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战国一国君明察秋毫,被司马光吐槽“管得宽”,你觉得谁有道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25 23:44:00 来源:精彩生活

导语:司马光批评了卫嗣君好察微隐,说白了就是管得太宽太细。

作为一名管理者,而且还是高级管理者,要逐层管理还是事必躬亲?作为国君还要亲自过问县令以及关市,过于关注细节而忽视了全局,那自然是要不得的。

但问题是卫嗣君是经常如此,还是偶一为之?作为国君,体察民情也是必不可少的。后世很多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战国一国君明察秋毫,被司马光吐槽“管得宽”,你觉得谁有道理?

【一】

对贫苦百姓的疾苦毫无了解,就会闹“何不食肉糜”的笑话。所以古时候的皇帝有必要深入基层民众,比如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皇帝微服私访。

最典型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康熙能够亲自走出皇宫,去和普通老百姓发生交集,体验百姓生活。所以说,经常如此要不得,偶一为之还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韩非所诟病的,为了制衡大臣和妃子,就提拔另一拨大臣和妃子的问题,后世也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就是安排低品阶的官员担任有很大权力的监察官,以低治高,实现权力的制衡。典型例子就是明朝的言官,包括都察院御史和给事中。

战国一国君明察秋毫,被司马光吐槽“管得宽”,你觉得谁有道理?

他们的品阶都很低,但是却有很大的权力,动辄就会弹劾朝中的大小官员。当然由于明朝的中央集权很严重,最后的决定权其实还是在皇帝手中。

清朝学者汤鹏所指出的,卫嗣君的察察之明倒是没问题。我对《康熙大帝》里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就是康熙的用臣之道,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全用奸佞小人当然不可取,但是全用海瑞一样的清官也不可行。正人君子各奸邪小人各有用武之地,国君要灵活地用好这两类人,而不是一味地只用道德高尚的人。

最后讲到,用卫嗣君“聚敛计数之君”来影射王安石变法,实际上,数字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是儒家学者们无法阻止的。

战国一国君明察秋毫,被司马光吐槽“管得宽”,你觉得谁有道理?

【二】

儒家所信奉的那一套,只适合先秦时代的小国寡民,到了大宋朝如此大体量的经济体,还在用先秦时期的思维去照搬照套,实在可笑。

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孔明先生也是事必躬亲,典型的好察微隐,他在蜀国实行的也是法家政策。

不知道司马光对孔明先生的评价如何?我猜评价是不太高的吧,毕竟孔明先生封神,那是要等到明朝之后,随着《三国演义》的传播才形成的。

作为君主,需要德才兼备,但圣人般的君主太过稀缺。不具备德才,又希望别人觉得自己有,并且甘心臣服于自己,那就只能演。

于是戏精卫嗣君登场,演得不亦乐乎。偏偏战国又是一个尔虞我诈、兵戎相见的时代,单靠美德和仁政根本行不通,所以他又整出一特务机构。

战国一国君明察秋毫,被司马光吐槽“管得宽”,你觉得谁有道理?

【三】

对一个管理者来说,有一套自己的控制术当然很好,有从上至下密布的眼线,有各行各业严格的监管测试。

有里里外外权力的约束与平衡,真应了那一句“一切尽在掌控之中”了,但是作为被管理者呢?天天被无形的眼睛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

被猝不及防的各种测试包围、试探,做任何决定都有其他人制约,这种感觉如芒在背,逾规的话不敢说,逾矩的事不敢做。

像中国古代版的《1984》,细思极恐啊!如果把我放在那个时代,我可能也要逃往其他国家。

战国一国君明察秋毫,被司马光吐槽“管得宽”,你觉得谁有道理?

归根结底,还是本事不够,威压来凑。卫嗣君的好察微隐,更多的是在用权术表现自己的无所不知、明察秋毫。

给自己披上一层神秘不可测的外衣愚弄官员,来确保自己权力的稳定,卫嗣君在舞台上扑腾了41年。

或许享受着权力带来的愉悦,但被各种八卦、猜忌、不信任、敏感包围着,真的不辛苦吗?只有他知道。

司马光记录卫嗣君的各种事情,以及提拔大臣和妃子事件,批评卫嗣君的好察微隐,又引用《荀子》说卫成侯卫嗣君是“聚敛计数之君”。

战国一国君明察秋毫,被司马光吐槽“管得宽”,你觉得谁有道理?

荀子并不反对计数,只不过在他看来,这是低级官员和基层办事员的必备素质,不是高级官员该做的,更不是君主该做的。

作为一个成熟的帝王,君主,做好掌控全局,把握机会,指导好方向就好,其它事情交给具体官吏去处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6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盘点历史上靠儿子得皇位的帝王,李渊上榜
...位位传给幼子季历,以便保证将来季历再传位给姬昌。据司马光《稽古录》记载:“(姬)昌有盛德……古公(亶父)知其必兴周家,欲立季历以传昌。太伯、仲雍知其指,自窜于句吴以让季历。太
2023-02-11 21:16:00
晋惠帝平庸且善良,不是“弱智”皇帝
...后来更是发兵攻灭吴国,实现了三国乱世之后的大统一。司马光评价他:“可谓不世之贤君”。就是这样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于继位的次年就将司马衷立为了皇太子,彼时的司马衷不过九岁而已。
2023-02-08 20:40:00
司马懿立遗嘱:子孙不准为我扫墓!时至今日,发现真是老奸巨猾
...目的是为了掩饰其篡权的野心。例如,宋代的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对司马懿的这份遗嘱持保留态度。他认为,司马懿的所作所为与其遗嘱中表现出的\"清廉\"形象存在矛盾。这
2024-08-24 20:16:00
一代贤后长孙皇后为何总带一包毒药在身边
长孙皇后身边带毒药?这事儿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到的:因取衣中毒药以示上曰:“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不能当吕后之地耳。---《资治通鉴》这是啥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
2023-10-26 15:45:00
对于北方人来说,王安石变法才是祸国殃民
一、这篇文章回答一个问题——司马光和王安石到底在争什么?这事说来话长,不过来龙去脉是清晰的。北宋和汉唐明等王朝相比,有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用兵变的方式黄袍加身,直接篡夺了后周的江
2024-02-25 22:19:00
为何说三家分晋事件深刻影响了整个天下的形势
...始的分水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
2024-05-27 21:06:00
最具争议的王安石继承人是谁,陷害过苏轼
...元丰改革”又重新确定了新党的地位。宋神宗去世之后,司马光和太后组成的元祐更化,开始重新掌握朝政的话语权,而新党这边在司马光等人上台后,也发生内控,蔡确率先反水投诚元祐党(讽刺
2024-06-20 17:01:00
魏文侯魏斯的故事之:停猎守信
...中间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约计12000人。《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作为“皇帝教科书”来编写的,所以司马光的选材取舍,都是有针对性的。其针对的读者就是皇帝。整部《资治通鉴》就是历代
2024-02-05 05:55:00
北宋名臣司马光的故事
北宋时期,司马光和王安石可谓是“冤家”,他们俩之间有很多故事。然而,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却一直都是相互尊重的。司马光曾评价王安石:“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意思是说,我和
2024-01-14 05:5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