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新农人奏响田野创业曲!河北唐山推动青年在农村施展才华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5-06-16 11:34: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唐山市推动青年在农村施展才华

新农人奏响田野创业曲

新农人奏响田野创业曲!河北唐山推动青年在农村施展才华

6月9日,在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海北镇岭头村,芦海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其志(左)在仔细查看水稻长势。 河北日报记者师源摄

“农二代”将无人机应用于田野上,为农业插上现代化翅膀;科技青年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让老乡日子越过越甜;回乡创业者把新点子变成现实,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在唐山,青春力量在田野绽放光彩。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唐山市积极推动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农业农村发展持续稳中向好提供有力支撑。近日,记者走近几位新农人,听他们讲述投身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故事。

●新农人开启种地新模式

夏管时节,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海北镇岭头村,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测水温、拔水稻看根系……6月9日,芦海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芦海岭合作社)负责人朱其志仔细查看水稻长势。

35岁的朱其志从小就帮着父亲干农活。深知“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劳作不得闲”种田生活辛劳的朱其志,大学毕业后一度选择留在城市里打拼。可看着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土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便在2014年毅然辞去车间主管的工作,尝试在农田里种出一片新天地。

“新农人”带来新气象。2015年,朱其志联合村里5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成立了芦海岭合作社,着眼提升效益,流转土地3000余亩,引进了稻蟹混养新模式。

“稻蟹混养是‘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立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既能改良土壤环境,又能促进水稻增收。”朱其志算了一笔账:2014年,一亩大田水稻,亩产约700公斤,每公斤约1.4元,亩均收入不到1000元;而如今稻蟹混养,亩均收入轻松超过2000元。

万事开头难!种田第一年,朱其志便被现实“上了一课”:引进的1000公斤扣蟹“水土不服”,成活率只有一半,水稻产量也不如预期。

找专家、学技术、做试验……最终,朱其志通过引进幼体螃蟹,增强螃蟹环境适应性,存活率明显提高。同时,“看天吃饭”的农业特性,也让他意识到,传统耕作模式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要让种粮也能致富,就必须重新组织生产模式,并且让更多科技‘下田’。”朱其志说。

一台激光平地仪能将10亩稻田平整度误差控制在1厘米,一台耕地机一天可耕地近300亩,一台无人机施肥作业可喷撒田地千余亩……在芦海岭合作社,200余台“长眼睛”“装大脑”的新农机,让朱其志实现轻松种田。

“如今,合作社种植面积扩大到1.3万亩,其中一半以上是稻蟹混养田。”朱其志告诉记者,通过应用新技术,合作社实现了“耕种管收储”全过程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农业提高了种植质效,让合作社蟹稻米通过了绿色产品认证,如今每公斤价格近12元。我们还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每年服务周边土地30余万亩次。”朱其志说。

采访当天,芦海岭合作社一座占地超7000平方米的储粮仓库正在抓紧建设中。“广阔乡村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从田间耕作到智慧仓储,我们正从种粮全链条发力,为农村添活力、助农民增收益。”朱其志说。

新农人奏响田野创业曲!河北唐山推动青年在农村施展才华

6月10日,在滦州市九百户镇南赵庄子村,博士小院团队成员们在花生田里指导村民(右二)科学管护。河北日报记者师源摄

●农博士田间地头“写论文”

“花生果腐病该怎么预防?”“土壤板结应该怎么处理?”“花生和玉米套种要注意什么?”……6月10日,在花生种植讲座后的提问环节,滦州市九百户镇南赵庄子村农民争先恐后,向“孙博士”请教问题。

这位“孙博士”名叫孙伟明,是河北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花生团队土传病害防控和土壤改良团队的负责人。去年,作为致力于花生微生物肥料研发的科技人员,他走进南赵庄子村博士小院,成为团队一员。

去年1月,为发挥高校专业特色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燕山大学下沉干部工作队进驻南赵庄子村进行定点帮扶。

“入村后,工作队围绕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人才提升等方面,开展为期2个月的乡村调查。”工作队队长徐向伟说,在调研中,他们发现花生是南赵庄子村的主要农作物,村民对于解决花生烂果问题需求很高,“我们决定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成立博士小院,在帮助村里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培育综合型新农人。”

“好技术不能‘锁’在实验室里,老乡愿不愿接受、会不会用是关键。”孙伟明笑着说,“滦州被称为‘中国花生之乡’,花生种植面积大、品种多,能够成为我们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阵地。所以,我带着3名博士加入了博士小院。”

不多时,孙伟明与博士小院成员来到村民花生田里。他拿起铁锹铲了下去,拽出根、抖掉土,仔细观察起来。“这片地根系长得不错。今年这里降雨少,墒情不足,注意6月中旬再浇一次水,一定要浇透。”孙伟明说。

“旋地播种前撒施微生物肥料、一亩地肥料用量约80公斤……孙博士教的种植技术,我记得牢牢的,今年花生长势十分好。”村民杨立平笑着说。

杨立平是滦州有玉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里种植近千亩花生。去年,她得知村里建成博士小院,第一时间把博士请到自家地里。

“家里花生易发生果腐病和果斑病,严重时烂果率达30%。往年使用农药治理,虽然起到一定效果,但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产量。”杨立平说,在孙博士指导下,合作社使用了复合微生物肥料和农用微生物菌剂,不仅病害减少了,而且土壤得到了改善,花生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有博士指导,科技支撑,他们种起地来底气更足了。

服务基层,也推动了科研成果升级。“第一代肥料,我们在研发时主要考虑对病害的防控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农户考虑效益问题,往往不愿使用。于是,我们对肥料进行了改良,增加增产功效,让村民用了‘不白用’。”孙伟明说,同时,研发出粉剂型微生物肥料,更适合雨季施肥。

农民盼啥,啥就是研究课题。农村日常生活污水处理、红色文化记忆馆建设……如今,博士小院8名高校博士,根据村里发展需求,开展5项科技扶智项目,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建功立业的同时,助力村民腰包更鼓、生活更好。

新农人奏响田野创业曲!河北唐山推动青年在农村施展才华

6月6日,在路南区稻地镇安机寨村冬瓜大棚里,赵志涛查看冬瓜长势。 河北日报记者王育民摄

●工科生回乡办农庄

“再过不到一个月,冬瓜就能收获啦!”6月6日14时许,路南区稻地镇安机寨村蔬菜大棚里,唐山市“穰穰满家”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志涛再次开启“棚中检查”。看着长势喜人的冬瓜,他说,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令人很难想象赵志涛曾是一名学电子信息专业的“理工男”。

2005年从河北理工大学(现华北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赵志涛在唐山市区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随着路南区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赵志涛有了回乡种地的想法。

“大学生回农村种地图个啥?”面对乡亲的好奇与不解,赵志涛说,当时村里果蔬种植搞得火热,自己的初衷就是想为家乡做点事。

2021年,赵志涛正式创办了自己的家庭农场,瞄准绿色可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分季分地,不间断种植冬瓜、土豆、菜花、香菜、红薯和水果萝卜等作物。

引入先进滴灌技术,精准控制每一块土地的用水量;用有机肥料来代替化学农药,让农田土壤质量和农作物品质“双提升”;萝卜收获季,组织“萝卜选美大赛”,通过观摩评比、优中选优,筛选出最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当“理工男”遇上家庭农场,科学细致的管理让农田连年丰产。2024年,赵志涛的家庭农场纯收入近30万元。

种养方式更科学,效益才能进一步提升。今年,赵志涛又有了“新点子”——“雇用”蜜蜂给冬瓜授粉。

“为了防虫害,冬瓜棚周边安装了许多防虫网,这样一来,授粉就需要人工操作。”赵志涛说,一个棚里有2000多棵冬瓜秧,人工授粉总会有差漏,影响收成。

经过学习考察,赵志涛找到了解决办法——用蜜蜂代替人工。今年初,他为5个冬瓜棚“雇用”了近5万只蜜蜂。“辛勤的蜜蜂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劳作,不会落掉一棵秧苗。”赵志涛说,与人工授粉相比,蜜蜂授粉成本减少了一半,授粉效果却有了大提升。

让家庭农场更具标准化、现代化,赵志涛还投资近800万元,在村里建起保鲜冷库、净菜加工车间和农残检测车间等。“现在我承包了300多亩地,大家都管咱叫‘大户’。”在赵志涛看来,“大户”就要有“大户”的担当。

于是,赵志涛积极吸纳村里的劳动力,到自己的家庭农场进行田间管理、蔬菜收获等工作,同时将冷库空余空间免费开放,供其他菜农使用。

赵志涛深知,家庭农场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让农业更加智慧化、机械化,带动更多人掌握先进的农技知识,从“会种地”变成“慧种地”。

为此,赵志涛陆续投用先进的农机设备,代替人工轻松完成土豆从播种、撒肥、覆膜的全过程操作。同时,他还聘请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农业专家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指导,点对点、手把手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培训种植户。如今,赵志涛已带动周边120余名村民共同致富。(河北日报记者师源、王育民 河北日报见习记者安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16 14: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北斗女孩”新农人
长城新媒体集团记者贾宏博在讲述《“北斗女孩”新农人》。河北日报记者赵威 贾恒摄画面中这个英姿飒爽的年轻人,用现在网络上最时髦的叫法,就是妥妥的“斜杠青年”——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副
2024-08-15 23:04:00
...供技术服务。像他这样拥有技能、返乡投入乡村振兴的“新农人”,如今大有人在。(据《中国青年报》7月29日报道)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各种各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高职生往往有这样那
2024-08-01 16:49:00
“新农人”深入农业生产一线 在广袤田野绽放青春
...设,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4个皮肤晒得黝黑的“新农人”是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的师生。眼下,正是秋收时节,他们正在地里对2023年承包的1000亩玉米进行产量测算。 中
2023-10-05 13:35:00
河北迁安:“党旗红”谱写乡村“振兴曲”
...业获利、集体得益、群众受惠。”近日,谈起村企共建,唐山乐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许晓冰自豪地说。唐山乐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乐丫公司”)是迁安市一家集基地建设
2024-11-18 23:06:00
...位2600余个河北新闻网讯(师源、王建跃)2月20日,2025年唐山市“春风行动”暨“才聚凤唐 筑梦起航”大型招聘会在唐山市民服务中心举办,吸引153家优质企业参会。据悉,参
2025-02-24 22:38:00
“育苗这事是要干一辈子的!”女大学生化身“新农人” ,让青春在田野上绽放
...015年她和爱人回到肃宁,一头扎在自家合作社里当起了“新农人”。这一扎就是十年。2亿株!十年翻了一番张莎莎电话指导种植户栽种秧苗。纵览新闻记者 马会波 摄知易行难。回忆起十年
2024-05-04 09:15:00
...新活力在乡村奔涌流动。正如内乡这个“90后”团队,“新农人”熟练操作智慧农机,以科技赋能农业发展,创造出更高价值。农村是希望的田野,是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当前,广大农村地区正
2023-06-16 02:34:00
培养更多“数字新农人”
...搞推广。这些年,数字乡村蓬勃发展,催生了不少“数字新农人”。在短视频平台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展现乡村生活的“乡村网红”,他们和网友分享乡村美食、美景和日常生活,收获不少关注,也
2023-07-14 01:45:00
...有曾经的“打工仔”。如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农人。新农人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或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或外出闯荡多年具备了新视野新理念和新知识,能够运用一些新平台新技术
2023-03-15 03:59: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连宁燕今年以来,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发挥“压舱石”作用,科技服务业作为其中关键一环,备受关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
2025-10-15 10:44:00
“场外预制好管线,现场拼一拼就成,既安全又省事!”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王岗采油管理区通10注采站员工,在王140区块三相分离器连流程施工现场
2025-10-15 10:44:00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因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被罚
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信用中国(上海)获悉,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因工程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被上海市松江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罚款3万元
2025-10-15 10:45:00
第八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北理工协同创新特色赛道成功举办
10 月14日,第八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北理工协同创新特色赛道颁奖仪式成功举办。济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波
2025-10-15 10:47:00
高校博士“挂职”中小学 遵义师范学院为校地协同科技育人注入新动能
多彩贵州网讯 10月13日,“遵义师范学院·新蒲新区党工委校地交流科技副校长进校(滨湖中学站)启动仪式暨基础教育科学教育实践研讨会”在遵义四中实验初中(滨湖中学)成功举办
2025-10-15 10:48:00
南昌至抚州开通2条“站点巴士”线路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谢梦丽)10月13日,记者从江西长运股份有限公司获悉,由于昌福线唐村线路所施工至2026年1月26日
2025-10-15 07:04:00
问政快报(2025.10.15)
江西日报社大江大数据显示,2025年10月13日,大江新闻《问政江西》栏目共计收到帖文247条,其中,南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10-15 07:04:00
南昌跻身增长最快10城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左阳天)10月13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2025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与运行状态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2025-10-15 07:04:00
“滴——”清脆的提示音响起,出租车司机王师傅通过5G车载终端,实时接收着智能调度系统推送的订单。地下几百米的煤矿矿井,缘于AI视频分析系统
2025-10-15 07:50:00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一设备采购项目300万预算1000元中标,多方回应
大皖新闻讯 近日,江西一则中标结果公示引发关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流水线设备采购项目预算300万元
2025-10-14 19:15:00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王昕摄像 赵少浦制作 董文博
2025-10-14 23:39:00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王昕摄像 赵少浦制作 董文博
2025-10-14 23:39:00
潍坊青州:“科技护航+精准服务”助力秋收“加速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钟玉 通讯员 郑秀宝“这阵子一直下雨,道路泥泞,山坡上的蜜桃摘下来却运不出来,多亏了镇上的无人机
2025-10-15 01:05:00
打通“堵点”筑牢“防线”,潍坊消防多措并举守护群众“粮袋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胡晓雪当前正值“三秋”生产关键阶段,连续秋雨给秋收秋种工作带来挑战,为保障秋粮保收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2025-10-15 01:05:00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丨唐山市举办第四届理论宣讲大赛
2025年度唐山市党委讲师团系统理论宣讲大赛决赛现场。河北日报见习记者安洋 摄河北新闻网10月14日讯(见习记者安洋记者师源)今天下午
2025-10-14 2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