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㵲阳河畔,镇远县和平街南端,沿着青石板路便见到“和平村”的大门,这里不是一个村子,而是战俘收容所旧址。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这座特殊的收容所从湖南常德迁至镇远。在镇远的6年期间,该收容所先后关押600余名日军战俘,其中137名战俘主动加入反战同盟。
如今,这座保存完好的战俘收容所,通过珍贵的文物展陈与生动的历史叙事,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那段特殊岁月里的人道光辉与反战力量。
“和平村”旧址。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摄
日本战俘生活照、日本战俘花名册、日军暴行调查与反战革命团体通过合作或独立刊印的反战宣传资料《使命》《和平先锋》《群象》等同时出现在镇远“和平村”旧址的展厅里,战争的发生、和平到来的都在这里一一展现着,它们与“和平村”旧址一起成为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见证。
“和平村”旧址内展出的反战宣传资料《使命》《和平先锋》《群象》等。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和平村”旧址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抗战时期收押日军的俘虏收容所,全称为“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1938年2月,在湖南常德盐关,主要关押中国南方战场上俘获的日军俘虏,随着战局的变化,后迁至湖南辰溪,并在1938年12月迁至镇远,1944年12月迁往重庆巴县,1946年4月撤销,在镇远的时间长达6年。
当时关押在“和平村”的战俘。
“和平村”占地6422平方米,墙院中原有办公楼、礼堂、医务室、监禁室、哑子室、米库、厨房及监视塔等建筑14栋。编制为俘虏部500人,所本部、配属区分部编制46人。主要关押中国东南部战场的俘虏,并集中了分散在各地的零星俘虏。
“选择镇远是因为这里属于大后方又靠近前线,有一定安全距离,能保障驻扎军队、机构的安全。另一方面,当时镇远经济条件较好,能供应俘虏所需物资。”镇远县文物管理局局长吴寿军介绍说,“和平村”迁到镇远后,先临时住在了两湖会馆小学。“后来由一位蒋姓师傅带领俘虏建造现在的‘和平村’旧址。”
“和平村”办公楼。
从1939年到1942年逐步形成规模。最多时关押过600余人,1943年高峰时有404人,吴寿军介绍道“抗战后期物资匮乏时,收容所允许俘虏种菜、制作手工艺品售卖,收入部分上缴收容所,部分自用。”
“和平村”里的大礼堂就是当年俘虏们居住、活动的地方,大礼堂两侧整齐地摆放着一张张单人床,顺着左侧的床位走到最后打开门,就是时任主任管理员康大川(原名康天顺)的办公室兼卧室。
“根据收容所的布局,管理人员应该住在前院办公楼里。他选择在大礼堂里与俘虏同吃同住,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俘虏、教育俘虏,这种方式也很有成效。”吴寿军2014年到“和平村”工作时,康大川的办公室是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从这里就能看出,当时对日本俘虏是优待的。”
“和平村”旧址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摄
在资料记载中、改造过的俘虏回忆中,镇远“和平村”认真贯彻落实国际人道主义优待俘虏的政策,组织他们挖水井、修澡堂、完善卫生室、下河捕鱼改善伙食。
此外,还进行生活、知识和意识等的教育感导工作,如上课讲授、召开所方与俘虏座谈会、社会名流与俘虏座谈会、日常私人接触交流等等。
吴寿军在“和平村”工作的10年中,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各类“和平村”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以丰富展品、佐证史实。
“听到没听过的线索、看到没见过的史料,就马上联系,过程很漫长。”吴寿军说,经历了六年的收集、整理才有了今天的展出,“希望每一位走进‘和平村’的人,都仔细了解这些展出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以铭记历史,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
战争结束之后,反战同盟成员回到日本,还长期从事民主革命运动和中日友好工作,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20世纪50年代,“和平村”旧址除原高大围墙基本保存完好外,其余大部分原建筑已遭拆毁。
1982年,原反战同盟成员长谷川敏三等相关人士回访“和平村”合影。
原反战同盟成员长谷川敏三等相关人士在1982年、1985年、1987年先后回访“和平村”。
“这里被他们称为‘再生之地’和‘第二故乡’,当时回来时,还会唱曾经在‘和平村’学习过的歌曲——《松花江上》。”吴寿军介绍,1985年,原反战同盟成员捐赠了5万元人民币用于恢复“和平村”,也捐赠了日文书籍、字画、影像资料及木雕观音像等,1986年开始,镇远县根据他们的回忆,逐步复建“和平村”原有房屋建筑布局。
2015年,和平村旧址被公布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006年,镇远“和平村”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和平村”旧址面向全国免费开放;2010年3月,“和平村”旧址成为贵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群众正在观看“和平村”旧址展览。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近十年来,我们通过申报项目,对‘和平村’进行了环境整治、文物本体维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吴寿军介绍,在完成系统性保护的同时,还建立了常态化维护机制,通过日常巡查和游客引导,确保文物安全。
镇远县。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摄
㵲阳河畔的和平村旧址,不仅是抗战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对和平永恒追求的象征。
正如吴寿军所言:“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建筑,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集体记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廖文祥
编辑 徐然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1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