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三国时期,提到司马懿的传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邓艾。遇见司马懿之前,邓艾只是魏国不起眼的小吏。但是,因为获得了司马懿的赏识,邓艾得以在曹魏平步青云,乃至于获得了消灭蜀汉的机会。与此相对应的是,笔者今天要说的王昶,也是司马懿推荐的人才。换而言之,司马懿对王昶有知遇之恩。
一
首先,王昶是太原郡晋阳县人。他少年时,与同郡的王凌在当地很有名气。王凌年纪大点,王昶把他当兄长看待。对此,在笔者看来,王昶和王凌都出自太原王氏,但是,当司马懿家族篡夺大权时,两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这可以说是分道扬镳了。
魏文帝曹丕即位以前,王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以后,自然没有忘记辅佐自己的王昶。于是,王昶被升任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当时洛阳树木成林,王昶以他的勤劳为百姓做了表率,开垦了很多荒地。
后来,王昶又升任为兖州刺史。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后,魏明帝曹叡即位,王昶被加封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王昶虽然在外地为官,可一心关心朝廷社稷。他认为:曹魏很多弊端承秦汉而来,律法苛刻而琐碎。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希望国家强盛,是不可能的。于是撰著《治论》,依照古代制度,取其可供现在借鉴的有关条项,写了二十多篇。又著《兵书》十几篇,探讨奇正交用的战术,青龙年间上奏朝廷。
二
青龙四年(236年),魏明帝下诏求贤,卿校以上,各举一人。当时,太尉司马懿将王昶推荐给朝廷。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应该是王昶的一系列主张获得了司马懿的赏识。之后,王昶在徐州任职,封为武观亭侯,迁升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也即他获得了朝廷的重用。
在此基础上,王昶认为,地势险峻是不变的,但是守备之势头不能长久不变。而今屯兵宛城,离襄阳三百多里,各军营分散驻屯,船在宣池,有紧急情况,都来不及调动。于是上表朝廷,开垦农田,积蓄粮食。
正始十年(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对此,王昶站到了司马懿这一边,这也可以说是王昶背后的太原王氏基本上倒向了司马氏。司马懿篡夺曹魏大权后,向大臣询问治理天下的计策。于是,王昶陈述了五条治国方略,包括崇尚道统,鼓励学业,抑制浮华等。
嘉平二年(250年),王昶上奏说:“孙权放逐贤良大臣,内部纷争,可以乘机制服吴、蜀。白帝与夷陵之间的地带,黔、巫、秭归、房陵等地都在江北,百姓与新城郡多有接触,可以袭取此地。”
于是,朝廷派新城太守州泰袭取巫州、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进攻夷陵,王昶进攻江陵。其中,就王昶来说,和东吴大将施绩展开了直接的较量。王昶以假象蒙骗吴军,同时又派人骑马挑着缴获的战利品在城的四周向吴军显示,以激怒吴军。并且,王昶还埋设伏兵,等待袭击吴军。施绩果然派兵追杀大军,王昶出兵与之决战,结果大获全胜。施绩逃跑,他手下大将钟离茂、许旻被杀。缴获敌人的铠甲、旗、鼓、珍宝、武器无数,班师而还。
在王昶击败东吴后,王基、州泰也都立下了战功。于是,王昶被司马懿任命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晋封京陵侯。
三
在王昶获得司马懿加封官职时,他视为兄长的王凌选择起兵反抗,这就是淮南一叛。不过,在公元251年,王凌很快就被司马懿消灭。同年,司马懿病逝后,司马师继续执掌大权。正元二年(255年),因为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毌丘俭、文钦起兵,这就是淮南二叛。此战,王昶率兵抵抗有功,于是,司马氏赐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和关内侯。至于王昶本人,更是被晋升为骠骑将军。
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起兵,这就是淮南三叛。此战,诸葛诞还获得了东吴支援。危急时刻,王昶占据夹石,逼近江陵,牵制着施绩、全熙,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公元258年,诸葛诞被杀后,朝廷下诏说:“从前孙膑辅佐赵国,直逼大梁。西部兵力大举前进,也形成了东征的趋势。”于是,当时执掌大权的司马昭王昶增邑千户,加上以前所封,共四千七百户,又升至司空,仍持符节,都督诸军。
甘露四年(259年),王昶去世,谥号穆侯。由其子王浑继承爵位。值得注意的是,王昶的儿子王浑后来参加了晋灭吴之战,从而成为西晋的开国功臣。由此,司马懿推荐的一位人才,最终为司马氏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8 05: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