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跟着博士种花生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5-28 15:1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跟着博士种花生

王佳伟博士(左一)等人正在试验田点播花生。5月14日上午,笔者跟随张佳蕾博士,赶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东营基地),看看博士们是如何在盐碱地里种植花生的。

张佳蕾,是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万书波团队的骨干成员。这个团队,科研成果丰硕,近十几年来先后荣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的多项新技术被国家和山东省列为主推农业技术,其中一项新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10项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榜单。

搬化肥翻土地

博士也抵壮劳力

东营基地,距离省城济南约200公里。中午,笔者一行人抵达目的地。东营基地太大了,总共有2200亩,仅南区就有1200余亩,加之一座座高大的温室大棚遮挡了视线,笔者竟然不知到何处寻觅要采访的博士们。

这时,只见一名个头不高,身材瘦弱、三四十岁的女子正跟着一辆缓缓前行的轿车,往仓库里走。“一会儿坐着我们的车过去。”她说。

说话间,轿车开进仓库,司机师傅下车打开后备厢的盖子,“来,搭把手,把这几袋化肥抬起来,装上车。”这瘦弱的女子秒变为壮劳力,与司机师傅抬起一个足有上百斤重的化肥袋子,装进后备厢,一连装了6袋。

后来,才知道这瘦弱的女子是丁红博士。跟随她,笔者找到了要采访的几位博士。

他们正站在装满土壤的水泥池子中,挥动铁锨掘地。“劳动力紧张,今天找不到工人了。我们先干着。”领头的王建国博士说。

在这里干活的不仅有几位男博士,还有女博士高华鑫——一个柔弱娇小的年轻女子。

她介绍说,这些池子均呈正方形,边长是3.8米,总共有14个,都是用来做池栽试验的。自2019年春季开始,团队利用这些池子,开展花生、玉米间作体系花生根果氮吸收与分配机制研究。

他们通过这套研究系统设置不同的氮供应强度,研究花生根系形态发育特征、根系分泌物变化、氮代谢相关微生物基因丰度以及荚果发育特征,试图从微生物—土壤—植物三个层次,阐明花生玉米间作体系低氮促进花生根果氮利用的机制。

既做品种对比

又做土壤改良

5月15日早上,团队科研人员早早起床,洗漱、吃饭。不到7点,他们就赶到了另一片地里。这是块面积为20多亩的农作物高产创建试验田。

北半部,平展松软的田地里,一台机身呈红绿黄黑四色的多功能机器在缓缓前行。

张佳蕾介绍,这台机器工作效率很高,一次可以完成起垄、开沟、下种、覆土、铺设滴灌管、喷药、覆膜、膜上压土八道工序。

试验田南半部,依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播种方式。前面,两名工人蹲在沟底,在垄上放置一把PVC标尺,按照株距10厘米的要求,一粒粒点播花生,王建国紧随其后,手持铁锨,铲土覆土。

张佳蕾说,在这片试验田的南半部,主要做品种(品系)对比试验。总共有80多个品种(品系),每个品种(品系)播种0.1亩地。有的每穴播两粒种子,也有的播一粒种子,行距、株距要求也各不相同。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智能化颇高的机器无法施展本领,他们只好采用人工播种的方式来满足不同的试验设计要求。

当天下午,微矿粉系列土壤改良产品试验田里,王佳伟博士、于伟家博士也蹲在地上,一粒粒点播花生。

微矿粉本来是采矿产生的废弃物,如今却被农业科研人员视若宝贝,拿来改良土壤。

于伟家说,他们正在开展试验,用微矿粉作垫层。先把盐碱地表层的土壤挖走,铺上一层5厘米、10厘米或15厘米的微矿粉,再填上好土。经过纳米技术处理的微矿粉颗粒直径只有5微米至10微米,能够阻断地下的水分向上“流动”,盐随水走,同时也就阻断了盐分的上返。把微矿粉施入土壤,二者结合形成团粒结构,也能达到疏松、改良土壤的目的。另外,微矿粉含有钙、镁、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施入微矿粉,可以补充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王佳伟接着说,脚下的这片微矿粉产品试验田,有5亩左右,针对土壤盐碱化和连作障碍问题,他们采用生物有机肥和微矿粉产品,研究其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效果,试图揭示产品对典型中低产田土壤的调理机制。

盐碱地上

试验“上粮下渔”

5月16日,团队成员移师台田,开展试验。笔者在现场看到,这块台田,四周有一条深沟,中间是堆土筑成的高台。沟中已经蓄水,可以养殖鱼、虾、蟹;高台上将种植花生等农作物。这就是俗称的“上粮下渔”模式。

王建国介绍,自2021年开始,花生团队在18亩盐碱地台田上开始试验。他们应用长期定位原位监测研究方法,结合生理生化分析技术,研究盐碱地台田中花生带状轮作种植(花生-玉米、花生-谷子、花生-高粱、花生-油葵)对盐碱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及生理机制的影响。

如今,上述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结果。例如,团队科研人员分别在含盐量为0.3%、0.5%的盐碱地里,采用花生-油菜轮作模式,经过了数年试验,有望鉴定、筛选出耐盐性花生品种。但科学研究的脚步并没有停止。

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新品种、新技术将走出试验田,进入示范阶段,进而大面积推广,促进花生等农作物增产提质。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 唐朝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8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看女博士的治虫“三十六计”
...22日,曲明静查看建在试验基地的小型养虫网室。 放置于花生田地的气味诱捕器,能捕获大量金龟子。 文/图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王永端初秋正是收获的时节,花生有没有被蛴螬啃食?有没
2023-09-28 00:13:00
...洞发新芽新华社记者李紫薇“一孔闲置窑洞可以容纳300筐花生芽,生长周期10天,净赚1000元……”每次算起这笔账,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圣人涧镇上岭村村民李福邦都很高兴,跟着运城
2024-06-11 11:50:00
油料院士25年缠斗小花生
...转自:长江日报和黄曲霉毒素干到底油料院士25年缠斗小花生□ 长江日报记者周劼 通讯员张惠雯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毒性最大、致癌力最强的一类真菌毒素,花生易受其污染霉变。1998
2023-11-27 05:06:00
孩子们自己种下的花生成熟啦
...:长江日报“科普小农场”里热闹非凡孩子们自己种下的花生成熟啦钢城十三小的孩子们收获了自己种植的花生。线索提供 曾春长江日报讯(记者郭丽霞 通讯员曾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023-09-22 04:12:00
岁月绵长花生香
...:南通日报□孙同林清朝文学家金圣叹曾说:“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我没有豆腐干与火腿同吃的体会,但我喜欢吃花生。花生又名“长生果”,也有地方叫它“落花生”。我出生于上
2023-10-14 01:34:00
甘蔗间种花生 既稳糖又增油
本文转自:广西日报甘蔗间种花生 既稳糖又增油记者/袁琳 通讯员/谢青夏本报来宾讯 (记者/袁琳 通讯员/谢青夏)近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宽行丛式
2024-02-07 07:20:00
ARC技术:守护“油瓶子”安全
...—“生物技术兴农”系列报道之一农户使用机械设备收获花生。 新华社发 郝群英摄◎本报记者 马爱平编者按 为加快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满足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需要,
2024-05-29 02:17:00
跟着课本去旅行,秋收花生享丰收——莒南县第三小学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 臧霞 临沂报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又是一年花生丰收季,恰逢五年级学生学习课文《落花生》之际,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提高劳动能力,并充分体会落花生朴实无华、默默
2023-09-17 14:29:00
易县:科技助力1.5万余亩花生高效播种
...生态农业科技企业实验田里,农机手正在驾驶播种机进行花生播种。 郭恩桥 摄 保定日报讯(记者葛淑霞 通讯员李长虹)眼下,正是花生播种的好时节。易县抢抓土壤墒情,利用现代化的农机
2024-04-28 09:19: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