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和其他开国皇帝一样,朱元璋希望自己的朱家能够千秋万代,世世无穷。为此,朱元璋推行了分封制,将自己的24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形成明朝的藩王体系。这件事,对明朝的历史发展影响巨大。
自秦朝以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就已经是历史的大趋势了。刘邦消灭异姓诸侯后,又分封刘氏诸侯,最终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国之乱”。西晋时期,晋武帝分封诸王,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刘宋时期,刘裕分封刘氏诸王,也引发了诸王相互残杀的悲剧。这些王朝都因为大搞分封而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唐朝时期,柳宗元写下了《封建论》,总结了历朝历代推行分封制的教训,提出郡县制才是历史的大趋势。对于历史上的种种教训,朱元璋并非是不知道的。但朱元璋认为宋元两代的失败在于没有推行分封制,导致皇室孤立。于是朱元璋综合吸收历代的教训,选择了一种行省和分封并存的地方治理体系。
大抵惩前代之失,欲兼用封建郡县,以相牵制。故亲王与方镇各掌兵,王不得与民事,官吏亦不得与王府事,尤谆谆以奸臣壅蔽离间为虑。——《皇明祖训》
按照朱元璋的设计,明朝的藩王们掌管相当多的地方军,队,主要负责抵御边患、镇压叛乱,而地方的布政使司等则负责民政,两者互不干预。因此,朱元璋分封的诸王许多都位于北方边境,例如燕王分封于北平、韩王在辽东、辽王在辽西、代王在大同、晋王在太原、庆王在宁夏、肃王在甘肃、秦王在西安、岷王在甘南、蜀王在四川,这些地区在明朝都属于边疆地区。
当然,明朝的军,队并非完全掌握在这些藩王手中。明朝在地方设置了都司、卫所,这些军,队直辖于五军都督府管辖。因此,五军都督府的军,队可以和藩王的军,队相互制衡。朱元璋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如果朝廷有权臣,天子可以密诏藩王出兵讨伐。这实际上就是内外结合,防止天子大权旁落。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于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
然而,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朱元璋给了藩王军,队,那藩王就有可能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这在汉朝、晋朝早已出现过。对此,当时朝廷中的一些大臣也对分封诸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377年,一位叫做叶伯巨的大臣上疏,对分封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提提到“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
然而,朱元璋看了后就大怒,说“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最终,这个大臣被“下刑部狱,死狱中。”朱元璋向来喜欢滥杀大臣,从这里就可见一斑。实际上,叶伯巨的说法完全没有问题,他也只是为了大明江山的未来着想,给天子提出了一些建议,没想到提一个建议却被处死,此后谁还敢直言劝谏。果然,此后朝中大臣再也没有说分封制的不是了。
朱元璋在位期间,诸王还不敢放肆,乖乖听从朝廷的号令。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又决定让皇太孙朱允炆作为继承人,这事导致诸王逐渐产生了间隙。朱允炆当皇太孙时,他就询问东宫伴读黄子澄有关于削藩的问题,可见他已经将诸王视为心腹之患。而诸王实际上也在暗中发展自己势力,等着羽翼丰满,必然会起兵,至少也要割据一方。
朱棣
1398年,朱元璋去世,第二年建文帝即位。他即位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削藩,周、代、湘、齐、岷五王相继被废除。面对建文帝削藩的紧急情况,朱棣以“靖难”之名起兵造反你,经过四年的大战最终夺取了皇位。
许多人对“靖难之役”夸夸其谈,认为靖难之役让明朝拥有了一位雄主,而“靖难之役”给北方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却被忽视了。在这四年,燕王和明朝中央军在河北、山东一带反复拉锯,导致这里民不聊生。燕王在出兵过程中,往往对河北、山东的一些州县进行了屠杀,“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史称“燕王扫北”。四年后,河北空虚,人烟稀少,为了填补人口空缺,明朝从山西移民到此,也就是著名的“大槐树移民”。
这四年时间,明朝边防空虚,蒙古趁机占据了河套平原,朝鲜趁机占据了“十处女真”。朱棣夺位后,也只能放弃河套和“十处女真”,撤销东胜卫,这些被朱棣放弃的土地,被称为“成祖弃地”。
“靖难之役”的发生,证明了叶伯巨的担心是正确的,而朱元璋设计的治国思路,自朱棣上台后就被改变了。例如,朱元璋严厉防止宦官摄政,但是朱棣却重用宦官,为明朝后期的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
朱棣原本是藩王,他造反成功后,就极力想通过大作为来表现自己的合法性。例如,为了彰显自己创造“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他采取了“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政策,通过巨大的对外赏赐来吸引外国人的朝贡,还派遣郑和多次下西洋,最终导致明朝国库空虚。为了彰显自己的军事才能,他六次出兵北伐蒙古,但没有任何收效。为了获得朝贡贸易和对外战争的资本,朱棣下令全国开采白银,但是禁止民间流通白银,这给明朝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但朱棣的“藩王属性”始终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为了逃离南京这个政治中心,他下令将首都迁徙到了边疆一带的北京,形成了“天子守国门”的畸形地缘格局,要知道朱元璋安排的是“藩王守国门”。
当然,朱棣上台后也深知分封制的危害,于是继续“削藩”。他首先削夺了藩王的兵权,其次将藩王从边疆迁徙到了内地。从此,明朝的藩王失去了实权,他们不能对中央产生威胁了,但是也不能守卫边疆、镇压叛乱了。不过,藩王的待遇却没有多少变化,明朝还需要用大量资金来养这些藩王。
明初,全国藩王子弟仅仅几十人,导致到了明朝后期已经达到了60万人。1561年,明朝就需要用853万石粮食来给养藩王,而明朝当时一年的税收仅为2000万到3000万石。《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的数据,隆庆年间到万历初年,明朝宗藩岁禄占财政收入的29%。其中河南和山西二省最为糟糕,“二省之粮,借令全输,不足供禄米之半”。
不仅如此,藩王还占据大量的土地、田庄,利用手中的特权来搜刮百姓。例如成都平原的土地有七成被藩王占据,所谓“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十二,民间仅十一而已”。藩王的另外一大特权就是税收特权,他们往往在交通要道设置商卡,私自征收商税。除此,藩王还垄断资源,例如河南福王就获得了河南部分地区的盐铁专卖权。如此,导致国家的税收不断减少,农民更加贫困,“三镇之军需、九边之储饷无所措办”。
明朝对于藩王的各种胡作非为,基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明朝皇帝对藩王的限制原则是经济上放肆不管,政治上防范。一个藩王在地方随意侵害百姓,皇帝是不过问的。但是藩王之间禁止见面,如此才能防止他们相互联合,觊觎皇权。这样的结果就是藩王之间没有任何感情,并养成了养尊处优的性格。
朱元璋的本意是让朱家以“血脉至亲”联系起来,共同维护朱家的千秋万代,但是后来藩王之间、帝王之间没有了任何感情,这个精心设计体系也就形同虚热。崇祯时期,藩王不仅不能带兵平定农民起义,还不愿意出资帮助中央渡过财政危机,如此明朝还能不亡。明朝灭亡后,明朝各藩王还在不断内斗,最终被清朝一一消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30 00: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