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中国古代怎么防治瘟疫的?古人十分注重防治结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12 07:26:00 来源:戏说三国

古今中外,瘟疫总是与人类如影随形,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作孽一番,无论人种,不分国别,也防不胜防。在对疫情这些流行病的防范与治理措施上,中国古人大致的思路可以总结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中国古代记载疫情的文献很多,如《尚书》《诗经》《国语》《左传》《史记》和《汉书》中都有部分疫情记载。在传统史籍记载中,疫情的说法实际就是一种流行病,所用的名称有疫、疾疫、疠等,一般通称为“疫”,合称“疾疫”。以现代病理学的分类,古代发生过的疾疫范围甚广,大致包括瘟疫、瘴气、痢疾、流行性感冒、麻风病等。

中国古代怎么防治瘟疫的?古人十分注重防治结合

从文献来看,中国古代十分注重防治结合。如《论衡》告诫人们不能吃老鼠碰过的东西;《金匮要略》则指出,决不能吃被虫子、蚂蚁咬过的掉在地上的果实;《淮南子》总结民间经验,认为被打死的病犬不可以投入水中,否则会污染水源。古代城市污水也受到重视,据说西汉萧何在未央宫修建了下水沟;为了减少城市灰尘,还制造了类似洒水车的“翻车渴乌”。

自先秦开始,古人对疫情重视防患,《黄帝内经》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的重要举措就是搞好环境卫生。如南宋的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他看到泉州城内的水沟湮阏已经很久,如“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于是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

我们传统的节俗中有“扫年”的习惯。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将自己家里彻彻底底扫个遍,以“除尘”来防患因脏乱差可能造成的疾疫。中国民俗端午节,其实就是古中国的全民“防疫节”。这一节俗,家家户户都有饮雄黄酒、艾叶酒,挂菖蒲,焚苍术等习惯,实际上,这是古人们为了杀菌消毒预防疾疫发生的一种措施。因为在端午节时,天气由暖转热,气温骤升,气候多变,是百虫滋生、身体易感季节。由此可见,古人在对疫情防范方面,从政府到民间,还是十分重视的。

中国古代怎么防治瘟疫的?古人十分注重防治结合

在控制疾疫的传播上,古人非常注重对病人衣物的消毒处理与善后处理。在疫情治愈后,为了防止造成疫情的复发蔓延或二度传染,古人还会对之前病人穿过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明代李时珍提到用蒸汽消毒的方法,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中提到“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对一些因疾疫不幸亡故者,朝廷也会赐予棺器盛殓,采取掩埋或集中处理的方式阻断疾疫传播,如宋代的漏泽园制度。

这是古人经过无数的疫灾之后,总结出来的一种遏制疫情传播最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古代,医学并不发达,信息传播也慢,交通更是落后,唯一的优势就是:人群的密度比今天小,交通不畅传染慢。古代疫情暴发后,大多会集中在某一地段或者某一区域内,并不会像今天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甚至短时间内造成一场世界性的疫情。所以隔离法一直都是古人阻断疫情蔓延的上上策。

在古代的隔离法中,通常的做法就是将病人安置到一个空置地域,然后由官府集中给药进行医治服务。如《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后汉书·皇甫规传》记载,在汉军西征讨伐羌人时,“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这时候,感染疾疫的官兵被统一安置到了“庵庐”中进行隔离治疗。因此,像在南朝齐时所设的“六疾馆”,北魏设立的“别坊”,唐朝设立的“患坊”,宋代设立的“安乐坊”,还有明清时期的“养济院”,等等。这些地方,都是在出现公共疫情的时候建设起来专供隔离治疗疾疫的专用场所。

中国古代怎么防治瘟疫的?古人十分注重防治结合

在古代的隔离法中,还有一种是自我隔离。

比如在晋朝时,类似的记载有,如果朝臣家有人染上时疫的,只要一家有三人以上被感染,那么就算没有被感染的人,在百日之内都不能上朝,必须保持自我居家观察。以此来看,古人在自我隔离的时间规定上,比现代人时间还长。毕竟,古人除了在隔离上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外,基本没有什么先进的医疗检测方法,百日隔离,才算能让人彻底放心。

在古代,疫情发生后,在治疗方面,基本上都是由官方来牵头组织。

明朝以前,大多数是由官府组织民间郎中进行医治。而从明朝中期开始,医疗体系逐步完善,太医院的太医在人数上也颇具规模,大约可达300人以上,这时候,但凡暴发疫情,皇帝就会调拨一批太医院的太医深入民间问诊治病、送医施药。

《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二十年(1541年),京城暴发了疾疠后,明世宗朱厚熜亲自牵头,检验并制成《济疫小饮子方》,同时“颁下所司,遵用济民”,下令由礼部向民间散发药方驱除疾疫。

在医治疾疫方面,中国的中医药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

虽然古代的医疗水平和设施无法与今日相提并论,但中医世世代代积淀的对治疾疫的实践和经验十分丰富,为后世治疗疾疫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帮助。被后人尊为“医圣”的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收录了不少对治不同疾疫的药方,如治疗呼吸道感染及大叶性肺炎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治疗乙型脑炎和流脑的“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治疗急性肠炎及细菌性痢疾的“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黄疸及传染性肝炎的“菌陈蒿汤”,治疗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白头翁汤”,等等。后代类似的药方就更数不胜数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2 09: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起到杀毒抑菌的效果。中医上还有熏蒸、服药等各种方法防治疾疫,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效果一般。但是有两种方法,到现在还在造福人类,也是面临疾疫时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隔离和种痘
2024-04-28 10:16:00
古人们对付瘟疫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呢
...号敌人。为了延续生命,古人们不断探索对瘟疫的认识和防治,经历了一个从懵懂无知到科学防治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防治措施。古代瘟疫对人类造成的杀伤力很大,造成了大量的无辜百姓死亡。
2023-04-22 16:26:00
古代一旦暴发大规模疫情,他们如何自救
...大多数瘟疫基本上是无法治愈的,在这个前提下,古人在防治瘟疫的办法上,也和我们现在的防疫方式略有出入。二、细菌和疾病的关系,19世纪才被证实,在此之前,古人连病原都没找到,他们
2024-02-09 15:54:00
在历史上,被称为“疠疫”的瘟疫疾病在北京几乎常年发生,只是轻重不同。作为封建王朝的首善之区,统治者历来重视京城防疫。清代北京的防疫卫生体系经历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过渡阶段。在清前期,
2024-05-16 21:47:00
古人是通过什么办法控制疫情传播的呢?又是利用什么手段治疗瘟疫
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很多次瘟疫,虽然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传播速度不像现在这么快速,但是古代医疗水平差,致死率却很高。纵观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大瘟疫——欧洲的黑死病,以及明末大鼠疫
2024-05-16 13:53:00
古人真的对瘟疫束手无策吗?看看古人有多聪明
...到很好的效果。细菌学的建立,无疑对霍乱和其他疫病的防治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细菌学的创立者之一,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认识到霍乱跟细菌有关,他经过深入研究,还发现霍乱有获得性免疫现象
2024-03-03 20:51:00
中国古代对“卫生”的认识
...视‘气’中的杂质与污秽的因素,特别是随着吴有性的《瘟疫论》的出版和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到清前期,医界逐渐形成了有关疫病成因的较为系统的认识,即认为,戾气即疫气是由暑湿燥火等四
2023-08-02 17:21:00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抗疫智慧结晶
...果早在瘟疫刚刚出现的时候,汉廷就能组织力量进行隔离防治,或许还能遏制它的蔓延。但是昏庸的汉灵帝放任瘟疫发展,导致它终于爆发出无与伦比的破坏力,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二、张仲景誓
2023-09-19 01:04:00
三国时期的瘟疫到底是什么样的
...。气温的降低,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后导致了瘟疫的集中爆发。由于古代医学技术落后,瘟疫一旦爆发,基本上就成了一座空城。其实成为空城还好,这样瘟疫就不会对外传播了。但是东
2023-05-15 16:2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