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中国古人到底有多会吃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09 15:4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的人痴迷于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有的人陶醉于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我却独爱那平凡生活中柴米油盐的市井烟火气。

以前上历史课的时候,我就挺好奇:

古人在他们的年代里,又有哪些娱乐方式,为他们乏味的生活增添色彩?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他们如何消遣,寻找生活的乐趣?

再者,面对炎热的夏季,没有冰箱、空调的他们,又是如何巧妙应对,用他们的智慧研究出种种保鲜、纳凉的妙招,让生活更加舒适?

……

我对这些话题充满了好奇,我渴望从历史中挖掘出那些贴近生活的细节,那些被史官们忽视的普通人的日常。因为,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历史的血肉,使之更加鲜活、生动。

我想呈现的历史,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王侯将相,我更想让人们看到,历史中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智慧。

历史,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事实和数据,它更应该是温暖的、有血有肉的。我期望通过我的分享,让大家感受到历史更加贴近生活的一面,更真实可感。

2、

就拿餐桌上的常客——肉来说吧。

宋朝那会儿,贵族们都爱羊肉,像是上瘾了一样。据《宋会要辑稿》上说,宋神宗时期,皇宫里一年吃的羊肉就达到44万4463斤,真是让人咋舌。这羊肉在当时可是贵族们的最爱,就像咱现在追捧的网红美食一样火热。

不过话说回来,羊肉的味道确实不赖,涮、烤、煎、炸,样样馋人,尤其是炖得酥烂、香气四溢的羊肉,更是美味得让人停不下筷子。

但是宋朝时期的羊肉可不便宜,普通老百姓往往只在节庆之日才舍得买一点来解解馋,平日里,相对平价的猪肉、鱼肉才是餐桌上的主C(也不是能经常吃到的)。

《清明上河图》有个小细节,只见画面中一个猪倌正赶着猪在街道上行走,周围的老百姓们也视之如常,这说明在当时的人眼里,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画面。

宋人孟元老的笔记《东京梦华录》里还记载了数万头猪穿城而过的壮观景象:

“南去即南薰门。其门寻常士庶殡葬车舆皆不得经由此门而出,谓正与大内相对,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十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

”杀猪巷“是宋朝人专门宰杀猪的地方,按照孟元老的说法,那里每天可以处理掉成千上万头猪。这些被宰杀掉的猪肉,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被送到城内各处的猪肉铺里,以供第二天客人购买。

养过猪的朋友应该知道,中国的本土家猪虽然食谱很杂,但长肉率并不高,往往五六斤食物才能长出一斤肉。

(古人养猪还有个很关键的因素,猪的粪便是当时重要的天然肥料,古代还专门有人在生产时节到农村去销售粪肥。)

宋朝能够做到如此稳定、大规模的供应生猪,这不仅仅说明当时的家猪养殖产业已经颇具规模,也反映出当时的猪肉市场已经相当成熟。

有养猪经验的朋友们都清楚,中国土生土长的家猪,虽然食性颇为广泛,但其肉量增长的效率却并不理想,通常需要消耗五六斤的食物才能换来一斤猪肉的增长。

在宋朝时,人们竟然就已经能够实现如此稳定且大规模的生猪供应,这足以证明当时的家猪养殖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专业性。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猪肉市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具备了较高的市场化和商业化水平。3、

苏轼先生就是猪肉的资深爱好者,他还专门写了一首《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它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如果您是东坡肘子、东坡肉的铁粉,那您对这篇《猪肉颂》所描绘的烹饪方式一定非常眼熟:

将锅子洗干净,放入少量的水,然后在锅底点燃柴火和杂草,火势不要太大,只需要微弱的火苗即可(也就是我们说的小火慢炖)。

待锅子热得恰到好处,把新鲜的猪肉仔细地放进去,尽量让每一块肉都平铺在锅底,互不重叠。猪肉入锅的瞬间,那微微冒起的水汽仿佛都在欢呼雀跃,期待着即将到来的美味。

此时,无需急躁,更无需用铲去翻动。就让猪肉在锅中静静地躺着,随着温度的慢慢升高,猪肉的表皮开始逐渐变色,从淡红到深红,最终变成诱人的金黄色。这过程中,你能清晰地听到猪肉在锅中“滋滋”作响,那是油脂与高温相遇的美妙乐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锅中的水汽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猪肉自身释放出的油脂与香气。这股香气不张扬,却足以让人垂涎欲滴。它先是淡淡地飘出,然后逐渐浓郁起来,弥漫在整个厨房之中。

锅盖下,是猪肉与火候的浪漫舞蹈。锅盖偶尔被顶起,那是猪肉在呼吸,在诉说着自己逐渐熟成的故事。每当这时,都能从那微小的缝隙中窥见一丝猪肉熟透的诱人色泽。

终于,当最后一丝水汽也完全蒸发,只剩下纯粹的肉香与油脂的交融时,便知道火候已足。此刻的猪肉,表皮金黄酥脆,内里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嫩滑与多汁。用筷子轻轻一戳,便能感受到它内在的弹性与鲜美。

这样的烹饪方式,是对猪肉最大的尊重。它没有使用过多的调料去掩盖肉本身的味道,只是通过火候的控制,让猪肉自身的鲜美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吃上一口,便能品味到那久违的、纯粹的肉香。

如果不想自己动手,州桥夜市是个不错的去处。

用现代的话来说,州桥夜市就是汴京城内的美食街,

从朱雀门出来,往龙津桥方向溜达,经过州桥一路往南,那便是州桥夜市了。这夜市啊,可真是汴京城里的一绝。夜幕一拉,灯火通明,热闹劲儿就甭提了。

你瞧瞧,这街两旁,水饭摊、烤肉摊、肉脯摊,一字儿排开,烟雾缭绕中透着那么一股子生活气儿。王楼前更别提了,獾子肉、野狐狸肉、鸡肉干,这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野味儿,在这儿都能找着。隔壁梅家、鹿家那两家老店,可是名声在外,专卖各种熟食。鹅、鸭、兔肉,应有尽有,还有肚肺、鳝鱼,以及包子、鸡皮、腰肾杂碎,价钱公道,童叟无欺。

再往前走,就是曹家店了,这是一家专卖从食(指现在的小食、点心)的店铺。门口摆着各式各样的小点心,红的绿的,煞是好看。

夏天里,还有那些时令食物,像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光是听听这些名字,就让人心里一阵清凉。装在红色小盒子里,精致得让人舍不得下口。

到了冬天,州桥夜市也别有一番风味。盘兔、现烤现卖的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这些热腾腾的美食,在寒风里显得格外诱人。煎夹子、猪脏之类的食品也是供不应求。

这夜市啊,一直延伸到龙津桥边儿上才算完。最后一家是卖须脑子肉的摊子,老板笑嘻嘻地招呼着过往的客人。京城百姓把来这儿吃东西叫作“杂嚼”,经常是三更半夜还舍不得走呢。

这州桥夜市啊就像一幅活生生的风俗画儿,让人瞧见了汴京城最真实、最热闹的一面,而这些恰恰就是史书上缺少的一环。

这州桥夜市啊就像一幅活生生的风俗画儿,让人瞧见了汴京城最真实、最热闹的一面,而这些恰恰就是史书上缺少的一环。

历史是由无数平凡而真实的人物组成的,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惊心动魄的情节,但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人生的智慧。这些人物和故事,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他们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更是普通人的生活和奋斗。

我热爱历史,更热爱那些平凡而真实的历史人物。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被忽略的历史角落,感受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

我相信,每一个平凡的人物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价值,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尊重。

每一次粉丝朋友们的认可和鼓励,都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你们的支持让我深知自己的创作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

2024年,我会继续努力,用我的笔触描绘出更多触动人心的故事,与你们一同分享那些历史长河中的美好瞬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9 2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人也很喜欢吃外卖,皇帝还有专门的外卖公司
...卖给王莽看,说居民们都可以吃上这个。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外卖行业随着餐饮业的发达而多见于史册。唐代的笔记小说唐国食谱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吴错为京兆尹,他要宴请众人,明明事先
2023-06-15 08:03:00
在古代不同阶层古人的夜生活
中国到了清朝末年才有了电的使用,那么在这之前,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夜的呢?古代的时候不像我们现在有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可以消遣时光。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耕性社会,大部分老百姓
2023-12-14 14:13:00
古人的避暑智慧:扇子、冰块与清凉食品
...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许多的农作物就在这时进入中原,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言。这也给宋朝的百姓带来了许多前朝没有的新鲜果品,可以供他们在夏日解暑。比如甘甜丰水的西瓜,粒粒饱满的
2023-10-13 15:38:00
古代广告大观:从姜太公到王羲之,看历代名人如何为商品代言
...绸庄等,店门口都会放上相应的商品,用来吸引顾客。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着一块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雕刻铜印版,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广告模版。广告的中心是一幅“白兔捣药图”
2024-04-15 11:37:00
宋朝人生活是什么样的
...直立了起来,然后艺人就握住绳子,飞快地往天上攀爬,古人谓之“登天”。……百姓们在露台下望见这一幕幕精彩的节目表演后,纷纷鼓起了掌,为台上的艺人叫好。【登天绳】宋徽宗对这样的效
2024-02-10 09:39:00
...疫、瘴气、痢疾、流行性感冒、麻风病等,包含甚广。 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传染病发生在周朝,《公羊传》中说:“鲁庄公二十年夏,齐大灾”。这里的大灾就是指大范围的疫情,这是中国历
2024-04-28 10:16:00
聊聊古人爱吃什么肉
今人爱吃肉,古人也爱吃肉,但肉在古代不是谁都能吃得起的,以至于“肉食者”还成了当权者的代名词。古代祭祀也要用牛、羊、猪三牲,合称“太牢”,是对先人最高级别的敬意。可见吃肉在古代饮
2023-01-02 11:42:00
由《诗经》探寻烧烤的秘密
...加蘸料。淄博烧烤火得一塌糊涂的同时,难免引人发问:中国人为何如此酷爱烧烤?《诗经·小雅》中的一首小诗《瓠叶》或许可以为我们揭开谜底。“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2023-05-26 16:03:00
侯印国: 让历史烟火照见今日生活
...论出不少有趣的选题。”步入2024年,侯印国又为新书《中国撸猫史》和《苏东坡的星座》忙开了。在他眼中,古人的生活细节是今天人们的心灵密码,历史与生活如花照水,如水映月,他愿意
2024-03-08 11:2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