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人如何防疫?隔离最早出现在汉代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8 10:1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从2002年的非典肆虐,到2019年的新冠横行,短短十几年,国人就领教了两次超级流行性传染病的威力。尤其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口罩、酒精都一扫而空。在这个事情上,我们仿佛瞬间回到了几十年前配给制的时代,乖乖的戴好口罩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药店门口等待一人可买5个口罩的配额,去晚了还抢不到。

酒精更不用说了,早早就断了货,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上新的可能性,因为有限的产能已经被各级单位买断,毕竟相比于个人来说,公众单位对于酒精的需求更显迫切。公共场所消杀,医疗单位消毒,对酒精的消耗太大,至于个人,整体隔离期间,缺了酒精也没什么大不了。

如果说19世纪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炭疽菌、结核杆菌鉴定者,190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得主)称得上是流行性传染病病原揭秘者的话,那1918年致死人数达2000万的西班牙流感则让人类掌握了使用口罩这个“盾”来防范病毒侵袭。

口罩成为防疫必备品

而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们一直都在吵吵着自己的国家几千年前都在使用酒精消毒了。事实上,酒精被系统的应用在外科手术上,也是在19世纪初。历经几千年,人类终于掌握了对付传染病的“矛”,可以主动出击了。

既然酒精和口罩作为人类与传染病战争的“矛”和“盾”,规模应用均在是19世纪,那么,在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古人是如何抗击疫情的?

古代的疫情及记录

现代医学对于传染病有一套严格的分类方法,我国就将传染病分为三类:甲类、乙类、丙类。而古人则根据年代不同,对传染病称呼为疫、疾疫、疠等,一般统称为疫,合称疾疫。从现代疾病分类学看,这些疾疫包括瘟疫、瘴气、痢疾、流行性感冒、麻风病等,包含甚广。

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传染病发生在周朝,《公羊传》中说:“鲁庄公二十年夏,齐大灾”。这里的大灾就是指大范围的疫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疫情记录。

记录古代疫情的书籍

关于中国古代疫情的发生次数,著名历史学家邓拓先生曾在《中国救荒史》中进行过不完全统计:周代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从死亡人数看,程度最严重的一次是金朝开兴元年(1232年),汴京大疫,50日间,“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汴京大役,死亡人数竟然高达九十余万,疫情一年后困守汴京的金人向蒙古投降,当时记载汴京城人口147万,也就是说一场瘟疫夺去了汴京城接近40%人口的生命。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一场严重的疫情,可致十室九空,疫情对古代社会的破坏力惊人。

相比于邓拓先生的统计来说,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王玉兴教授在2003年发表的《中国古代疫情年表》中列出了更详细的数据: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在这2154年里,中国发生重大疫情共352次;其中,秦汉34次,三国8次,两晋24次,南北朝16次,隋唐22次,宋金70次,元朝24次,明朝39次,清朝115次;平均6.1年发生一次重大疫情,后期频率更快,到了清朝,这个平均数字是2.3年。疫情频率加快的原因,推测可能和记录更详实及人口密度增加所致。

从古代重大疫情发生的原因来分析,一般是大灾以后人和动物的尸体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由于细菌蔓延而导致更大的瘟疫。所谓“大灾之后有大役”,就是指的这个道理。

如隋代大业八年(612年),天下大旱,继而发生大疫,染疫者多死。宋朝庆历八年(1048年),河北发生大水灾。次年三月,又继发疫灾。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衡州连年大旱,接着发生疫疠之灾,“死者十九”。

古代导致疫情发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守城大战,攻守双方均汇集大量兵力、民力,短时间内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公共卫生条件随之变差。再加上双方战死者的尸体,无法得到及时处理,细菌蔓延,饮水受到污染后,瘟疫出现。所谓“大兵之后有大役”。

冷兵器时代的攻城大战

就上面的汴京大役来说,当时金人闻知蒙古人要进攻汴京,提前就命令周围城邑和村落的百姓携粮进入汴京城参与守卫战。汴京在大宋最盛期也只有10万户左右,人数在100万上下,这次抗蒙之战时,汴京人数骤增至200多万人,多了一倍不止。在人口密度增加的同时,危险也在悄然逼近,只是忙于战事的金人和宋人都没时间分心考虑。

蒙古兵猛攻汴京城十六个日夜,随后撤兵离去。史学界一直有声音认为,蒙古军队从汴京主动撤退的原因是军中发生疫情,不得已而为之。汴京城尚未从蒙古军队撤离的喜悦中回过神来,瘟疫就已经开始蔓延。金元时期的李杲是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他亲身经历汴京大役,并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记载:“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凡三月。”三个月之内,汴京城因疫情死亡者达100万人之众。

尽管医学条件有限,在疫情面前,古人并未束手待毙,除了官方组织的抗疫活动及救济之外,民间医者总是奋斗在抗疫最前线,在有限的条件下,他们殚精竭虑,总结出了各种抗疫方略,这些都成为了中医学上的瑰宝。

具有悲壮色彩的古代抗疫之路

对于肆虐的流行病,缺乏系统医学指导的古人很难从科学的角度作出判断,阐明病理及成因。所以,在古代往往把疫情的发生归结为当政者不顺应天道而造成的天对人的惩罚,随着这种思想而兴起的是各种和瘟疫有关的鬼神神话和巫术。

上古神话《山海经》中就有一种可以防御瘟疫的“青耕鸟”,这种鸟区别于山海经中其他的“六足四翼”或“一首十身”的异兽们,仅具有防御瘟疫这一神奇的技能,就让其列身于上古珍禽,可见先民对于防御瘟疫的重视和渴望。

具有防备瘟疫功能的青耕鸟

汉代王充在《论衡·解除篇》中讲述了一个驱逐瘟鬼的神话:上古颛顼帝有三个一出生就夭折的儿子,他们死后成为散播瘟疫的瘟鬼。其中一个“居江水为虐鬼”,虐鬼即疟鬼,平时在江水间出没,能传播疟疾;第二个“居若水为魍魉”,居住在若水间的这一位是魍魉鬼;第三个“居欧隅之间,主疫病人”,居住在房屋的角落中这一位则会使居住之人得疫病。因此在每年的年终岁末,官方就会举行驱逐疫鬼的仪式,借以送旧、迎新、纳吉。

《周礼·夏官》中所提到的方相氏四狂夫即是专门的驱疫鬼者。此四人身披熊皮,头戴面具,执戈扬盾,帅百隶逐室殴疫,此即后世傩戏的由来。

除此以外,历代流行的设醮、纸船送瘟神等民俗,也都是驱疫鬼的具体形式,甚至连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也与驱疫鬼有关。

纸船送瘟神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古人逐渐意识到疫情和公共卫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在古代防疫史上是一个重大进步。

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作《开沟告诸庙祝文》:“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着力兴工清理城内臭水沟,以防备疾疫。

吴芾于乾道二年(1166年)在隆兴府当知府,当地“旧有豫章沟,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沟洫不通,气郁不泄,疫疠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垲以居。”豫章沟年久淤塞,导致百姓患病不止,吴芾就已经意识到这是沟渠久未疏通导致的疾疫,果然疏浚河流后,疾疫也随之消失。

古人为了应对疾疫,想出了许多种办法,其中流传久远的方法是佩挂法,现存的香囊就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佩挂物品,古代香囊里放的是白芪、雄黄等中药,不像现在香囊里放的只有香料。

可以防御疾疫的香囊

涂抹法也是古人常用的防疾疫方法之一。顾名思义,涂抹法就是用药物涂抹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已达到消毒或者防疫的效果。成书于晋代的《肘后方》中就记载了用雄黄涂抹在眉心、人中和耳门等处避瘟气的方法。从现代医学来看,雄黄含有汞、砷、砒等成分,有很强的杀毒消菌作用,涂抹人体于人体的雄黄,可以渗入肌层,可以起到杀毒抑菌的效果。

中医上还有熏蒸、服药等各种方法防治疾疫,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效果一般。但是有两种方法,到现在还在造福人类,也是面临疾疫时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隔离和种痘。

隔离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原理就是将患病者及携带者与正常人群分开,达到阻隔传染源的目的,是防治疫情扩散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法。关于隔离观察治疗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在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遭受蝗灾后,瘟疫横行,当时就设置了空宅专门收治感染瘟疫的病人。

到了南北朝时期,隔离治疗传染病已成为国家制度。南朝萧齐时代,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这是将隔离制度制度化的最早记录。

清末专门的防疫场所

晚一些的唐代设有“疠人坊”,也就是麻风病院,类似现在的专门医院。唐代释道之在《续事僧法》中记载:“收养疾疠,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这就等同于现在的免费医疗,管吃管住包治病。

让人感觉中医奇妙之处的还不是几千年前的隔离制度化,而是种痘。种痘是免疫学范畴,和现在的疫苗原理类似,就是让正常人接触低剂量或者低活性的瘟疫病毒,从而诱发免疫系统工作,让正常人产生抵抗力。这是不是听起来和疫苗的原理一模一样?

唐代《千金方》中就有记录让正常人与病人同床。元代记载中是这样:“避时疫,可与病人同床,传著衣服,亦不相染。”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两种方法风险很高,让正常人穿着衣服和感染者同床,以此达到人工免疫的目的。

人痘接种法在清代的著述中记录的比较详细,人痘接种主要有两种方法:痘衣法和鼻苗法。痘衣法和前面讲的方法类似,就是让正常人穿上天花感染者的内衣,让其接触弱病毒环境而产生抗体。这种方法的危害性是过犹不及,极容易让正常人感染上天花病毒,可算作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无奈之举。

鼻苗法相对比较科学,又可细分为浆苗法、旱苗法和水苗法。鼻苗法重点在选苗,要选疫症逐渐好转的天花患者的痂屑,痂屑就是苗。选好的苗要放入新瓷瓶中,密封后置于清凉处保存,春季保存一个月,而冬季寒冷可放置一个半月,这就成了制好的苗。浆苗法是直接用棉花团蘸天花患者的痘浆,然后塞入种痘者的鼻腔中,以此激发免疫力。浆苗法也有一定的危险性。而旱苗法是是把前期制好的苗碾碎用吹管吹入种痘者的鼻腔,水苗法则是把苗打湿后,用棉花团蘸后塞入种痘者的鼻腔。后两种方法比较安全可靠,因为久置一个多月的痘痂相当于是减毒的疫苗,植入人体后人体受感染的几率大大减小。

清代发明的种痘法是现代疫苗的先驱

人痘接种法源自几百年前的中医,经丝绸之路传至土耳其,18世纪初由君士坦丁堡再传至西方诸国,英国医师爱德华·琴纳在此基础上改进后发明牛痘,成为人类疫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此后,西方科学辉煌期来临,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改良接种技术,随后于1881年5月5日成功研发绵羊的霍乱疫苗,并于1885年6月6日让一位儿童接受疯牛病的疫苗注射,这便是人类史上第一剂注射疫苗。

展望,未来是我们的

100多年来,人们通过疫苗的正确使用,有效抑制了由细菌引起的疾病,提高了百万人群的健康水平。疫苗根除,或明显减少了许多重大瘟疫的流行,例如:天花、小儿麻痹症、麻疹、百日咳、破伤风、黄热病及白喉等流行疾病。过去二十年间,脑膜炎、肺炎和肝炎的防治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我国疫苗产业链的研发和生产端,以往大部分以国企为主,随着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研发实力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的数量、生产的疫苗品种均大幅度增加。随着基因工程技术、新兴载体技术、佐剂技术以及新的免疫学理论的发展,新兴疫苗发展迅速,疫苗的适应症也从传染病慢慢扩展到了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

此次新冠疫情实际上更像是一场国际范围内的考试,中国在最短的时间交出了最令人满意的答卷;但是反观美国,虽然它曾一直都在各个领域处于领先,但在遭遇病毒袭击的时候,美国的表现也不过如此,甚至可以说让人非常失望。而中国,用自己的一系列行动证明,大国正在迅速崛起,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会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社会治理、医学等方面都进入世界顶级行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8 15: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中国古代怎么防治瘟疫的?古人十分注重防治结合
...不胜防。在对疫情这些流行病的防范与治理措施上,中国古人大致的思路可以总结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国古代记载疫情的文献很多,如《尚书》《诗经》《国语》《左传》《史记》和《汉
2023-07-12 07:26:00
古人们对付瘟疫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呢
...瘟疫一直就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为了延续生命,古人们不断探索对瘟疫的认识和防治,经历了一个从懵懂无知到科学防治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防治措施。古代瘟疫对人类造成的杀伤力很大
2023-04-22 16:26:00
古代一旦暴发大规模疫情,他们如何自救
...影响呢?这两个问题,曹操很有发言权。【篆书“疫”,古人认为疫病是鬼神驱使传播的疾病,所以疫字的构成是一张病床+役使】一、古代疫情危害有多大?亡城灭国、改朝换代,亦是寻常事公元
2024-02-09 15:54:00
古人是通过什么办法控制疫情传播的呢?又是利用什么手段治疗瘟疫
...人口还剩下不到1300万人。面对这样凶险无比的大瘟疫,古人是通过什么办法控制疫情传播的呢?又是利用什么手段治疗不幸感染的人群呢?第一点,国家和官员们会集体反思。在古代,人们普
2024-05-16 13:53:00
...商民药铺也往往为京城百姓和来往行人免费施药。其二,隔离病人,防止传染。清初京城一带天花流行,为避免传染扩散,清廷命令:“凡民间出痘者,即令驱逐城外四十里,所以防传染也。”但由
2024-05-16 21:47:00
古人真的对瘟疫束手无策吗?看看古人有多聪明
瘟疫是一个非常令人恐怖的字眼,现在是这样,过去更是这样。17年前的非典和当前的新冠病毒令人闻之胆寒,但是由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采取了科学防控措施,可以说把这两大瘟疫造成的人员伤
2024-03-03 20:51:00
中国古代对“卫生”的认识
...是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下被塑造出来的。 张嘉凤总结了古人所认为的六种疾病相染的途径:一、与病人的直接接触;二、与病人长时间或者近距离的接触;三、在特定地点参加特定活动;四、异
2023-08-02 17:21:00
北宋开封大疫:一场改变城市命运的瘟疫
...情。古代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医疗和卫生知识,无法意识到隔离对于瘟疫控制的重要效果,但传统医学将“气”(邪气或四时不正之气)作为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和鬼神的作祟
2023-09-04 13:36:00
浅析中世纪统治者如何遏制历史上最致命的黑死病?
...遏制历史上最致命的疾病?引言全球各地的人们都在自我隔离,以帮助阻止冠状病毒的传播。但是,历史学家海伦卡尔说,隔离的做法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这里,她探讨了14世纪如何将其与其他
2024-08-31 15:0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
大风·影像|中国最“吓人”村子:坟上村
与世隔绝500年,专心致志守墓,坟墓上就是家,顺着墓道进出村!网友惊叹《盗墓笔记》具象化了……山西省临汾市坟上村因明代晋王的陵墓而得名这个村子就是地处吕梁山脚下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
2025-10-09 21:22:00
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在沂蒙山区野店镇,有一位特殊的红色故事讲述者。他不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却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了然于胸
2025-10-09 2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