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朝堂之上既有满洲人又有蒙古人还有人数占优的汉人,在这种特殊的多民族复合型政权体制下,很多制度都显示出满汉之分,比如在官员丁忧方面,汉人和满、蒙官员之间就有很多的不同。
所谓丁忧就是官员的父母、祖父母去世,需开缺回籍服丧三年,这一制度由来已久。而清代除了传统的汉族官员,更有大量的满洲人、蒙古人等少数民族官员加入进来。跟明朝相比,清代丁忧官员范围扩大的另一表现就是武官也加入了丁忧官员的队伍中来。
因为武官职责特殊,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稷安危,所以,自古以来就有金革夺情的惯例。一直以来,武将的丁忧并不像武官那么严格,尤其是宋元以后,武官丁忧基本上处于废弛状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明令禁止武官丁忧。
尽管禁止武官丁忧时朱元璋鉴于江山初建,根基未稳,采取的权宜之计,但是,这一制度被明朝历代君主沿用,成为定制。清承明制,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武官不丁忧的惯例一直未被打破。
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四川副将孙斌遭遇亲丧,力请回籍守制,言词沉痛,令人动容。备受触动的四川提督何傅,特意为此上疏朝廷,请求允许武官同文职人员一样,丁忧尽孝。康熙帝特召集大学士、九卿商讨此事,明珠等人认为应当遵守前制,武官概不丁忧。
但康熙帝认为,治丧守制乃人之常情,不应有文武之分,况且考虑到当时刚刚平定三藩之乱,有些将领赫赫战功,威望极高,这些人长时间手握兵权对于大清社稷并不是一件有利的事情,经过最终的商议,康熙二十五年二月,清政府下令,丁忧尽孝,文武一体,不应有别。
此后,提督、总兵以下的武将,除非有皇帝下旨特别留任;副将以下官员除非身居紧要之缺,并由级别较高的总督、巡抚、提督或总兵出面提名留任,其余武官无论满汉,一律遇丧解官,丁忧守制27个月。
这一规定颁布一段时间后,康熙帝认为参将、游击、守备等中下级武官肩负着守御地方之责,职务虽低可责任重大,一旦丁忧离职势必不利于地方的安全稳定。因此,康熙帝调整了武官丁忧的政策,规定副将以上的可以解官丁忧,但参将以下的不准丁忧,一律在职守制。这样就基本确定了清朝武官丁忧制度。
乾隆时期,清政府再次调整了武官丁忧的制度,一改先前满汉武官不分民族一律丁忧三年的统一标准,规定满洲和蒙古武官同满蒙文官一样,只需在家居丧百日,就可以回衙门当差。但是,汉族武官则必须守制27个月,方能重新起用。这一次调整再一次人为地制造了丁忧制度上的满汉之分,此后,武官丁忧制度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一直延续到清末。
既然说到丁忧,那么就丁忧官员的待遇也顺便做个简单的介绍。按照传统的职官管理制度,官员丁忧期间是没有俸禄或俸禄减半的,除非有皇帝的特别恩赦,清朝也基本沿袭此制。
但是,为了彰显统治者对于孝道的尊崇,鼓励官员丁忧,清政府也会酌情为丁忧官员提供一些交通和治丧方面的物资保障。
首先,根据官员的职务高低和品级大小,回籍丁忧时可以享受朝廷提供的规格不等的交通保障。比如,顺治时期,一品大员回籍奔丧,可以享受朝廷的轿夫60名,马16匹,水路船两只,场面很壮观,可以说是衣锦还乡。当然职务越低,待遇自然也会相应就降低,恩宠的多寡向来是与官职高低成正比的。
不过,对于那些官小位卑、家境贫寒的官员,朝廷也会给予特殊照顾。乾隆五年,朝廷颁布谕令,规定因贫苦而不能回籍者,令地方督抚酌情给予赈恤。从此,赏赐贫穷丁忧官员回籍还乡的路费成为大清定制,这一制度,为丁忧制度的执行提供了最基础的经济保障。
除了赏赐和提供回乡路费外,一些受宠的官员也会享受到特别的礼遇,比如赏赐给他们置办丧事的银两。不过,能有这样的待遇的官员实在是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当红的大学士、六部尚书等朝廷重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7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