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平凉日报
左宗棠平凉兴办水利
□邸广平
同治五年八月十七(1866年9月25日),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同治八年十一月(1869)左宗棠进驻平凉。
左宗棠倡导尚文之风,驻节平凉时,安排魏光焘重修了毁于战火的“高山书院”,恢复“柳湖书院”,他饱蘸浓墨,亲笔题写了“柳湖”“暖泉”等匾牌碑碣。
左宗棠重视水利建设,积极治理泾河,引渠灌溉农田。他对于农田水利有独特的见解。他说:“治西北者,宜先兴水利,兴水利者,宜先沟洫。”左宗棠率军修复了柳湖书院旁的暖泉,命名“柳泉湖”。关于“柳泉湖”,民间流传一个故事:有一天,左宗棠带着卫士出营巡查,见一老头挑着两半桶水,东摇西摆地往前挪。左宗棠心中不忍,忙叫手下人接过老汉的担子,又问老汉家住哪里,尊名贵姓。老汉理了理胡须说:“我叫柳泉,住在湖边。”左宗棠有点纳闷:住在湖边还跑这么远挑水?再说,这城内没听说有湖啊,但又不好细问,便道:“老伯,你年纪高迈,挑水不便,叫手下人给你送去吧。”老人连连摆手,说:“不必、不必,我家就住在前面不远。”说着用手朝前指了指。那老头挑着水刚走出百步之外却忽然不见了。左宗棠觉得奇怪,急忙带领人役,前去查看。这里哪有什么湖,连柳泉这个人都无人知晓,只有一株垂柳。左宗棠围着这棵柳树转了几圈,发现树下土地有些湿润,心想:若能在此处挖出水来,百姓就方便多了,于是就命军工在柳树旁掘土。挖了二丈多深,终于挖出一股淙淙流淌的清水,左宗棠高兴极了,又把水坑掏成一个大大的湖,周围栽上柳树,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柳泉湖”。湖水甘甜清香,城里百姓从此再不用去几里远的地方挑水了。
十年后,左宗棠奉诏入京,路过平凉,访寻旧迹,暖泉却已给平庆泾固化道魏光焘用围墙圈入书院中了,阻断了人民的汲用。他说道:“此泉向本以灌地,旱时尤为急需,与其私之院中,为乐饥之用,曷若引之田畦,为救稼之用乎?”左宗棠立命另开墙门,恢复人民的汲用。(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
左宗棠在平期间,在柳湖开两渠,民间称头道磨渠、二道磨渠。水磨加工军粮,渠水灌田。后有崆峒山杜道人又开三道渠。后来磨坊延伸到十里铺,建水磨12盘。左宗棠亲自视察泾水,并招用了好些有水利知识的人去勘察规划,疏通了利民渠和普济渠。利民渠是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三月,罗明、李经倡导筹资开凿,历时4个月通水。渠线从平凉城北暖泉至泾州(今泾川)城东南山范家沟、北山的白水沟,合计大小渠道61条,长近100公里,可灌地300余顷,其中平凉至花家庄(今花所乡)东10公里,渠线全长55公里,渠道10条,主要灌溉泾河南岸和部分北岸的土地。渠深4至5米,宽2米多,窄者1.4米,还架有木石渡槽等。工程规模大,灌溉效益好。娄谦写有《平凉利民渠记》,颂扬罗、李倡导兴修水利。普济渠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建,渠宽2米,长12.5公里,自泾河北郭家园子到潘原城。灌溉哈家湾(今梁家河湾)、军张、民张农田。多次修复,改称老官渠。1983年后并入北干渠。
同治十年七月,左宗棠离平率军西进。他还要求地方官员重视水利建设。
清光绪六年(1880)秋,左宗棠命平凉知府廖傅明主事,并委托徽商胡雪岩购买德国机器,在泾河川开泾源渠。从泾源到平凉修干渠100公里。翌年四月,泾源水暴涨,渠道湮塞,后继续施工,于当年冬完工。湟渠也是左宗棠部在平凉开造,起城西,绕城北,东注25公里。后以水低不能上田而停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平凉知府觉罗善昌复浚修,从马坊至三十里铺,渠宽3米余,长15公里,灌溉米家湾、二十里铺、上甲、下甲、三十里铺农田。复修后“民益便之”,更名“因利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4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