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王潮生:中国古代《耕织图》研究的开拓者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11 14:36:00 来源:杭州网

王潮生:中国古代《耕织图》研究的开拓者

一个月前,我收到了王潮生先生新著《中国古代耕织图概论》。这部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6月推出的厚重学术著作,令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倾情拜读,就像茫茫沙漠行走之人,突遇一片绿洲,不由匍匐其中,忘我汲取久违的甘泉。

在这里,我把先生的缅怀之情和读后感想,诉诸文字,权作书评吧。

我与先生的一段“情缘”

王潮生先生比我长三十多岁,却成了忘年之交。他是我走上中国古代《耕织图》研究之路的引路人,我们因《耕织图》结下了一段长达30多年的“情缘”。

1987年,我在临安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因参与《临安县志》编纂,在查阅清光绪《於潜县志》(於潜县于1960年并入临安县)时,接触到南宋於潜县令楼璹绘制的《耕织图》,从此开始涉猎《耕织图》研究。我因写了一篇《来自耕织图诞生地的报告》文章,投稿给《农业考古》杂志,受邀参加1991年8月在南昌举办的“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有幸认识了王潮生先生。

王潮生先生当时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负责人,也是南昌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负责人。报到时,他拉着我的手爽朗地说:我看过你的文章,田野调查扎实,引用古籍考证有理有据,还以为你是一位编纂县志的老先生,没想到是个小伙子。当他得知我自费参会时,立即让会务组安排我的食宿交通费用。

会议期间,他介绍我认识了日本《耕织图》研究专家东海大学渡部武教授,并吸收我为中国农史学会会员,将我介绍给其他农史专家和《中国农史》杂志编辑,送我一部《中国古代耕织图选集》。后来,在先生指导下,我发挥地缘优势写了几篇论文,得以在《中国农史》《东南文化》等刊物发表。

1993年,我因工作调动,离开了临安县地方志办公室,到省城杭州从事行政工作,一晃三十年。由于行政事务工作繁忙,《耕织图》研究束之高阁了。直到退休后,年初整理旧书,才重新开始了青年时代未完成的研究,开始撰写《耕织图》研究专著,至7月我完成了20万字的《南宋楼璹耕织图》书稿。

遗憾的是,当我7月赴北京要把这一成果向先生汇报时,得知他已于去年底离世。但我坚信,在先生的精神感召下,《耕织图》研究必将一代一代永续传承。

先生一生钟爱《耕织图》

王潮生:中国古代《耕织图》研究的开拓者

王潮生先生,1929年出生,1953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先后在农业部宣教司、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室从事农业历史研究,曾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史》《古今农业》等学术刊物编委。先生是中国古代耕织图图像史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是中国古代《耕织图》研究的开拓者、引领者,特别是人生的后30年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耕织图》研究上,对中国自五代至宋、元、明、清以降的历代《耕织图》源流、演变有独到的见解和阐释,发表了一系列全面系统、深入浅出、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

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潮生先生就对中国古代《耕织图》开展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拥有丰富扎实的《耕织图》历史资料和珍贵版本,并公开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开创了《耕织图》研究的先河。据不完全统计,先生论文在“知网”被下载6200多次,引用300多次。其中,仅《清代耕织图探考》一文,就被下载745次,引用36次。可见,在相对冷门的耕织图研究领域,先生论文却是十分热门的。

除了1985年编选《中国古代耕织图选集》外,先生还于1995年主编出版了《中国古代耕织图》。《中国古代耕织图》这本图册收集了自战国至清代耕织图像413幅,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是近三十年来,《耕织图》研究者必备之工具书,必引之重要文献。这部书荣获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一等奖”。

先生80岁时,写成85万字的专著《农业文明寻迹》。于1989年与人合著《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先生翻译、注释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名著《齐民要术》第五、七、八、九四卷,约25万字。先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命不止,笔耕不辍。

耄耋之年的精神遗产

王潮生先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仍念念不忘《耕织图》研究,以93岁高龄呕心沥血、坚韧顽强地完成了他终生夙愿——著就《中国古代耕织图概论》书稿。

为什么要写这部书?先生在后记里写到:“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耕织图像的历史从起源、发展、传播、普及、推广、利用、发挥效益等各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悠久的耕织图像的历史,值得我们认真探讨;耕织图在农业历史科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史料”;“搜集、整理、对比、分析中国历代遗存的《耕织图》,对耕织图像历史进行阐释和研究意义重大”;“光阴荏苒,时不我待,如今我已老矣,但头脑逻辑思维清晰,表达及记忆力尚好,从未停止过读书与研究,而且一直笔耕不辍。因此,将几十年来不断搜集、整理、分析、研究、探讨我国历代遗存的耕织图所得成果编著了《中国古代耕织图概论》一书,其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读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农耕与蚕织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历史提供参考资料”。

这部珍贵的图像史料研究专著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先生在后记中娓娓道来:“我早有写《中国古代耕织图概论》一书的想法。2020年初的疫情期间,在居家隔离期间开始动笔,在我儿志平、儿媳玉敏打字、校对、整理图片等多方面的帮助下,现在终于完成了这部二十多万字、一千余幅图片的书稿。”为了这部书,先生“长期埋头于书房、图书馆,阅读和查找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在他的大学同班同学、原林业部森林资源司司长张华龄教授的眼里,先生是一位“退而不休,耄耋之年,一直笔耕不辍”的“拼命三郎”,“其治学态度之严,倾注心血之多”非一般人能比。

这部书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认为,王潮生先生所著《中国古代耕织图概论》一书,全面展现了古代“耕”“织”方面的文献资料,还对耕织图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蕴含其中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内涵,以及古代倡导宣传耕织图所起的积极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完整深入的研究论证和分析阐述,是全方位、系统性研究农耕、蚕织图像的重要学术成果和珍贵史料。

当我拿到这部书的时候,深深地为先生的精神和毅力所震撼——大16开本,670多个页码,1000多幅图片、440多首诗。其历代《耕织图》版本收集之全面、图像再现之精美、诗歌汇集之丰富、收藏介绍之精准、分析论述之深刻,是前所未有的。这样一本内容全面、历史厚重、叙述清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学术性专著,出自93岁高龄老人之手,令人钦敬之至。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国家,这是因为中国一直没有中断耕织生产生活,才将农耕文明的火种传到今天,其中以耕织图为代表的农耕、蚕织文化不断创新、提高、总结、发展、传播具有重大贡献。王潮生先生的《中国古代耕织图概论》,是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更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提升,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珍贵资料和重要借鉴,对宏扬中国灿烂的耕织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形象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王潮生:中国古代《耕织图》研究的开拓者

作者简介:臧军,1962年出生,现任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原中国作协九届和十届全委会委员、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1986年开始涉猎南宋於潜县令楼璹《耕织图》研究,在“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会”和《中国农史》《东南文化》《丝绸史研究》等,发表论文《来自耕织图诞生地的报告》和《耕织图与耕织技术发展》《耕织图与蚕织文化》《耕织图与日本文化》等文章,先后获省部级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3次,曾任《浙江丝绸志》执行主编。

▼相关阅读▼

《耕织图》和於潜的“老领导”楼璹

第二届吴越文化节特别报道|当南宋《耕织图》遇见当代临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1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写在叶子《中国书画收藏史》新书出版之际杭州日报讯 在中华文明的星河中,书画艺术是最璀璨的星座之一。当我们驻足凝视王羲之的飘逸、范宽的雄浑、八大的孤傲,可曾想过:这些穿越千年的艺术
2025-08-03 07:15:00
深切缅怀!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洪宗礼先生因病逝世
...家、江苏省荣誉教授。当选“新中国成立60年课堂教学的开拓者”“新中国成立60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的人物”、《人民教育》60年来报道的最有影响人物。孜孜以求,成为名师1937年,
2023-03-05 02:17:00
...成员等。胡锦矗先生是我国大熊猫野外研究及保护事业的开拓者,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动物学科研工作者及保护区一线工作人员,为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组织和领导
2023-02-17 12:02:00
从法学传承到立法创新,西政立法研究院十年炼成“最强大脑”
...和国民事诉讼法》;王连昌先生系中国行政法学理论重要开拓者;赵长青先生参与1997年刑法修订;李昌麒先生奠基经济法学理论;徐静村先生多次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
2025-05-26 17:16:00
凝练自己,育晶育人!蒋民华先生诞辰90周年,山大举行纪念大会
...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作为中国功能晶体材料领域的开拓者,蒋民华先生在科研条件艰苦、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攻坚克难,推动中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山东省副省长孙喜民表示,蒋民华
2025-08-03 16:57:00
“在日本史领域争取中国人的话语权”
...全国日本史研究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中日学术交流的重要开拓者,亲历改开之后中国学术发展进程,以深切感悟和亲身经历写就的这本著作,是一本有史料、有故事、有情怀、整体展现中国日本史研
2023-12-05 16:24:00
...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本月28日晚上,在“中国林业的开拓者”梁希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南京林业大学师生再次观看了由该校水杉剧社表演的原创话剧《林钟声声》。话剧再现了梁希先生
2023-12-31 10:25:00
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1周年丨潘鲁生:德才兼备 铸魂润心
...性。他提出,“老师应该成为本学科的积极研究者和创新开拓者,应该成为艺术教育家。”现在这一教学理念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凭借着对美术及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于先生七十年
2024-01-18 16:52:00
热爱克孜尔的人都会铭记他
...院举行了霍旭初先生追思会,缅怀这位新疆龟兹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先行者。霍旭初先生生前曾是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新疆龟兹学会副会长。2022年10
2022-12-18 09:0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迁安:“胜迹千秋”书法展 笔墨传承黄帝文化
图为胜迹千秋主题书法展开幕现场。郭宝强摄河北新闻网讯(梁玉水、郭宝强)金秋送爽,翰墨飘香,10月24日,河北省迁安市“弘扬黄帝文化凝聚城市精神”主题系列活动之“胜迹千秋”书法展在迁安市博物馆开展
2025-10-25 07:15:0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携手湖南卫视
2025-10-24 14:40:00
大河网讯 郑州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建立的第一个都城——亳都,距今已有3600年历史。郑州商城的发现,今年正值七十春秋。10月23日
2025-10-24 15:23:00
张立奎作品全国巡展(临沂)系列报道四 | 重大题材作品
学术支持: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单位:临沂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临沂市美术家协会协办单位: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大众报业集团临沂新闻大厦北京龙族环球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北京玖玖文投艺术品有限公司北京海天高视国际文化传媒5A画廊承办机构
2025-10-24 16:00:00
千年繁茂一杏花
位于杏花岭区胜利街的“天”字桥 牛利敏 摄杏花岭区坐落于太原市中心腹地,西临汾河,东倚台地,自古便是山环水绕、人杰地灵的文明沃土
2025-10-24 21:29:00
鸠杖映重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山西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北魏木雕鸠鸟,以无声的纹理,诉说着千年前与重阳节敬老传统深深交织的历史故事。这件出土于山西大同东郊
2025-10-24 22:00: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活力运河①|运河古城 赫赫“大名”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大运河河北段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5-10-24 08:17:00
涤尽尘心悟画禅 ——记巾帼画家柳咏絮
柳咏絮先生柳咏絮先生1937年出生于江西玉山,自幼受父亲柳子谷的熏染,矢志翰墨,深得其父绘画之三昧。她对中国画往圣先贤
2025-10-24 08:59:00
国际友人到访无棣古城 李之仪诗词架起文化交流桥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芳近日,来自俄罗斯、尼泊尔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到访山东省无棣县,参观了闻名遐迩的无棣古城及其中的李之仪文化馆
2025-10-23 21:51:00
【大风影像】藏在秦岭北麓的元代建筑——化羊庙
化羊庙始建于宋,坐南面北,明宣德元年(1426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曾多次重修,原建筑自头天门始,倚山逐步上升
2025-10-23 22:23:00
重走支前路 | “打完这一仗,我就回家” 她用一生守候丈夫这句话
大皖新闻讯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里庄严肃穆,22.5米高的烈士纪念碑直插云霄,“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烈士纪念碑”鎏金大字在秋日厚重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2025-10-23 23:01:00
重走支前路 | 淮海战役期间,543万民工踊跃支前
大皖新闻讯 10月22日,安徽国防动员“重走支前路”主题活动北线寻访组来到淮北临涣,参观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据悉,淮海战役期间
2025-10-23 10:08:00
百岁将军归故里,红色基因永传承
河北新闻网讯 “我能活到100岁,是替牺牲的战友们看一看这和平盛世!”这句深情告白,来自原驻石部队某部副政委潘宗道将军
2025-10-22 14:07:00
重走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的抗战之路(十四) 千年古镇的荣光
三不管岭1938年2月23日,从洪洞马牧出发前往太行山的八路军总部机关,在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带领下,到达府城镇
2025-10-22 18:25:00
源于民间的狐突崇拜
【狐突庙】狐突庙名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位于太原市清徐县西马峪村,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而建。庙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
2025-10-22 18: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