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王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2024年元旦前夜,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里饱含深情地点赞:“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中华文明在形成和早期发展阶段留下了哪些辉煌印迹?中华文明又是如何从“满天星斗”,最终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最终百川归海从多元走向一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它在历史上和中原文明以及长江中下游文明又经历了怎样的交流?这些交流怎样印证了中华文明的五种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诸多问题,或许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能够得到答案。
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再醒惊天下”。陆续公布的金面具、顶尊跪坐人像、青铜面具等最新考古成果,让学术界一致认为三星堆新出土文物生动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作为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专家咨询组组长,我有幸见证了三星堆又一次重大考古成果的出炉。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作为一家地方省委机关报,《四川日报》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当年尚在发掘之际,就策划推出了“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大型融媒报道,10多名记者从三星堆出发,兵分三路,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11处史前遗址进行了寻访,并且直接与遗址的相关发掘负责人及专家进行对话,推出了一组站位高远、内容丰富的报道,揭开了中华文明从孕育走向壮大的生生不息的历史画卷。
本书便是当年报道内容的精华呈现。当我们凝视历史的时候,也被它们凝望。那些藏于一物一器的目光,汇成灿烂星光,指引我们前往文明的深处。
从本书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浙江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可以发现安徽凌家滩遗址的先民们早在距今5800年至5300年前就能制作出精美的玉器。我们也可以在河南仰韶村遗址和甘肃马家窑遗址欣赏到中国史前彩陶的发展与流变,在陕西石峁遗址看到早在距今约4300年至3800年前,这里便建起了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的城址,文明的灯塔在黄土高原高高矗立。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根深叶茂,山西陶寺遗址不仅是中国史前第三大城址,还极可能是“最初的中国”、帝尧之都;河南二里头遗址为什么是最早的中国,最可能的夏都;为何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之一的李伯谦会说“就考古学而言,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
通过记者采访,我们也能从殷墟、二里头、陶寺、马家窑、盘龙城等多处遗址的发掘人的讲述中,了解到地处西南的三星堆,曾经如何以开放包容之姿突破蜀道之难,与中原文明和长江中下游文明建立起紧密联系,最终创造了伟大、瑰丽而独特的文化瑰宝——三星堆文明。
书中的文章,让我们跟随记者寻踪的脚步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根脉,也直观理解到了为什么三星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三星堆视察,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向广大考古工作者表示了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四川日报全媒体对11处史前遗址的寻根,从见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见证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和梳理中华文明脉络版图的层面,回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阶段的“满天星斗”,看这些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如何贯穿历史,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精神脊梁,迸发出无尽的力量。
如今,这组报道结集成书,并且以更多更精美的照片勾勒11处遗址的面貌,相信一定能够让更多读者领略到中华文明的魅力。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川观新闻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8月;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联特聘专家、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3 08: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