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朝的藩王们为什么不要钱,不要女人,都争着去墓地守陵?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22 23:06:00 来源:精彩生活

世人只看到朱元璋为巩固皇权将开国功臣几乎赶尽杀绝,却未看到他对自己的亲儿子们也是同样的冷酷,为了中央政治的稳固,他曾在遗诏中提到:“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但皇帝的遗诏并不是真的在他临终前才颁发的,而是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已经将自己的诸位儿子分封出去,没有他的旨令,不得随意进京。

他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朱标日后顺利继位,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爱屋及乌,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宣布了他的继承人身份。

朱元璋这样为皇太孙思虑周全,“不准王爷入京师”,这可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周朝的分封制也并未如此严苛,周朝分封诸侯是为了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诸侯手中有着不小的权力,俨然就像一个小国家,以至于后期各诸侯国发展起来后,竟然有了与周王室叫板的实力,周天子无法再对诸侯王发号施令,再加上实力日渐衰微的周王室,诸侯王都有了取而代之,称霸中原的想法,由此形成了混乱割据,诸侯林立的春秋战国。

明朝的藩王们为什么不要钱,不要女人,都争着去墓地守陵?

虚伪的“礼仪”和“仁义”一旦荒废,人性中压抑的欲望和野心就像滔滔江水般不可抑制,分封制的产生,是人性中最强大的欲望的驱使,也是必然的趋势。

后世王朝考虑到分封制的弊端,比如秦朝开创郡县制,就是为封建王朝提供的最好的政治范本,他让皇家无限集权,让地方再也没力量对抗中央。刘邦虽然推翻了他所谓的“暴秦”,但对秦始皇的郡县制十分感激,这帮他巩固了统治,让汉朝的国祚竟然绵延四百多年。

此后历朝历代很少再启用分封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王朝以为能够改良分封制加以应用,但并未收到成效,比如汉朝的七国之乱,诸侯王实力强大,中央降削弱诸侯王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也来不及了;西晋的八王之乱更是直接导致西晋灭亡,五胡乱华。到了明朝,朱元璋再次启用分封制,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这次的“分封制”与先前的大有不同,又被称为藩王制度。

明朝的藩王们为什么不要钱,不要女人,都争着去墓地守陵?

"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朱元璋将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大小不同,其中当属镇守边疆的宁王朱权和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剩下的就是充数的,代表着皇权的他们在全国各地只起到了威慑的作用,等到国家安定后,他们身边只有少部分的护卫队,根本无法起到叛乱割据,自立为王的作用。

但镇守边境的诸侯王仍旧有着不小的势力,拥兵自重,这对刚继承皇位的建文帝是一件麻烦事,于是他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

朱棣眼见自己的几位兄弟遭到削藩,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他早做筹谋,恰巧建文帝顾忌藩王之中最厉害的朱棣,于是将他留在最后处理,这给了朱棣调兵遣将的时间。

明朝的藩王们为什么不要钱,不要女人,都争着去墓地守陵?

准备充足的朱棣不但手握重兵,还需要找到一个出兵的理由以说服天下人,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凭借朱棣的军事才能,他带着军队与中央军队抗争,一路南下,很快就攻占南京,顺利继位。

出身藩王的朱棣也走上了削藩的老路,他生怕会有地方藩王最终篡权夺位,最初还为了表示自己与建文帝不同,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等到皇权稳固后,朱棣继续施行削藩政策——保留藩王的封号和土地,实施嫡长子继承制,但不能参政、参加科考、经商、上前线,更不能出自己的藩王府。

其实就是变相的囚禁,藩王一生都只能活在自己的王府中,就连他们的家属也不能出府,这显然是一种极端的做法,但为了制止藩王造反,朱棣只能采用囚禁藩王的方法。

明朝的藩王们为什么不要钱,不要女人,都争着去墓地守陵?

根据记载,靖江王府面积275亩,合下来是183333平方米,这个王府足够大了,但也耐不住天天就逛这么一个地儿,王爷们渴望外面的世界,有一位王爷甚至做出了假装道士趁着夜色出府的荒唐事,出去后却被官府抓了回去,将此事上报给朝廷,被皇帝严厉批评,差点丢了爵位。即便藩王被分封到地方上,他们看似掌管地方,但中央政府还是派了人监实他们的一举一动,提防他们造反。

一旦成为王爷的家属,那他们也不得出府,藩王可以靠身边人传递消息的情况也被统治者想到,只是苦了那些王府的女人们,第五代的靖江王,曾招戏班子来府中,他们却只能偷偷隔着帘子看。

因此能够出府成为藩王们的一致心愿,只要能够出府,让他们做什么都可以,比如唯一的办法——祭祖、守孝,他们可以打着这个旗号出府去往陵区。陵区其实就是荒郊野外,专为皇室成员划分的陵区,并不像城镇那样守备森严,所以王爷们都喜欢待在那里,甚至永久住在那里。

明朝的藩王们为什么不要钱,不要女人,都争着去墓地守陵?

况且陵区的生活条件也不错,朝廷会为他们修缮住处,面积大的有超过6000平方米,还有一个几百平米的大花园,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虽没有城镇中的繁华,但也算乐得自在。所以藩王们宁愿长期守着先人们,也不愿回到奢华的王府中,最起码他们可以得到自由,能够自由呼吸,不需要战战兢兢地守着规矩。朱棣自然知道他们地真正心思,但能够出些钱,换取皇权的稳固,那这一切就值得。

对于皇帝最重要的就是手中的权力,为了大权独揽,什么事都可以干得出来,杀害功臣,摒除亲王,朱棣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却忘了用国家财富养着一群无用的皇室宗亲是很大的一笔浪费,而且最终会反噬到国家命运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3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聊聊朱元璋第23个孩子朱栋的事
朱元璋的残暴人尽皆知,跟着他打天下的兄弟,几乎都不得善终,即使是后宫的妃子每天都是噤若寒蝉。但是此人对自己孩子格外的宠溺,给封地,赏千金。朱元璋一生有26个孩子,今天咱们主要讲一
2024-04-21 13:48:00
明朝藩王之乱:朱棣起义与建文帝的覆灭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开始对各个皇子进行分封,这一点就类似于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只不过在明朝时期,分封的不是诸侯,而是藩王。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为了加强皇室的力量,开始分
2024-03-23 09:27:00
鲁王朱檀为何死后被父亲赐予恶谥?
...然惊扰了一位“明朝王爷”的好梦,他就是1390年去世的朱元璋儿子朱檀。挖到了传说中的一代鲁王墓,文物部门很快得到消息,1970年山东省博物馆工作人员迅速来到现场进行发掘和清理
2023-05-01 12:59:00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和其他开国皇帝一样,朱元璋希望自己的朱家能够千秋万代,世世无穷。为此,朱元璋推行了分封制,将自己的24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形成明朝的藩
2024-04-29 20:56:00
明朝制度最大的缺点是“宗王供养制度”,让明朝财政吃不消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朱元璋实施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这就是藩王制度。正是因为藩王的出现,让明朝走向了灭亡。明朝的藩王类似于历史上的分封制,这样的制度无疑是非常不好的。众所周知的
2023-06-05 13:09:00
明朝和清朝对王爷的政策,哪个更高明
...的两个朝代,到底哪一个的政策更高明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布衣天子,在君临天下,位登九五之后,样采取了册封藩王的政策。这是因为,朱元璋是白手起家,从乞丐到皇上,这中间肯定离不
2024-05-15 13:11:00
明初藩王分封不是开历史倒车,靖难之役和朱元璋封王没有丝毫关系
很多人不理解,一代雄主朱元璋为何要重启藩王分封开历史的倒车,难道他不知道汉朝时期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吗?甚至有些人认为如果没有分封藩王,就可以有效避免燕王发动靖难之役。我们
2024-10-27 10:34:00
明朝藩王制度:朱元璋为子孙留下的政治遗产
...乱,莫不是如此。既然弊端那么大,为何一代牛人明太祖朱元璋,仍然坚持使用藩王制度呢?朱元璋没说,所以作为后人,我们也只能推测。个人觉得,理由有三条:第一:藩王制度保护不了嫡系一
2024-02-06 19:54:00
土木堡之变,明朝失去主力,为何还能控制全国各地
...木堡之变,明朝失去主力,还能控制全国各地,不得不说朱元璋的功劳之大。1449年,北方的瓦剌入侵,明英宗朱祁镇率军出征,结果在土木堡兵败,朱祁镇也被俘。这次出征,明朝中央军尽出
2023-01-10 16:1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中的太原:一场诱敌深入的伏击战
东蒲村伏击日寇战斗遗址(资料图片)。 阳光炽白地铺在东蒲村的田野上,微风吹过,卷起细碎的尘烟,与田垄间零星绽放的五颜六色的小花形成鲜明对比
2025-08-20 08:09:00
36幅墙绘讲述婚俗故事,聊城这个小村庄让传统古礼“活”了起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婚俗文化,恰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其中熠熠生辉。“终身大事”这一称谓,真切传递出国人对待婚姻的庄重与敬畏
2025-08-20 11:39: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
2025-08-20 12:50:00
百年铜柱 千里边陲:吴大澂晚清勘界固防的爱国史诗
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馆一楼《吴大澂固防》展区内,一件特殊的展品静静诉说着100多年前的边疆风云。这座高大的铜柱复制品,虽不及原物历史悠久
2025-08-20 15:01:00
千年一滴青州醉,此酒曾入东坡杯
大众网记者 杨晓玲 潍坊报道这场时间与匠心的千年对酌,是历史与风土的无声契约。青州大地,仰天山下,狮子峪内,一滴酒藏着半部华夏酿酒史
2025-08-20 16:02:00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潍坊籍军旅作家丁一鹤撰写的《尽美中国--王尽美传》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并赠送给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作为教材。视频是作者讲述了撰写王
2025-08-20 16:03:00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人民军工摇篮”——黄崖洞兵工厂背后的故事
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坐落于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作为“人民军工摇篮”,拥有不可复制的红色资源禀赋:1939年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兵工厂在这里诞生
2025-08-20 17:38:00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踏遍武乡,追寻抗战红色足迹
近日,“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山西省武乡县,记者随团踏上这片浸染着英雄鲜血的热土,通过实地调研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2025-08-20 17:39:00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左权将军的最后一封家书
巍巍太行,层峦叠翠,这里是英雄的土地,回荡着不朽的回响。“何日相聚?念、念、念、念!”一封跨越八十余载时空的家书,透着沉重的力量
2025-08-20 18:10:00
《渤海子弟兵抗战史》连环画连载之迫走盐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抗战烽火里,渤海大地曾见证无数子弟兵执戈卫国的壮举;八十年后,一部泛黄的连环画为我们重启那段热血记忆
2025-08-20 20:12: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0 20:12:00
《渤海子弟兵抗战史》连环画连载之长白山起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抗战烽火里,渤海大地曾见证无数子弟兵执戈卫国的壮举;八十年后,一部泛黄的连环画为我们重启那段热血记忆
2025-08-20 20:12:00
《渤海子弟兵抗战史》连环画连载之胜利第一声——小清河打汽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抗战烽火里,渤海大地曾见证无数子弟兵执戈卫国的壮举;八十年后,一部泛黄的连环画为我们重启那段热血记忆
2025-08-20 20:12: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0 20:13: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0 20: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