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鉴往知来|三星堆:一醒名动天下,再续文明华章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3-07-27 22:28:00 来源:杭州网

鉴往知来|三星堆:一醒名动天下,再续文明华章

新华社讯 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德阳市考察了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

明月皎皎,星汉迢迢。四川广汉三星堆镇北,古老的马牧河蜿蜒流淌,在三星村形成了月牙般的台地——月亮湾,河岸曾有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与之相望,清代县志里记载为“三星伴月堆”。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三个拥有美丽名字的土堆,就是存在了数千年的三星堆古城墙。

鉴往知来|三星堆:一醒名动天下,再续文明华章

这是日前在四川省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青铜大立人像。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三星堆是我国西南地区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先秦时期遗址,遗址内的古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盛极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中晚期。凸眼巨耳的青铜纵目面具、通高两米多的青铜大立人像、近4米高的青铜神树、金面具……三星堆以“祭祀坑”出土文物为代表,展现恢宏气势,在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熠熠夺目。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三星堆遗址正在进行的考古工作,正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生动实践。三星堆考古集中了国内重要研究机构力量,创新了中国大型考古发掘研究模式,形成多学科合作开放平台。

鉴往知来|三星堆:一醒名动天下,再续文明华章

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考古队工作人员在恒温恒湿的考古“方舱”内交流(2022年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恒温恒湿的考古“方舱”内,穿着“防护服”的考古队员在古蜀国祭祀“圣地”开展工作。金面具、青铜神像、青铜尊、玉琮、象牙等上万件古国珍宝重见天日,在灰烬中找到丝绸踪迹、精准测定“祭祀坑”形成年代、植物考古发现水稻、动物考古追寻象牙来源……三星堆考古结出丰硕成果,有力再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从三星堆第一次发现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回溯时光,最早的发现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堆玉石器和陶器残片在月亮湾被发现,引发一片遐想。

持续的考古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巨大的惊喜在1986年降临,三星堆1号、2号“祭祀坑”偶然被发现,“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上千件稀世之珍相继现世。三星堆的考古发现震惊全世界,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201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启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在多个地点同时开展调查,其中的一条探沟内,一小片青铜绿色恰好露头。随着这“惊鸿一瞥”,6个新的“祭祀坑”相继被发现。

鉴往知来|三星堆:一醒名动天下,再续文明华章

日前,众多观众在参观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为第一时间将考古成果与公众共享,2021年底,三星堆博物馆创新式地在馆内开放了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成为观众最爱的“打卡地”之一。在这里不仅能享受到“先睹为快”三星堆最新出土文物的“福利”,还能现场看到文物修复师如何“唤醒”文物。

鉴往知来|三星堆:一醒名动天下,再续文明华章

这是新建在鸭子河畔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外景。新华社发(余嘉摄)

以“三星伴月”为建筑设计灵感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将于7月27日试运行,数百件新出土“重器”首次展出、AI算法实现文物复原、裸眼3D还原考古“方舱”……新馆利用新出土文物、新研究成果、新科技等,全面提升观展体验,开启了一场三星堆历史文化“盛宴”。

鉴往知来|三星堆:一醒名动天下,再续文明华章

这是日前在四川省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内景。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三星堆考古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考古发掘。“祭祀坑”已让三星堆名扬天下,然而对于这样的大遗址来说,神秘面纱才刚刚揭开。据介绍,三星堆虽然已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但目前已发掘的面积只占遗址总面积的千分之二左右。

鉴往知来|三星堆:一醒名动天下,再续文明华章

这是日前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新展出的金面具。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三星堆仍有大量考古工作要做,宫殿区、王陵还需进一步去探索,考古工作者将在今后“揭秘”更多关于三星堆的文明故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8 0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三星堆300余件文物亮相新馆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日前开启试运行。2019年以来,三星堆“再醒惊天下”,新出土象牙、青铜器、金器、玉器等各类文物17000余件。为更好展示出土文物,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于2022年3月
2023-08-01 16:43:00
三星堆: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贝的消息很快就在村里不胫而走。当时谁也没想到,这是三星堆遗址在地下沉睡三千多年后首次亮相于世人眼前,燕氏父子的这几锄头敲开了一个沉睡数千年的古国大门。三星村挖出宝贝的消息引起
2024-02-27 23:26:00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 闪耀在三星堆的文明之光
...千年时光。26日下午,正在四川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一起敲响古蜀之门,拂去岁月尘埃,通过重现
2023-07-27 08:35:00
网络文明大家谈 | 王巍:科学看待三星堆——中华文明璀璨一颗星
...记者刘海天)“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长期以来,三星堆的神秘性受到网民强烈的关注。8月28日下午,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培育分论坛举行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4-08-30 15:01:00
中国VR讲述中国故事,《哇呜!三星堆》雄安站正式揭幕!
...请和大力支持下,国内首个VR大空间沉浸探索展《哇呜!三星堆》于2024年1月8日在河北雄安新区雄安国际酒店正式揭幕。 上善若水,隽秀灵动,“华北明珠”白洋淀的滋养,孕育诞生了
2024-01-24 21:00:00
...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华文明在形
2024-08-23 06:23:00
三星堆文物如何体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作为上海博物馆东馆开馆的首个特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一经推出就成为今年沪上最热门的展览之一。双眼突出的青铜面具、繁复壮观的青铜树、形似方向盘的青铜太阳器……三星
2024-04-02 10:37:00
...样折射美美与共的文明观?在纪录片《穿越千年的对话:三星堆—金沙文明对话玛雅文明》中,中外学者对文明智慧的解读引人思考。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外电视(网络视听)合拍扶持项目,该
2025-02-11 06:17:00
习近平四川行丨探索“古蜀之光” 传承中华文明——走进三星堆博物馆
...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德阳市分别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德阳
2023-07-27 12:40: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陆续刊发援疆经验做法,供各地参考借鉴。其中包括山西对口支援新疆典型经验做法。科技创新求发展,推进产业援疆提质增效
2025-11-07 08:01:00
我市的国际合作又有新进展!乘着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东风,11月6日,太原市招商引资对接交流会在上海举行,各方嘉宾齐聚一堂
2025-11-07 08:02:00
10月29日,由平安集团驻浙江地区统管党委举办的“绿动钱塘·聚力前行”公益健步行活动在杭州滨江艺术望江台正式拉开帷幕。活动以党建引领为核心
2025-11-07 08:03:00
近日,“2025国际友谊小姐全球总决赛中国行·巡游贵阳站”活动在贵州贵阳落下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60多位国际佳丽齐聚贵阳
2025-11-07 05:59:00
江西日报社大江大数据显示,11月5日,大江新闻《问政江西》栏目共计收到帖文198条,其中,丰城市河洲街道办事处、井冈山市城市管理局
2025-11-07 06:50:00
飞线充电、高空抛物、燃气泄漏、电梯故障……这些潜藏在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往往容易被忽视。为切实筑牢安全防线,破解安全治理痛点堵点
2025-11-07 06:50:00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杨文超)近日,由江西日报社(江西报业传媒集团)、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2025-11-07 06:50:00
摘要:当前,数字化转型、知识经济崛起与员工需求多元化对企业内部管理提出了全新挑战。传统意义上,企业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相对独立
2025-11-07 06:50:00
宜春守护群众出行“安心路”
近日,宜春市交通运输执法支队直属执法一大队联合江西省交通运输执法局十支队一大队、高速交警四支队五大队、宜春收费站及畅行宜春服务区等多部门
2025-11-07 06:50:00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陈志燕)“以前骑电动车20分钟就能到镇上,现在得花40多分钟步行,稍不注意就会摔跤!”近日,贵溪市塘湾镇金源村村民在大江新闻《问政江西》栏目发帖反映
2025-11-07 06:50:00
南京深入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 让孩子的一餐一饭都晒在阳光下□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祝东秀 通讯员赵姜苏日前,记者来到中华中学兴隆校区食堂
2025-11-07 07:49:00
南报网讯(记者许玉洁高洁)近日,在杭州举行的2025全国协作帮扶交流对接活动上,南京商洛对口协作推动打造的“丹凤厨工”“镇安月嫂”两大案例入选全国典型
2025-11-07 07:50:00
从“管企业”向“管空间”延伸全国首个“以房管安”系统在南京上线南报网讯(记者王国俊杨欣通讯员李鸿雁)11月6日,全国首个“以房管安”信息化系统(一期)在南京正式上线试运行
2025-11-07 07:50:00
墨竹工卡文旅推介会在宁举行 宁墨两地携手“资源共享 客源互送”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刘安琪)11月6日,第六届“格桑花开·南京墨竹周”墨竹工卡县文化旅游专场推介会在南京举行
2025-11-07 07:50:00
□裴桐金秋时节,在浦口区永宁街道,风吹稻浪,大地金黄,全国首款公证“开镰米”迎来开镰时刻。与往年不同的是,本次收割全程由5名南京公证处公证员现场见证
2025-11-07 0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