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夺门之变”的当晚,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19:5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前言: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忠臣,我们大多首先想到的都是董其昌、文天祥这样大名鼎鼎的人物。然而掀开历史的长河,还会发现许多默默无闻却同样忠诚堪称表率的英烈。

他们或许没有太多机会在历史舞台上绽放光彩,但正是这些无私奉献的普通人,撑起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脊梁。

“夺门之变”的当晚,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

明朝大臣于谦,就是这样一位几乎被历史遗忘,却功在国家社稷的民族英雄。他一生正气凛然,两袖清风,

甘于忠义而死,留下“赤帝子斩白蛇”的千古佳话。让我们回到15世纪的京城,细数这位忠臣一生的传奇故事。

“夺门之变”的当晚,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

少年帝子梦,八岁骑马斩蛇

当我们提到于谦这个名字时,或许熟悉历史的人会立刻想起——那个在“夺门之变”中力挽狂澜、但最终还是被明英宗赐死的忠臣。然而,于谦的一生远不止这最后一个身首异处的悲壮结局。

走进于谦的出生地浙江杭州,我们会发现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才华横溢的文人学士。于谦就是在这样一片灵气环绕的土地上,于1398年来到了人世。

“夺门之变”的当晚,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

据说,于谦的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当官的,他的父亲于彦召也曾在县里做过小官。家学渊源的熏陶,让于谦从小就聪慧过人,也深深继承了祖辈治国安邦的理想。

关于于谦早年的成长,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当于谦只有8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能骑马游玩在杭州的大街小巷。

一天,于谦穿着红衣骑马经过城隍庙口,有路人见他容貌出众,便戏言道:“小红衣,骑着黑马在大街上溜达,多漂亮的一个娃娃啊!”可是,于谦听到后,立刻挺直了背脊傲然回道:“我是赤帝子,要斩杀道上的白蛇!”

“夺门之变”的当晚,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

一个8岁的孩子,说出如此不像话的高论,旁人自然哄然大笑。然而,这句话的内涵却足以看出于谦的与众不同。“赤帝子”指的是太阳,代表着正义;“白蛇”则象征着阴险奸诈。

于谦小小年纪便意气风发地说要斩杀不正之徒,正显示出他将来成为廉政官员、清正忠明的志向。一个孩童的戏言,竟不经意预示出他一生的风骨气节。

“夺门之变”的当晚,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

12岁那年,于谦又作了一首《石灰吟》,开篇就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亦轻闲;粉骨碎身不足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样刚正不阿的语句。看来,赤帝子斩白蛇不是偶然,而是这位少年早已立誓要将一生奉献给正义和忠诚。

“夺门之变”的当晚,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

挺身而出斥逆贼立誓匡扶社稷

1425年,于谦高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当时的明宣宗仁政爱民,于谦受到明君知遇,很快便步步高升。然而好景不长,明宣宗驾崩后,英宗朱祁镇继位,大肆用人唯亲、好大喜功,导致国家渐趋积弱。

1426年,英宗的叔父朱高煦谋反,起兵袭击京城。当时,于谦已经官居御史一职,对朱高煦这种大逆不道的作为格外痛恨。在朱高煦兵败被擒后,于谦第一个站出来,义正辞严地指出其罪行,让这个不知悔改的叛贼羞辱难当、瑟瑟发抖。

“夺门之变”的当晚,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

于谦严厉指责朱高煦的场面,震慑了在场的所有人。一时间,于谦刚正不阿的形象深深打动了百官上下。在明宣宗驾崩后,朝中始终缺乏这样真正具有品格的忠直之士,于谦的出现让忠良之臣欣慰不已。

然而,于谦的最艰巨考验还在后头。就在1449年,英宗执意北伐,不顾大臣万般劝阻,还是率领10万大军深入漠北。殊不知,瓦剌早有准备,很快就将英宗活捉。帝亲征的大军几乎覆没,瓦剌趁势直抵京城,明朝处在空前危机之中。

“夺门之变”的当晚,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

此时,于谦挺身而出,带头立英宗的叔父郕王朱祁玉为帝,稳定了明朝内部。而后他更是亲自督军,组织起运粮官兵和乡勇,成功击退了瓦剌的进犯。可以说,正是于谦的决断和睿智,挽救了濒临灭亡的明朝。

然而让于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视为己任的匡扶社稷之举动,在英宗心中却已种下了祸根。

“夺门之变”的当晚,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

舍生取义无悔习气赴汤蹈火报国忠

1450年,瓦剌终于将英宗释放回国。英宗重登帝位后,一心想报复于谦当年立郕王之举动。很快,他就找到了机会。

这一年,也就是景泰元年,兵部尚书石亨等人发动兵变,开城门迎接英宗复辟。当时,于谦已经升任兵部尚书,手握重兵。他很清楚,以自己的力量完全可以镇压石亨的叛乱。但是,于谦却默不作声、没有出兵相助。

“夺门之变”的当晚,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

其实,于谦这种沉默,正是出于对国家社稷的考虑。当时郕王已经无力理政,英宗的复辟可以避免明朝陷入内乱。尽管明白这意味着自己必死无疑,但于谦还是选择了沉默。他视死如归,只为国家长治久安。

兵变结束后,英宗果然下旨斩杀了于谦。当刽子手的大刀落下的一刻,于谦脸上没有丝毫惧色,只是默念自己8岁时的豪言“赤帝子斩白蛇”,仿佛一生正气尽显于此。

“夺门之变”的当晚,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

英宗复辟后长达7年的统治,正如于谦所预料的那样,让明朝恢复了稳定。于谦舍生取义的决心,换来的不只是自己的死亡,更是他心目中明朝社稷的长治久安。

当初始的猜忌和怨恨都消弭于历史长河,人们更会记住的是,于谦用生命践行的民族气节和忠烈精神。

“夺门之变”的当晚,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未反击

结语:不朽的是忠骨正气

于谦只活了59年,却以身殉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忠烈的代名词。当我们背诵他8岁时的豪言,或者是12岁作的《石灰吟》,都会为之感慨万千。

一代宰辅,就这样在明英宗的猜忌中无声无息地离世。然而,于谦的正气和忠烈,已经化为千古不朽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抗争的力量源泉。正如《石灰吟》所言,于谦舍弃了生命,却永远留下了清白。

当我们还在为于谦的悲剧命运惋惜时,不如思索我们自己身上的那一份正气。于谦的一生,足以警醒后人在权力游戏中守住正道的难处。但更可贵的是,他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历代中国人心中的正义感和荣誉感。

于谦不朽,正是因为他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个体的生命,而是中华民族万代子孙的精神追求。每当我们的民族在历史洪流中遭遇磨难,总会有无数于谦这样的灵魂站出来,以身殉道,只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也是我们要牢记和传承的宝贵精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7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于谦手握重兵,完全能制止“夺门之变”,却为何坐以待毙
...复辟的明英宗朱祁镇在接受百官朝贺后,下诏将兵部尚书于谦等人当场逮捕,仅仅过了五天,这位功勋卓著的明朝“救时宰相”就被处死了。于谦虽然挽救了大明王朝,但在明英宗看来,他毕竟是景
2023-01-09 16:01:00
明英宗亲征,损兵折将,为何回京后竟拿功臣出气
...剌击溃,损兵折将,险些丢了小命。在明英宗被俘期间,于谦临危受命,主持大局,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然而,当明英宗回京复辟后,不仅不思悔改,反而反攻倒算,将于谦等人一并诛杀。朱
2024-06-09 16:04:00
于谦为什么不阻止夺门之变?
...朝史上有位皇帝因为御驾亲征,被敌军抓了去。而后,在于谦的主张下,明朝新立了一位皇帝。可当新皇帝病危后,原先的皇帝又被重新扶上皇位,史称夺门之变。那于谦手握重兵,为什么不自保去
2023-08-26 10:03:00
夺门之变成功后,于谦为什么非死不可
...今天我们之所以会不断谈起夺门之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于谦的冤死,一个有功于社稷的臣子,一个清廉正直热血报国的读书人,因为权力斗争死在于莫须有的冤狱之下,令人唏嘘。对于于谦之死,
2023-01-09 15:50:00
为何说“夺门之变”是改写明朝政治走向的一件大事
...变搞出如此大的动作,当时,身为明代宗心腹的兵部尚书于谦是否知晓,当晚,他又在干什么呢?对于政变当晚,于谦近乎缺位的行踪,《明史》中的《英宗纪》《景帝纪》《于谦传》中均无记载,
2023-10-13 15:59:00
于谦为何始终都不被重用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于明永乐19年(公元1421年)考取进士,走入仕途。后跟随明宣宗朱瞻基平叛朱高煦有功,而被委任巡按江西,后被擢升为兵部侍郎。于谦的清廉,当时上至朝
2023-06-10 13:31:00
于谦辅佐四代皇帝,为国家鞠躬尽瘁,为何在最后遭到如此不
...一个意图扭转局势的请求引起了轩然大波。朱祁钰病危,于谦请求册立太子,然而,朱祁镇却以一句尖锐的质问回应:奸佞之臣,你有何功?这句话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于谦的心头。作为一代
2024-05-07 20:23:00
于谦权倾朝野为何会被轻易的被打倒
导言"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朝大臣于谦十二岁所写的诗,反映了他的人生追求,而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表示他做到了。于谦在朝廷崭露头角那一年,明朝正处于一个重要
2023-04-23 15:28:00
于谦入狱后说 找到这样东西可以证明我清白 英宗:清白也要杀
明朝名臣于谦之死,可以和宋朝抗金名将岳飞屈死风波亭并列为历史上两大冤案。于谦一生刚正廉洁,在土木之变后挺身而出,组织北京保卫战,挽救明王朝于摇摇欲坠之中。这样一个忠臣,却在夺门之
2023-01-09 15:4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姥爷的石头镜
我家的老物件里,有个山西平遥推漆的小箱子,是母亲的百宝箱。箱子里藏着不少旧物,每个都带着时光的包浆,其中分量最重的,是姥爷留下的那副石头镜——他唯一的遗物
2025-08-15 18:19:00
抗战中的太原:二大娘智运金条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二大娘的家乡圪垯村。(图片由作者提供) 让我们穿过时光的迷雾,回到1944年的夏天,走进太原市晋源区的圪垯村
2025-08-15 07:58:00
放怀楼:百年老字号宋韵中秋文化礼,低糖健康中秋新选择
桂花飘香,老字号的宋韵雅礼桂花香渐浓,中秋的脚步近了。对于许多老杭州、老浙江人来说,中秋的记忆里,总少不了那份带着江南韵味的甜蜜
2025-08-14 13:38:00
212青峰九兄:青峰(注:柴德庚,字青峰。),你能知道吗?正在八月十日晚上九点半钟的时候,好消息来到了,由梦中惊醒过来才知道自己还没有死
2025-08-14 17:20:00
209母亲:十八年了,我计算您的年龄快七十了。如您还健康,相信在一二年以内一定能看到您最喜欢的一个最幼的儿子,而且使您很满意
2025-08-14 17:20:0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新时代奋进力量,莱芜区于2025年6月至9月举办“红动莱芜”济南市莱芜区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活动
2025-08-14 17:42:00
日本无条件投降80周年 一起回顾老照片里的“胜利时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14年艰苦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在抗战胜利这一天,全国各地人民以不同方式庆祝
2025-08-15 00:14:00
王丰庆:英勇杀敌的抗日英雄
1906年,王丰庆出生于弋阳县樟树墩乡大港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他在家乡投身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参加方志敏、邵式平
2025-08-15 04:29:00
抗战中的太原 武装队长“顶塌天”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清太徐县公安局旧址(图片由晋源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狭路相逢勇者胜!一次猝不及防的遭遇战,竟成了以少胜多
2025-08-14 07:12:00
文化中国行|湘子庙 道教全真派祖师庙
湘子庙在西安南门里西侧,位于湘子庙街与德福巷的三岔路口,与南门东侧的书院门隔街呼应。湘子庙是西安城内道教全真派祖师庙,也是西安市主体建筑尚存的唯一道教祖师庙
2025-08-14 08:04:00
抗战中的太原:我的父亲是少年情报员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武铁柱的故乡五坡村(图片由晋源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故乡五坡村在晋源区最西边的天龙山上,因村小人少
2025-08-13 08:21:00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⑧|喝咱一碗水,给咱挑满缸
策划:刘成群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审核:陈亚飞 董昌 王亚楠文案:彭文君 苏畅 袁铮制作:齐媛媛 曹珍 翟晓晖 韩海莹 袁欣悦鸣谢:灵韵数字艺术工作
2025-08-13 08:29: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姜晓彦8月7日,在潍县集中营解放80周年来临之际,一场特殊的实物捐赠仪式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举行
2025-08-13 10:06:00
纪录片《重见天日——对话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8月13日播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由吉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三集历史文献纪录片《重见天日——对话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
2025-08-13 15:16:00
屯堡文化:多元价值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600多年来,屯堡人在与贵州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2025-08-13 1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