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汉人张养浩为何获元朝皇帝青睐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03 19:0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汉人张养浩,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可能不如范仲淹、欧阳修等名臣响亮,但他的一生却充满了传奇色彩。张养浩生于北宋,但他的成就和影响在元朝时期达到巅峰。

他以勤奋刻苦、清廉高风闻名,被元世祖忽必烈视为当世能臣,历经六朝、七次拒绝朝廷聘请、官至礼部尚书,他的一生成就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传奇。

汉人张养浩为何获元朝皇帝青睐

勤学苦练的童年

张养浩,出生于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的寒食节前后,于济南历城县的富裕家庭。他的家庭背景并非出身名门望族,而是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

张养浩的家族在他祖父张山那一代曾有从军的经历,而他的父亲张郁则偏向商业经营,抛弃了儒家的学问,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这为张养浩的学业提供了经济支持,创造了他早年的学习基础。

尽管张养浩的家庭并非世家望族,但他在幼年时展现了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勤奋。从十岁开始,他就以非常用功的态度投入学习,日夜不辍。这种用功的精神引起了家人的担忧,他们担心他会因过度用功而伤害自己的身体。

汉人张养浩为何获元朝皇帝青睐

在中国古代,家长通常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但张养浩的妈妈反其道而行之,她要求张养浩早睡,反对他过于用功。但这并没有阻止张养浩,他为了读书,假装早已入眠,然后在深夜独自起床学习,这种用功不懈的精神令人刮目相看。

母亲许氏曾迁徙至江南,7岁的张养浩随母亲送行到城西,路上他甚至捡到了失主遗落的财物,并不顾失主已经远去的情况,追上去将物归原主,显示了他的诚实和善良。

这种早期表现预示了张养浩后来在学术和政治领域的杰出成就。他的童年经历以及对知识的渴望为他日后在元朝政坛上的卓越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人张养浩为何获元朝皇帝青睐

张养浩不仅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还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他在19岁时登临济南白云楼,创作了《白云楼赋》,这篇赋文以其豪放奔放的文学风格而著称。其中的描述如“括万象于宏敞,飞四阿于鸿冥”,“众山故为出奇秀。恍然身世游仙庭,凭栏俯视魄四散”表现出他出众的文学天赋。这篇赋文在当时引起轰动,为他赢得了众多的赞誉。

政治生涯的开端

张养浩的政治生涯开始于他被山东按察使焦遂推荐为东平学正。这个职位让他逐渐升迁,成为礼部令史,后来进入御史台,再晋升为御史台掾吏和中书省掾属,最终被选授堂邑县尹。这一路的升迁显示了他在政治领域的出色表现。

汉人张养浩为何获元朝皇帝青睐

张养浩在堂邑县上展现了出色的执政能力。他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风气和制度。他毁淫祠、放灾民、灭李虎,使风气为之一震。这些政绩吸引了朝廷的关注,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后者因此开始密切关注张养浩。

在张养浩的领导下,他与元明善等人提议恢复科举,重新建立上下层融汇交流的通道。这个举措为当时的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为许多学子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文明的流传创造了条件。

张养浩的政治生涯一直在不断上升,最终他成为礼部尚书,参与中书省的事务。但在他的职业巅峰时期,他的父亲去世,他因丁忧辞去官职,回家奔丧。这个决定展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传统礼仪的尊重。

在他辞去官职的时候,元朝朝廷多次聘请他重返政坛,但每次他都坚决拒绝。他七次拒绝朝廷的聘请,展现了他的原则性和坚韧不拔。这引起了朝廷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他的名声因此更加响亮。

汉人张养浩为何获元朝皇帝青睐

然而,在陕西发生大旱、民不聊生的时刻,朝廷再次聘请张养浩。他毫不犹豫地走马上任,最终为朝廷竭尽全力,劳累至卒。

张养浩在陕西的官职期间,他不仅担任政治职务,还在岗位上不辞劳苦,为灾民服务。他每晚祷告,白天出赈济饥民,终日无怠。他甚至因为过度用力,患上了疾病,却仍然坚守岗位,不离不弃。最终,他在岗位上病逝,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全部。

张养浩的遗产不仅包括他在政治上的卓越表现,还有他的文学才华和为民服务的精神。他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七次拒绝聘请成为了一个政治传奇,而他的纪念馆七聘堂也在济南大明湖畔永久保存他的传奇故事。

汉人张养浩为何获元朝皇帝青睐

结语

汉人张养浩的生平故事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典范。他不仅以出色的学术才华和政治表现著称,还因他对人民的关爱和坚守原则的品质而备受尊敬。他的一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永恒的启发,告诉我们,勤学苦练、清廉高风,不仅可以获得政府的认可,更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张养浩虽然名声不及范仲淹,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3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张养浩与钱谦益:两位汉人在新朝的命运转差异
...积极融入到战后安抚民众的活动中,但并没有得到重用!张养浩9岁时,蒙元灭了南宋!但是由于元朝不重视科举制度,且有民族岐视政策,汉人想在朝任职,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蒙古人认为通过科
2023-10-21 08:01:00
元朝的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的?从元朝监察法规的完善看官场风气
...何健全监察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张养浩就编撰了《风宪忠告》这一本书。在书中,张养浩对监察制度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养浩认为检查官员必须要严格自律,
2023-01-27 14:06:00
济南文化名人的“高考”往事:辛弃疾两次参加金朝科考,李清照告发科考舞弊
...丈夫张汝舟“科考舞弊”,辛弃疾参加过两次金朝科考,张养浩曾经推动元朝科考改革等等。范仲淹在齐州醴泉寺苦读备考北宋名臣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不过当年他却在齐州境内的
2024-06-07 10:15:00
...,肩头永远有责任,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元代的张养浩就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官员。选择退隐的前一年,他作《七律·京师除夕》以表心迹:“旅食京华岁又残,悠悠身世去留难。身能安
2023-09-15 07:47:00
山东农银人寿开展“爱党爱国爱司”廉政教育活动
...展了“爱党爱国爱司”廉政教育活动,机关全体党员前往张养浩纪念馆参观学习。张养浩纪念馆展厅主要分为一代名臣、为政忠告、散曲大家、水月松风4个篇章,系统展示张养浩生平事迹及文学作
2024-10-30 18:53:00
聊聊元代“学霸”张养浩的开挂人生
...老夫子。到了元代,济南府又横空出世一位学霸,他就是张养浩。一、“学霸”张养浩的求学之路提起张养浩,映入脑海的必定是那一句被引用了无数次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仿佛你不知
2023-07-08 21:53:00
元朝的“知识分子”为何有如此“多”身份?
...太友好,所以有很多的人都选择了隐居。元代中叶时期的张养浩,在元朝担任了很多年的官,最后甚至进入了朝廷的政治核心。其拥有很丰富的经历,晚年也选择了隐居。其的散曲对自己的归隐做了
2023-03-08 12:29:00
云锦湖畔建张养浩纪念馆仿古建筑群已现雏形
...水屯路与小清河南路交叉路口西南角的云锦湖西岸看到,张养浩纪念馆地下部分浇筑完成,目前已进入地上仿古建筑群的建设阶段。施工人员已经搭建起纪念馆的主体,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和主入口呈
2023-12-23 14:24:00
明朝宫女最怕的三件事,宁可进监狱也不愿意遇到
...宫中,供人使唤羞辱?对于封建社会,还是元朝的大诗人张养浩说的精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023-01-03 22:1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