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中国古代怎么防治瘟疫的?古人十分注重防治结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12 07:26:00 来源:戏说三国

古今中外,瘟疫总是与人类如影随形,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作孽一番,无论人种,不分国别,也防不胜防。在对疫情这些流行病的防范与治理措施上,中国古人大致的思路可以总结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中国古代记载疫情的文献很多,如《尚书》《诗经》《国语》《左传》《史记》和《汉书》中都有部分疫情记载。在传统史籍记载中,疫情的说法实际就是一种流行病,所用的名称有疫、疾疫、疠等,一般通称为“疫”,合称“疾疫”。以现代病理学的分类,古代发生过的疾疫范围甚广,大致包括瘟疫、瘴气、痢疾、流行性感冒、麻风病等。

中国古代怎么防治瘟疫的?古人十分注重防治结合

从文献来看,中国古代十分注重防治结合。如《论衡》告诫人们不能吃老鼠碰过的东西;《金匮要略》则指出,决不能吃被虫子、蚂蚁咬过的掉在地上的果实;《淮南子》总结民间经验,认为被打死的病犬不可以投入水中,否则会污染水源。古代城市污水也受到重视,据说西汉萧何在未央宫修建了下水沟;为了减少城市灰尘,还制造了类似洒水车的“翻车渴乌”。

自先秦开始,古人对疫情重视防患,《黄帝内经》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的重要举措就是搞好环境卫生。如南宋的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他看到泉州城内的水沟湮阏已经很久,如“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于是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

我们传统的节俗中有“扫年”的习惯。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将自己家里彻彻底底扫个遍,以“除尘”来防患因脏乱差可能造成的疾疫。中国民俗端午节,其实就是古中国的全民“防疫节”。这一节俗,家家户户都有饮雄黄酒、艾叶酒,挂菖蒲,焚苍术等习惯,实际上,这是古人们为了杀菌消毒预防疾疫发生的一种措施。因为在端午节时,天气由暖转热,气温骤升,气候多变,是百虫滋生、身体易感季节。由此可见,古人在对疫情防范方面,从政府到民间,还是十分重视的。

中国古代怎么防治瘟疫的?古人十分注重防治结合

在控制疾疫的传播上,古人非常注重对病人衣物的消毒处理与善后处理。在疫情治愈后,为了防止造成疫情的复发蔓延或二度传染,古人还会对之前病人穿过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明代李时珍提到用蒸汽消毒的方法,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中提到“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对一些因疾疫不幸亡故者,朝廷也会赐予棺器盛殓,采取掩埋或集中处理的方式阻断疾疫传播,如宋代的漏泽园制度。

这是古人经过无数的疫灾之后,总结出来的一种遏制疫情传播最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古代,医学并不发达,信息传播也慢,交通更是落后,唯一的优势就是:人群的密度比今天小,交通不畅传染慢。古代疫情暴发后,大多会集中在某一地段或者某一区域内,并不会像今天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甚至短时间内造成一场世界性的疫情。所以隔离法一直都是古人阻断疫情蔓延的上上策。

在古代的隔离法中,通常的做法就是将病人安置到一个空置地域,然后由官府集中给药进行医治服务。如《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后汉书·皇甫规传》记载,在汉军西征讨伐羌人时,“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这时候,感染疾疫的官兵被统一安置到了“庵庐”中进行隔离治疗。因此,像在南朝齐时所设的“六疾馆”,北魏设立的“别坊”,唐朝设立的“患坊”,宋代设立的“安乐坊”,还有明清时期的“养济院”,等等。这些地方,都是在出现公共疫情的时候建设起来专供隔离治疗疾疫的专用场所。

中国古代怎么防治瘟疫的?古人十分注重防治结合

在古代的隔离法中,还有一种是自我隔离。

比如在晋朝时,类似的记载有,如果朝臣家有人染上时疫的,只要一家有三人以上被感染,那么就算没有被感染的人,在百日之内都不能上朝,必须保持自我居家观察。以此来看,古人在自我隔离的时间规定上,比现代人时间还长。毕竟,古人除了在隔离上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外,基本没有什么先进的医疗检测方法,百日隔离,才算能让人彻底放心。

在古代,疫情发生后,在治疗方面,基本上都是由官方来牵头组织。

明朝以前,大多数是由官府组织民间郎中进行医治。而从明朝中期开始,医疗体系逐步完善,太医院的太医在人数上也颇具规模,大约可达300人以上,这时候,但凡暴发疫情,皇帝就会调拨一批太医院的太医深入民间问诊治病、送医施药。

《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二十年(1541年),京城暴发了疾疠后,明世宗朱厚熜亲自牵头,检验并制成《济疫小饮子方》,同时“颁下所司,遵用济民”,下令由礼部向民间散发药方驱除疾疫。

在医治疾疫方面,中国的中医药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

虽然古代的医疗水平和设施无法与今日相提并论,但中医世世代代积淀的对治疾疫的实践和经验十分丰富,为后世治疗疾疫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帮助。被后人尊为“医圣”的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收录了不少对治不同疾疫的药方,如治疗呼吸道感染及大叶性肺炎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治疗乙型脑炎和流脑的“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治疗急性肠炎及细菌性痢疾的“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黄疸及传染性肝炎的“菌陈蒿汤”,治疗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白头翁汤”,等等。后代类似的药方就更数不胜数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2 09: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起到杀毒抑菌的效果。中医上还有熏蒸、服药等各种方法防治疾疫,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效果一般。但是有两种方法,到现在还在造福人类,也是面临疾疫时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隔离和种痘
2024-04-28 10:16:00
...号敌人。为了延续生命,古人们不断探索对瘟疫的认识和防治,经历了一个从懵懂无知到科学防治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防治措施。古代瘟疫对人类造成的杀伤力很大,造成了大量的无辜百姓死亡。
2023-04-22 16:26:00
古代一旦暴发大规模疫情,他们如何自救
...大多数瘟疫基本上是无法治愈的,在这个前提下,古人在防治瘟疫的办法上,也和我们现在的防疫方式略有出入。二、细菌和疾病的关系,19世纪才被证实,在此之前,古人连病原都没找到,他们
2024-02-09 15:54:00
在历史上,被称为“疠疫”的瘟疫疾病在北京几乎常年发生,只是轻重不同。作为封建王朝的首善之区,统治者历来重视京城防疫。清代北京的防疫卫生体系经历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过渡阶段。在清前期,
2024-05-16 21:47:00
古人是通过什么办法控制疫情传播的呢?又是利用什么手段治疗瘟疫
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很多次瘟疫,虽然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传播速度不像现在这么快速,但是古代医疗水平差,致死率却很高。纵观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大瘟疫——欧洲的黑死病,以及明末大鼠疫
2024-05-16 13:53:00
古人真的对瘟疫束手无策吗?看看古人有多聪明
...到很好的效果。细菌学的建立,无疑对霍乱和其他疫病的防治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细菌学的创立者之一,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认识到霍乱跟细菌有关,他经过深入研究,还发现霍乱有获得性免疫现象
2024-03-03 20:51:00
中国古代对“卫生”的认识
...视‘气’中的杂质与污秽的因素,特别是随着吴有性的《瘟疫论》的出版和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到清前期,医界逐渐形成了有关疫病成因的较为系统的认识,即认为,戾气即疫气是由暑湿燥火等四
2023-08-02 17:21:00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抗疫智慧结晶
...果早在瘟疫刚刚出现的时候,汉廷就能组织力量进行隔离防治,或许还能遏制它的蔓延。但是昏庸的汉灵帝放任瘟疫发展,导致它终于爆发出无与伦比的破坏力,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二、张仲景誓
2023-09-19 01:04:00
...。气温的降低,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后导致了瘟疫的集中爆发。由于古代医学技术落后,瘟疫一旦爆发,基本上就成了一座空城。其实成为空城还好,这样瘟疫就不会对外传播了。但是东
2023-05-15 16:2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历史上的今天 |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又译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等
2025-04-02 11:32:00
季布一诺:楚汉风云中的诚信丰碑
他是项羽麾下骁勇善战的猛将,令刘邦闻风丧胆;他也是汉高祖悬赏千金也要生擒的“死敌”。可当生死攸关之际,竟有人甘冒灭族之险
2025-04-02 09:34:00
“孔融让梨”世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他哥后来为他而死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历史上出过很多有高尚美德的名人,也有很多关于美德的故事。比如说“曾参教子”
2025-04-02 00:05:00
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却为何极度受宠?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铁打的万贵妃,流水的皇后”,说的就是明朝皇帝朱见深对万贵妃的专宠。自古老夫少妻的组合很常见,但老妻少夫却相对“另类”。这不
2025-04-02 00:09:00
迁西县塔子山村:八十余载坚持守护无名烈士墓
图为村民为烈士扫墓。王喜增摄3月27日清晨,燕山深处的迁西县上营镇塔子山村,薄雾轻笼。清明节即将到来,塔子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宗宾和几名村民带着铁锨和笤帚
2025-04-02 06:46:00
大皖新闻讯 为纪念赵朴初先生逝世25周年,传承和弘扬赵朴初先生爱国主义与无私奉献精神,安庆市赵朴初故居陈列馆近日同时举办三组主题展
2025-04-01 22:06:00
清明节吉林省各博物馆用35个展览带观众“邂逅历史”
清明节小长假已经进入倒计时,吉林省内各博物馆将推出35个展览,邀您共赴春日之约。此外,有多家博物馆延时闭馆,让观众可以在博物馆中尽情度假
2025-04-01 23:03:00
西班牙曾计划用两万人征服明朝,为什么最后没有实施?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给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国王,只要他愿意,可以率领60名士兵攻占中国明朝
2025-04-01 17:26:00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如此出名?专家:放大十倍后就明白了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普通读书人,对达芬奇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都有所了解。毫无疑问,《最后的晚餐》已经是永恒的精神符号
2025-04-01 17:58:00
白登之围与一片石大战,相同困境,刘邦与李自成的选择,孰对孰错
中国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很相似,但时间上却跨越了两千年,那就是汉初的白登之围和明末清初的一片石之战。这两场战争在发生的背景上很相似
2025-04-01 18:50:00
又至清明,追思情深。在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一座红军墓前,邓家四代人接力守墓94年。墓中长眠的是一位至今无人知晓“叶司号员”
2025-04-01 20:14:00
10个可以和人吹嘘的历史冷知识,一般人真不知道
一: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始?百家姓流传至今,四姓一句朗朗上口,为何从赵钱孙李开始呢?据相关历史记载,百家姓最初的编纂者是宋朝时期南方吴越国的一位老儒生
2025-04-01 16:44:00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四至”西界首次被准确定位
武当山"蟠蜛八百余里"的区域概念,肇于宋元史志,至明代被确立为法定山界。随着东、南、北三块界碑陆续被发现,其边界走向与古籍记载基本吻合
2025-04-01 16:50:00
2019年,女子坐月子吃12个南瓜被婆婆大骂,公公让她用脚踩钉子
2014年10月19日,长沙市望城区的何庆林接到了村里妇女主任的一个电话,妇女主任对何庆林说:“你的妻子方宝琴在原阳市的一家医院中生了一个孩子
2025-04-01 1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