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提起魏忠贤的大名,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他本是一个地痞无赖,大字不识一个,因为赌博欠下一屁股债,实在还不起,走投无路。便一咬牙,咔嚓一刀,自己把命根子切了,进宫当了宦官。
入宫之初,魏忠贤只是个管理内府仓库的低等奴才,存在感很低。
即便是后来,魏忠贤通过走关系,巴结上了皇长孙朱由校,他在宫里的存在感也依旧不高,没什么前途。
毕竟,朱由校的头上还有太子朱常洛。朱常洛头上还有神宗皇帝。
皇帝和太子都还健在,谁知道皇孙啥时候能熬出头?
不过,与昔日的刘瑾一样,魏忠贤的运气很好。
就在他年过半百,这辈子也就这么着了的时候,他们家的坟头冒青烟了。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明神宗朱翊钧驾崩。
八月,登基仅二十八天的明光宗朱常洛也因纵欲过度而死。
短短一个月,爷爷和老爸接连归西,朱由校撞了大运,由一个不受待见的皇孙,一跃为大明朝的第十五任皇帝。
九月六日,朱由校即皇帝位,改元天启,是为明熹宗。
主子发达了,作为奴才的魏忠贤也跟着沾光。
不久后,熹宗提拔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而在此之前,他仅仅只是尚膳监的边缘角色。
从负责做饭,到负责给皇帝披红,并且还兼着东厂提督。这个晋升速度堪称是坐火箭了。
当时与魏忠贤一同飞黄腾达的还有著名的东林党。
万历中后期,东林党人号称“清流”,影响着天下的舆论。
光宗、熹宗更替之际,光宗的宠妃李选侍将熹宗挟持,企图把持朝政。
东林党直臣杨涟带着一群不怕死的同僚与李选侍死磕,最终迫使李选侍离开乾清宫,顺利拥护熹宗登基。
由于有拥立之功,所以熹宗即位后,便知恩图报,大力提拔了东林党人。
诸如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大理寺卿等朝中要职,皆由东林党官员担任。
东林党的飞速崛起,让原本与之势均力敌的齐党、浙党、楚党颇为不爽。
为了夺回失去的利益,于是这三派官员便组成反对联盟,与东林党死磕。
结果嘛,由于熹宗信任东林党,故而这场朝堂斗争也没什么悬念。
打败了反对派,东林党的地位愈发稳固。
看着死敌春风得意,齐、浙、楚三党成员本来就心有不甘。
恰在这个节骨眼上,东林党还要痛打落水狗。
天启三年,时任礼部尚书的赵南星借着六年一次的京察(业绩考核),试图将齐党首领亓诗教;楚党首领官应震、吴亮嗣;浙党骨干赵兴邦等人赶出官场。
我不知道赵南星是不是故意的。
因为正史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明朝后期,贪官、庸官遍地,一板砖砸下去,能砸倒一片素尸位餐的混蛋。
赵南星这时候整肃官场,于国于民,貌似也没什么不合理。
可是,在齐党、浙党、楚党成员看来,赵南星这么做就太过分了。
你打赢就算了,竟然还想取人性命。
见自己反正也没了活路,亓诗教等人便投靠了他们原本看不上的魏忠贤。
作为皇帝身边最有权势的太监,此时的魏忠贤也希望与朝臣结交,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一边急着招兵买马,一边又面临失业。
于是,魏忠贤很快便与朝中反对东林党的势力搞在了一起。
大明朝堂之上,一个新的政治团体由此诞生,这便是阉党。
注意,阉党成员大多都是文官,太监其实并不多。
不要看见“阉党”二字,就认为是一帮太监与东林党争权夺利。
阉党出现后,由于历史矛盾,立即便与东林党发生了冲突。
此时东林党势力昌盛,而阉党多为散兵游勇,战斗力不强。
所以这一轮的较量,仍然是东林党占上风。
不过东林党的上风期维持不了多久了。阉党很快就会得势。
朝堂两帮势力斗来斗去,直接影响了辽东战事。
萨尔浒之战后,明军虽被努尔哈赤重创,无力主动出击。
但辽东的防御体系仍然稳固,辽东军队也还有二十余万。
只要指挥不出大的问题,八旗军想打进辽东,并不容易。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
天启元年(1621年)初,辽东经略熊廷弼被革职,东林党人袁应泰出任辽东巡抚。
三月,努尔哈赤发动辽沈之战。
由于袁应泰出现严重指挥失误,明朝稀里糊涂丢掉了沈阳。
几天后,辽东都司首府辽阳也被后金军攻陷。
闯下了大祸,袁应泰自杀殉国,一死报君王,留下一地鸡毛。
无奈之下,东林党只好建议熹宗重新启用熊廷弼,并任命王化贞(也是东林党)为辽东巡抚。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发动河西攻势。
熊廷弼和王化贞在最需要团结的时候,又在攻守问题上产生了矛盾。
结果,因为王化贞的种种失当行为,十四万明军全军覆没。
熊廷弼光杆司令一个,面对如此窘状,只得放弃广宁、锦州、大凌河等大小要塞,带着老百姓退入山海关。
关外沦陷的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惊。
本着谁掌权,谁负责的宗旨,东林党骨干高攀龙奏请熹宗,希望以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前往山海关主持辽东防务。
孙承宗既是东林党,又是熹宗的老师,属于双方都能信任的人。
于是在二月十二日,熹宗下诏,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前往山海关视察。
孙承宗出发前,熹宗还任命王在晋为辽东经略,袁崇焕为山东按察使佥事。
王、袁二人先行一步抵达山海关,但因为布防问题,两个人很快爆发争执。
袁崇焕见后金军并没有占领辽西走廊的打算,便主张在辽西设防。
也就是在宁远、前屯、锦州等地建立堡垒,尽量把战线向北推进。
王在晋担心战线拉的太长,不利于后勤补给,便主张放弃辽西,在关前设防。
也就是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再构造一座新的关城。
另外,当时还有人主张进攻。
也就是在袁崇焕方案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收复辽东。
袁崇焕和王在晋相互不服,大吵一架,然后各自上书朝廷,弹劾对方。
不久后,孙承宗抵达山海关。
他在实地探查后,发现王在晋的方案最容易实现,也省钱,但遭骂。
袁崇焕的方案,落实起来有难度,并且需要较大开支。但是不遭骂。
主攻派的方案,难度极大,且花钱最多。但是却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主动放弃领土,必然会被千夫所指。孙承宗不敢担这个责。
于是,孙承宗决定支持袁崇焕,先恢复辽西走廊的统治秩序,再徐图发展。
方案确定,接下来就是具体落实。
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自请为督师,让蓟、辽等原来的将领监管各处,又令鲁之甲负责收拢关外难民,杨应乾招募辽人编制成军队,袁崇焕和满桂驻军于宁远,祖大寿驻军于觉华岛,赵率教驻军于前屯。
随着军队编练以及各部人马部署到位,关宁锦防线也由此渐渐成型。
巩固了防线,孙承宗上书朝廷,希望调拨军资,准备再次延伸防线。
但奏折递上去后,工部和兵部却以花钱太多为由,把奏折压了下来。
兵部和工部不是东林党控制的吗?为啥要反对孙承宗呢?
这是因为孙承宗督辽的这几年,阉党靠着魏忠贤与熹宗的关系,在斗争中占了上风,把东林党压了下去。
熹宗即位之初,很信任东林党。
但坐了四年皇位后,他发现了一个问题。
阉党和东林党虽然都是结党营私,但前者貌似比后者更听话。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阉党就好似宠物狗。虽然这帮狗子很贪心,经常偷吃。还经常捣乱。但他们忠顺,从来不敢跟主人龇牙咧嘴。
东林党则好似宠物猫。吃主人的,喝主人的,却总是绷着一张脸,不卖萌也就算了,还见天的喷天、喷地、喷主人。
既然宠物狗听话,宠物猫把主子当猫奴了,熹宗渐渐地,也就扶正了阉党。
至于东林党,哪凉快哪待着去。
天启四年(1624)六月,见内阁六部皆被阉党控制。
以硬汉著称的杨涟写了一份奏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
随后,左光斗、魏大中又上奏,弹劾魏忠贤三十二条当斩罪。
这两次弹劾,成了东林党与阉党彻底撕破脸的导火索。
魏忠贤闻疏后,瞒着熹宗,发矫旨,先将赵南星、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驱逐出京。
然后又将矛头对准内阁首辅叶向高。
叶向高其实不是东林党,他只是曾经保护过东林党人。
但阉党成员不管这些。你叶向高曾经偏袒东林党,所以你就是东林党。
结果,叶向高在重压之下,被迫辞职。后来还被阉党扣上了“东林党魁”的帽子。
朝中发生变故时,孙承宗正在蓟州一带巡视。
他收到消息,试图以贺寿为由,请求入朝面奏,借机弹劾魏忠贤。
但由于计划不周,弹劾一事又提前被魏忠贤得知。
魏忠贤赶在孙承宗回京之前,跑到熹宗床前哭诉,获取其信任。
随后,魏忠贤又让党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上书诋毁孙承宗。
孙承宗见大势已去,只好请求告老还乡。
天启五年(1625年),风水轮流转。
这回轮到东林党被斩草除根了。
这年六月,在阉党的迫害下,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被锦衣卫捉拿下狱,受尽酷刑折磨,最终惨死。
自此,东林党在与阉党的斗争中,彻底落败。
东林点将录
肉体上铲除了死敌,收复辽东,驱逐努尔哈赤的任务就落到了魏忠贤头上。
他的表现如何呢?
个人认为,有一些贡献,但总体一般。
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任命阉党成员高第为辽东经略。
高第这个人,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刚一上任,就把锦州、右屯等地的防御器械撤除,还把十几万守军全部调回了关内。
见高第如此胡搞,袁崇焕坚决反对。两人大吵一架,谁也没说服谁。
最终,高第带着大军和老百姓撤回关内,袁崇焕则与满桂等人留下,决心死守宁远。要死也死在关外。
得知明朝主动放弃了宁锦防线,努尔哈赤兴奋不已。
转到来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统六万八旗军,对外号称十三万,直逼宁远城。
此时的宁远,只是一座孤城,守军不满两万,前有劲敌,后无援兵,形势险恶。
但袁崇焕临危不惧,与满桂、左辅、祖大寿、朱梅组织全城军民共同坚守,成功逼退了努尔哈赤。
在宁远吃了亏,努尔哈赤心有不甘。
正月二十六日,趁着隆冬之际,海面冰封,努尔哈赤率军攻破宁远附近的觉华岛。将岛上的七千守兵,一万多百姓尽皆屠戮。
撤退之前,努尔哈赤还下令将觉华岛储存的八万石粮草和两千余艘船只也一并焚毁。
战后,望着觉华岛上横尸遍地的惨状,袁崇焕悲恸大哭。
高第该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若不是这厮自毁长城,怎会有如此惨案?
宁远之战后,高第被免职,魏忠贤又改派依附阉党的王之臣为辽东经略。
王之臣到任之初,与袁崇焕的关系还不错。但后来因为满桂的留任问题,两人了发生争执。
魏忠贤权衡一番,觉得袁崇焕比王之臣靠谱。
既然靠谱,那就用人不疑,往死里用。
于是,王之臣就被魏忠贤调回了山海关,袁崇焕则擢升辽东巡抚,总督关外军事。
天启六年八月,努尔哈赤在率军征讨喀尔喀蒙古巴林部期间染病,后来不治而死。
九月初一,在代善与其子岳托的拥护下,皇太极继承汗位。
袁崇焕知道皇太极肯定会报宁远之仇,就一面向朝廷求援,一面派人对锦州、左屯、大凌、小凌等城池进行修缮。
收到袁崇焕的奏疏,魏忠贤从大同、宣府、昌平、天津、保定等地抽调三万人马北上。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见明朝又在恢复宁锦防线,便派人与袁崇焕和谈。
皇太极是这么想的,后金位于明朝和朝鲜的两面夹击之下。
既然宁锦防线难啃,不如先征朝鲜,解决后顾之忧,然后再攻明朝。现在借着和谈,稳住袁崇焕。
当时,锦州、大小凌城等地仍在修整中,袁崇焕试图以议和为缓兵之计,加强防御,便上书朝廷:“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
意思就是说,防守是正常计策,出战是奇巧的办法,议和是辅助手段。现在我们也是强敌环伺,应该守、战、和,多手段并用。
收到袁崇焕上书,魏忠贤大怒,明令不许,并表示如果大明与建虏议和,那么当初朝廷与蒙古、朝鲜订立的夹击后金的盟约就会“因之涣散”!
袁崇焕得罪了魏忠贤,很多人准备看好戏。不过魏忠贤并未因此而撤换袁崇焕。
单从这件事上看,魏忠贤还是有一定大局观的。
大体来看,魏忠贤在宁远之战后对袁崇焕非常器重。
也正是因为有魏忠贤的大力支持,袁崇焕才得以主持辽东防务,并顺利重建了早先被高第放弃的宁锦防线。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后金军如期而至。
皇太极亲率数万军队出沈阳,举兵向西,进攻锦州。
此役,史称“宁锦之战”。
相比前一年的宁远之战,袁崇焕的应对战术仍然是“守坚城,用重炮”。其能动员的兵力增加了一倍有余,大约四万人。
此时的皇太极对宁锦防线依旧束手无策,最终在激战十八天后,后金军再次退走。
实事求是的说,袁崇焕能在宁锦之战中挫败皇太极,与魏忠贤的信任、支持是分不开的。
但是,两人的合作也就到此为止了。
宁锦之战后,魏忠贤以不救援锦州为由,授意心腹弹劾袁崇焕。
袁崇焕自知惹不起魏忠贤,只好主动提出辞官。
随后,王之臣接替袁崇焕,任辽东巡抚,驻扎宁远。
王之臣到任后,又谋划放弃锦州,收缩战线。
听说上级又打算退守关内,辽西军民无语了。没完没了的折腾,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
不过,王之臣的计划最终没有落实。
因为魏忠贤死了。
天启七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即位,改元崇祯。
崇祯即位伊始,慑于阉党的巨大势力,对魏忠贤敬畏有加。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他发现阉党和魏忠贤只是纸老虎,便暗中示意臣下弹劾魏忠贤。
阉党把持朝政的三年,魏忠贤得罪了太多人。
于是,当崇祯决定拿下魏忠贤后,朝中积蓄的反魏能量一泻而出,弹劾魏忠贤和阉党的奏折铺天盖地。
十一月初一,崇祯帝发布文告:本当寸磔,念梓宫在殡,姑置凤阳。
宣告魏忠贤乃大恶之人,本该处死。念在先帝梓宫在殡,留其一条老命,到凤阳去守陵吧。
很明显,“姑置凤阳”只是崇祯的客气话。
明朝后期的官场,向来讲究斩草除根,魏忠贤自己就没少干这种事。他很清楚崇祯容不下自己。
所以在崇祯动手之前,魏忠贤畏罪自杀了。
魏忠贤死后,阉党瓦解,成员被革职下狱乃至处死。
正因如此,东林党人余人才免遭打击,又陆续得到重用。
但东林党翻身后,明朝的统治危机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善。
因为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南直隶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
崇祯清除魏忠贤后,东林党借题发挥,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使得明末的财政负担全部压在了普通农民身上。
受此影响,大量农民破产,形成流民,直接催生了崇祯元年爆发的明末农民大起义。
由于东林党的表现也很一般,甚至给国家、民族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近年来不断有人为魏忠贤鸣冤。
我觉得把明朝的崩塌归罪到魏忠贤身上,这是没有道理。
就好似把大唐的衰落,归罪到杨贵妃身上,说什么红颜祸水,说什么祸国妖孽。这是无法服众的说辞。
如果我是明熹宗,我也会用魏忠贤。
因为太监们对皇帝忠心。无论怎么折腾,也不会伤害皇权一分一毫。
并且,太监们也知道自己的定位,就是给皇帝干脏活苦活的白手套。
人最可贵的是有自知之明。
崇祯即位后,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急于逼死魏忠贤。
他正确的操作应该是留魏忠贤一线生机,让这老家伙去守灵就好了。
只要魏忠贤不死,官员就会有忌惮,就会老老实实干点活,不至于把崇祯当傻子一样糊弄。
这就好比当初袁崇焕再怎么折腾,只要他还有价值,魏忠贤就不会撤换。
崇祯四年,崇祯后悔自己当初清洗阉党的决定,又开始大面积使用宦官。
对此,内阁及六部上书,坚决反对。
面对庞大的反对浪潮,崇祯表示:朕不是不信任文武诸臣,只是这几年蔽坏不堪,朕实在是万不得已,亦权益用之。若文武诸臣实心任事,撤亦不难。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可见崇祯意识到了自己接手的帝国,已经是个外强中干,随时都会咽气的病秧子。
而对于一个苟延残喘的王朝而言,真小人的作用要远大于伪君子。
不过,话又说回来。
虽然魏忠贤活着时,没有政敌描绘的那么不堪。但要说“魏忠贤掌权时,努尔哈赤打不进来”,也很扯。
回顾天启四年至七年的关外战事,魏忠贤的表现真心一般。
天启四年前,努尔哈赤虽说连取沈阳、辽阳、广宁。但随着战线拉长,同时后金军的攻坚能力又不足,努尔哈赤对关宁锦防线实际是无可奈何。
如果不是高第经略辽东,胡搞一气,努尔哈赤根本就不敢进攻,历史上也不会发生宁远之战。
魏忠贤随意换帅,导致防线危机。幸有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人坚守宁远,为他擦屁股。
天启六年,魏忠贤见识到了袁崇焕的价值,对其高度信任和提拔,为宁锦之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但这事说到底,不过是他自己挖坑,自己填罢了。
到了天启七年,战事刚有一些好转,魏忠贤就急着撤换袁崇焕,换上自己心腹。
得亏是他死的及时,如果纵容王之臣胡搞,皇太极必然会比历史上更早打进关内。
所以说,魏忠贤活着,后金就打不进来,就是一个伪命题。
如果这种伪命题能成立,那我们也可以推论出“岳飞死后,为何金国军队就是打不进来?”的歪理邪说。
回望历史,明朝灭亡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了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乃至气候等诸多原因。
并不是一个魏忠贤,或是东林党所能承受得了的。
东林党有自身问题,担不起拯救大明的重任。
但同样的,魏忠贤也担不起。
过分吹捧或贬低哪一方,都不过是政治宣传的需要罢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23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