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孙承宗两度力挽狂澜挽救大明,却因得罪小人而罢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22 09:44:00 来源:戏说三国

当时已到大明末期,掌权的皇帝是明熹宗朱由校,也就是那位重用魏忠贤的皇帝,当时朱由校的老师叫孙承宗,孙承宗文武双全,相貌奇伟,胡须张开像戟一样,声音浑厚。

孙承宗两度力挽狂澜挽救大明,却因得罪小人而罢官

早期为县里学生教授经学,后来在边关往来,喜欢和边关老兵交谈,询问一些关于边关防务的问题,慢慢的对边关的军务非常了解。

孙承宗在万历年间中进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而后转拜中允,开始踏足官场。

孙承宗的崛起是在明熹宗朱由校继位之后,孙承宗以左庶子充当日讲官。朱由校每天听孙承宗讲课,感觉自己受到了启发,于是特别关照孙承宗。

孙承宗两度力挽狂澜挽救大明,却因得罪小人而罢官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621年的时候,孙承宗便官升少詹事。同年,后金入侵辽东,沈阳、辽阳先后被攻陷,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御史方震孺奏请朱由校以孙承宗代替崔景荣为兵部尚书,朝中大臣也认为孙承宗知晓兵事,推举孙承宗为兵部添设侍郎,主持辽东防务。但朱由校不想让孙承宗离开自己,大臣们再三奏请都遭到拒绝。

但是在1622年的时候,孙承宗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清军再次入侵,广宁城守王化贞弃城逃走,经略熊廷弼退守山海关。兵部尚书张鹤鸣害怕被降罪,于是外出巡行。朱由校于是拜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并兼任东阁大学士。

而后孙承宗给朱由校出了一系列治兵治国的方略,因此很多人因为孙承宗受到责罚,对孙承宗感到敬畏,但也有很多怨恨孙承宗的人。如熊廷弼因为退守山海关,而被罢免。

孙承宗两度力挽狂澜挽救大明,却因得罪小人而罢官

后来因为在辽东战事上,几位主事人无法达成统一意见,因为请孙承宗来辽东决断,朱由校非常高兴,加封孙承宗为太子太保,并赏赐蟒袍、玉带、银币等。

孙承宗到辽东后,经过多方考察和走访,终于确定了方阵,采取袁崇焕的建议,镇守宁远,并亲自守国门,并罢免了王在晋的辽东经略之职。

孙承宗于是自请为督师,还让蓟、辽等原来的将领监管各处,见机行事时不必受到其他人的限制。孙承宗用阎鸣泰为辽东巡抚,又用鹿善继、王则古为赞画,并请求从国库带走八十万钱。皇帝朱由校同意后,亲自将孙承宗送出宫门,并赐给孙承宗尚方宝剑、坐蟒等,内阁大臣将孙承宗直送到崇文门外。

孙承宗两度力挽狂澜挽救大明,却因得罪小人而罢官

孙承宗坐镇辽东后,淘汰老弱,精选兵员,让江应诏制定军事编制,让袁崇焕建造营房,李秉诚训练火器装备,鹿善继、王则古处理军需物资,沈棨、杜应芳维修甲仗,孙元化修筑炮台,宋献、程仑购买军马,万有孚采伐树木,祖大寿辅助金冠守觉华岛,陈谏助赵率教守前屯,鲁之甲拯救难民,杨应乾招募辽人编制成军队。

此时的辽东,已经被经营的宛若铜墙铁壁,如果能让孙承宗再镇守数年,反攻辽东亦不无可能,但是大明气数已尽,或许上天安排大明的命运最终由满清来终结;往昔宠信孙承宗的朱由校,不知为何,突然对魏忠贤推崇备至,后来魏忠贤更是一手遮天,自命九千岁,可见权势如何。

孙承宗两度力挽狂澜挽救大明,却因得罪小人而罢官

但是魏忠贤始终对孙承宗颇为妒忌,孙承宗手握重兵,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纵然九千岁,也颇为惊惧,且朱由校对孙承宗恩宠不在魏忠贤之下,这让魏忠贤颇为不爽。

后来在朝廷经过一系列勾心斗角,孙承宗得罪了一大帮人,这也人也就是后来覆灭大明的推手之一。

在公元1624年,宁远城修复,关外的守备器械也已建造完毕,孙承宗上书朱由校请求发军饷二十四万,这样就可以大举进攻了,但兵部和工部却横加阻挠,向朱由校进谗不能给钱,孙承宗上书催促无果,孙承宗大军因此没有出征。

孙承宗两度力挽狂澜挽救大明,却因得罪小人而罢官

此时如果朱由校能够发放二十四万军饷,挥兵东北,或许就不会有之后的辽饷等等压垮大明的税赋了,可惜此时的朱由校已经被彻底蒙蔽,仅仅只需二十四万就能彻底解除根源祸患的事情,就此被耽误,并从此再无机会。

孙承宗坐镇辽东的四年,与天津巡抚李邦华、登莱巡抚袁可立遥相呼应,“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在这样相对安定的大背景下,按照战功来衡量,似乎孙承宗有些碌碌无为。然当时的兵部尚书王永光对孙承宗和袁可立积极防御的一番作为作过很中肯的评价:“兵家有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孙阁老之所以打的都是小仗,是因为建奴知道他能打仗,再加上袁军门的水军牵制,后金不肯贸然来碰他的霉头,所以两年下来,孙阁老和袁军门一直没有发动大战役的机会,而发动战略总反攻把后金赶出去的机会又不成熟。

孙承宗两度力挽狂澜挽救大明,却因得罪小人而罢官

但反过来说,孙阁老在无形中为朝廷省下了许多军费,确保了山海关安然无恙,使明朝有了更多的机会养精蓄锐,充分显示了天朝的不战之威。”首辅孔贞运评价道:“公久历海上,凡地形险易,军储盈缩,将吏能否,虏情向背皆洞若烛照,故登莱终公(袁可立)之任销锋卧鼓。”(《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这也从另一方面肯定了孙承宗和袁可立积极防御之功。令人惋惜的是,正当孙、袁二公积数年之力准备大有作为组织大反攻之时,阉党已全面掌控局势,逼迫袁可立和孙承宗先后去职。

在1625年的时候,孙承宗被迫辞官,朱由校同意孙承宗辞官,并给孙承宗加特进光禄大夫,儿子世袭中书舍人,又赏赐蟒服、银币等,并派人保护孙承宗回家。而让兵部尚书高第为辽东经略。没过多久,安性也罢官,朱由校于是不再设立巡抚。

孙承宗两度力挽狂澜挽救大明,却因得罪小人而罢官

在1626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辞官,于是大举来犯,高第上任后,将两百里守兵全部撤回,退守山海关。但袁崇焕抗拒高第的命令,不肯撤出宁远城,与满桂、祖大寿等依靠昔日与孙承宗做的军事准备将清军击退,取得宁远大捷。而高第却试图以宁远被围,关门兵只有五万弹劾孙承宗,孙承宗告诉户部说:“高第到山海关时领了十一万七千人的军饷,现在只给五万人的军饷就可以了。”于是高第以妄言被治罪。魏忠贤也想陷害孙承宗,但也失败。

孙承宗在督师辽东四年,前后修复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垒,招练兵马十一万,建立十二个车营、五个水营、两个火器营,八个前锋后劲营,制造甲胄、军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装备有几百万,开疆扩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顷,年收入十五万。朱由校记孙承宗大功,让他的儿子世袭锦衣卫千户。

孙承宗两度力挽狂澜挽救大明,却因得罪小人而罢官

但是自从朱由校死后,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也就是昏庸无能的崇祯皇帝,因为袁崇焕后期昏招百出,先前为魏忠贤建立生祠,又擅自与清军讲和,后来为了议和又设计矫诏将牵制清军的东江毛文龙杀死,将登莱巡抚袁可立积数年之力经营的海上防务瓦解殆尽。

在公元1630年的时候,清军都差点打倒了北京,但是又是孙承宗力挽狂澜,将清军逼退,皇帝朱由检于是加封孙承宗为太傅,再赐蟒服、金币等,子孙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

在公元1631年的时候,孙承宗巡视松山、锦州等,上书朱由检关内外政事,朱由检全部采纳,又加孙承宗太傅,兼领尚书的封路,子孙世袭尚宝司丞,又赏赐蟒服钱币等。

孙承宗两度力挽狂澜挽救大明,却因得罪小人而罢官

本来孙承宗还能再次兴起宁锦防线,但因为辽东巡抚邱禾嘉之故,最终导致失败,祖大寿投降,大凌河刚被修好就被损毁。朝中大臣于是责怪孙承宗修复旧城导致失败,丧师辱国。孙承宗于是以病请辞。而后孙承宗在高阳城回乡居住。

在公元1638年的时候,清军大举进攻,十一月,进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守城,城破被擒,自缢而死。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孙承宗时年七十六岁。朱由检闻讯后哀伤悲叹,命有关官员从优抚恤。但仅复原职、赐祭葬,并未有赠谥。

孙承宗两度力挽狂澜挽救大明,却因得罪小人而罢官

公元1644年的时候,南明朱由菘追赠孙承宗太师,谥号“文忠”。

清朝乾隆年间,撰《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追谥孙承宗“忠定”。

可以说,孙承宗是所有能有希望挽救大明江山人中的第一人,其在位时期,努尔哈赤根本不敢动弹,而孙承宗与其徒弟袁崇焕训练兵马,准备反攻,但最终因奸党所害,圣听闭塞,导致失败,这不能不说是大明最大的可惜了,从最后朱由校和朱由检来看,崇祯皇帝朱由检比之哥哥朱由校能力相差太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2 11: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大明王朝覆灭的原因,是因为崇祯杀了魏忠贤吗
...燕王,也就是后来的永乐大帝朱棣。七下西洋,一生为了大明王朝而奔波,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值得我们敬佩,值得称赞的!但是刘瑾王振之流,咱就不多说了,祸乱朝纲,死有余
2024-06-09 15:20:00
关宁锦防线关外最后防壁,为何有人说劳民 伤财
...零星的一些地方还能够抵挡。以上既是当世之背景,也是大明朝所面临的窘境。萨尔浒之战失败后,满朝文武都在宣扬退守山海关之言。 正当朱由校与众卿家左右为难时,袁崇焕从关内外赶回,
2023-07-08 21:35:00
...归西,朱由校撞了大运,由一个不受待见的皇孙,一跃为大明朝的第十五任皇帝。九月六日,朱由校即皇帝位,改元天启,是为明熹宗。主子发达了,作为奴才的魏忠贤也跟着沾光。不久后,熹宗提
2024-07-23 17:40:00
一大将被崇祯帝冤杀边疆失守,导致大明早亡几十年
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皇帝多昏庸无能,朝臣多不忠奸诈。后世对明朝评价大多不高,属于“没人缘”的朝代。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都不兢兢业业,玩忽职守,以致出现许多谜案。上个系列的宫廷谜案系列
2023-01-30 11:38:00
聊聊赫赫有名的辽东三杰——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
...库附近)一带,是为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战彻底改变了大明与后金在辽东的力量对比和战略态势,此后,努尔哈赤趁萨尔浒之战的余威,在辽东开始了疯狂地扩张,整个辽东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但
2024-04-01 19:29:00
明朝“魏政”的效果怎么样
...结,这两年零一个月,是阉党党首魏忠贤的绝对统治期。大明王朝这两年虽然年号仍称天启,但实际上已进入“魏政”时代。也就是说,这个旷古烁今的太监,治理了中国700余天。那么,“魏政
2023-01-02 15:18:00
他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保垒,却冤死在崇祯刀下
...是战事最多的区域,女真后裔满族的兴起,让多事之秋的大明王朝增添了更多愁绪。被大明称为栋梁之材的辽东李成梁步入晚年,原来英姿焕发的他却昏招频出,暴力征讨让民族关系日益紧张,坚壁
2023-01-07 21:05:00
天启帝和崇祯帝相比,谁的本事更强呢?
天启和崇祯都是大明晚期皇帝,天启帝朱由校让人记住的就是他的木匠活,这位皇帝设计的木工模型活灵活现。如果朱由校生在现代,那必定是个一流的建筑设计师,但命运的安排他不能改变,历史就让
2023-07-01 00:40:00
袁崇焕与崇祯帝的“五年之约”还没到,为何就被抄家处决
大明王朝末期外患侵扰不断,尤以后金犯边较为频繁,辽东地区也因此成为双方交战的主战场,一位又一位名将奔赴辽东战场与后金八旗部队厮杀,以保卫大明京师安全。然而后金士兵悍勇,将明军打得
2023-11-16 17:1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