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临床实践中,贫血常被公众误认为是女性的“专利”。这种观念源于女性存在周期性的生理失血,使得育龄期女性贫血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然而,当贫血诊断出现在一名成年男性身上时,其临床意义往往更为重大,需引起患者本人与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成年男性贫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是指成年男性外周血血红蛋白(Hb)浓度低于120g/L。它并非一种独立疾病,而是多种潜在病理状态的临床表征。相较于女性,成年男性体内不存在周期性的生理失血机制,其铁储备在生理状态下相对稳定。因此,一旦男性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尤其是最常见的缺铁性贫血,往往提示其体内可能存在着一个隐匿的、持续性的病理过程,最常见的就是慢性失血。
忽视男性贫血,将其简单归咎于“劳累”或“营养不良”,可能会延误对潜在严重疾病(如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本文旨在系统阐述成年男性贫血的主要成因、诊断思路及管理原则,以期提高公众对此问题的科学认知。
一、慢性失血:最常见亦最隐匿的病因
在成年男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中,慢性失血置于首位,其特点是失血量少而持续,肉眼难以察觉,导致机体铁储备在不知不觉中被耗竭,最终发展为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一)消化道出血
这是男性慢性失血的最主要来源,涵盖上、下消化道。
上消化道病变: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伴食管炎等,均可导致黏膜屏障受损,引起小量、间断性渗血。非甾体抗炎药的不当使用(其通过抑制COX-1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屏障)、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酒及工作压力等,是常见的诱发因素。
下消化道病变:这是需要最高级别警示的领域。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及结直肠癌,在早期阶段可能无任何特异性症状,唯一的线索便是大便潜血(FOBT)阳性或贫血。肿瘤表面的糜烂和新生血管破裂导致持续失血。40岁以上男性出现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必须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结直肠癌。
痔疮与肛裂:虽然痔疮出血(多为便后滴鲜血)很常见,但临床上绝不能轻易将其作为男性缺铁性贫血的唯一解释,必须在排除更严重的结直肠病变后方可考虑。将所有便血或贫血归咎于痔疮,是临床上导致结直肠癌漏诊的常见原因。
其他消化道原因:如血管发育不良畸形破裂、门静脉高压性胃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虽相对少见,亦是潜在出血点。
(二)其他部位出血
虽相对少见,但泌尿系统的慢性失血(如膀胱肿瘤、肾结石、肾结核等引起的镜下血尿)或反复的咯血(如支气管扩张)亦可导致贫血。
因此,对于任何新诊断的成年男性缺铁性贫血,无论年龄大小,进行系统的消化道评估,包括胃镜和肠镜检查,是绝对必要的诊断步骤,其目的不仅是明确贫血原因,更是为了早期筛查和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
二、造血功能障碍:原料匮乏与生产异常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器官。贫血的发生,可能源于造血原料供给不足,也可能源于骨髓这一“生产线”本身的功能衰竭或异常。
(一)造血原料不足(营养性贫血)
红细胞的合成需要多种关键营养素,缺乏任何一种均可导致贫血。
铁缺乏:除上述慢性失血导致的铁耗竭外,铁摄入不足(如严格素食主义者的膳食结构不合理)或铁吸收障碍也是重要原因。后者常见于胃切除术后(胃酸减少、十二指肠旷置)、减重手术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不足)以及炎症性肠病等状态。
维生素B12与叶酸缺乏:这两种B族维生素是细胞核DNA合成的必需辅酶。缺乏时,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受阻,红细胞成熟障碍,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在男性患者中,长期大量饮酒是叶酸缺乏的常见诱因,酒精会干扰叶酸的吸收、代谢和肝肠循环。维生素B12缺乏则多见于恶性贫血(一种自身免疫性胃炎,导致B12吸收所需的“内因子”缺失)、胃全切术后或严格素食者。
(二)慢性疾病/炎症相关性贫血
这是临床上仅次于缺铁性贫血的第二大常见贫血类型,在男性中亦很普遍,其核心机制是炎症。
发病机制:慢性感染(如结核)、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等状态下,体内炎症因子(如IL-6)水平升高,刺激肝脏大量合成铁调素。铁调素是铁代谢的“总阀门”,其水平升高会抑制肠道细胞的铁吸收,并“锁死”巨噬细胞内的铁,使其无法释放(即“铁利用障碍”),导致功能性缺铁,骨髓虽有铁(铁蛋白升高)却无法用于造血。
特点:此类贫血通常为轻至中度,呈正细胞正色素性或轻度小细胞性。
(三)骨髓造血功能异常(骨髓源性疾病)
当骨髓本身出现问题时,即使原料充足,也无法生产出合格或足量的血细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其特征是骨髓呈病态增生,但伴有“无效造血”和“病态造血”,即生产出大量形态异常、功能低下的血细胞,它们在骨髓内即发生凋亡,无法释放到外周血中,导致贫血,常伴随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MDS具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风险。
再生障碍性贫血(AA):这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表现为骨髓增生低下,造血干细胞数量锐减,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贫血是其主要表现之一。
恶性肿瘤骨髓浸润: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肿瘤细胞在骨髓内恶性增殖,“挤压”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生存空间。此外,其他实体肿瘤(如肺癌、前列腺癌)晚期发生骨转移,癌细胞侵占骨髓,也会破坏正常的造血微环境。同时,恶性肿瘤释放的炎症因子也会加重慢性病性贫血。
三、红细胞破坏过度: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的正常平均寿命约为100~120天。如果因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红细胞被过早、过量破坏,而骨髓的代偿性增生(可提高6~8倍)不足以弥补其损失时,即发生溶血性贫血。
(一)遗传性因素
此类疾病多在青壮年期发病,男性患者需关注: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即“蚕豆病”。G6PD是维持红细胞膜稳定性的关键酶。该病呈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故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在接触氧化性药物或食用蚕豆后,可诱发急性血管内溶血。
地中海贫血:珠蛋白链合成障碍导致的遗传性贫血,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高发。根据珠蛋白链受累不同分为α型和β型。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膜蛋白缺陷导致细胞形态异常,易在脾脏被破坏。
(二)获得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如温抗体、冷抗体),导致红细胞在脾脏或血管内被免疫系统清除。可继发于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由药物(如部分头孢菌素)诱发。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PIGA基因突变所致的溶血病,由于红细胞膜上缺乏CD55、CD59等补体调节蛋白,易受补体攻击而溶血,常在夜间加重。
其他:如药物诱导性溶血、微血管病性溶血(如TTP、HUS)等。
四、临床表现与系统诊断路径
贫血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取决于贫血的严重程度、发展速度以及患者的心肺代偿功能。
(一)识别警示信号(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疲乏、困倦、注意力不集中、体力下降。
心血管系统: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心动过速)、胸闷。严重贫血或基础心脏病患者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耳鸣、眩晕,甚至晕厥。
体征:面色、口唇黏膜、眼结膜及甲床苍白。
特异性线索:溶血性贫血可伴有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和脾脏肿大;维生素B12缺乏可伴有不可逆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麻木、深感觉丧失、共济失调)和舌炎(“牛肉舌”);严重缺铁可伴有匙状甲(反甲)或异食癖。
(二)科学的诊断流程
面对男性贫血患者,临床应遵循系统化的诊断路径:
初步评估:血常规(CBC)与网织红细胞(Retic)计数。
红细胞参数:是贫血形态学分类(小细胞、正常细胞、大细胞)的基础。
网织红细胞:是判断骨髓造血活性的“金标准”。增高提示骨髓增生良好(如溶血或失血);减低则提示骨髓增生低下或无效造血。
病因筛查(根据形态学分类):
小细胞贫血(MCV↓):重点筛查铁代谢和血红蛋白电泳(排查地贫)。
缺铁性贫血(IDA):表现为血清铁↓、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
慢性疾病贫血(ACD):表现为血清铁↓、铁蛋白(SF)N/↑、总铁结合力(TIBC)↓。
大细胞贫血(MCV↑):重点检测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
正常细胞贫血(MCV N):病因较复杂。需结合网织红细胞,如Retic↑,则考虑溶血(完善溶血全套,如Coombs试验、胆红素等)或急性失血;如Retic↓,则需高度警惕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障、MDS、肾性贫血等)。
关键检查:
粪便潜血(FOBT):简单易行,是筛查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线索。
内镜检查(胃镜/肠镜):如前所述,是诊断男性缺铁性贫血的基石。
骨髓穿刺与活检:当怀疑血液系统疾病(MDS、白血病、再障等)或营养性贫血诊断不明时,骨髓形态学、流式细胞学、染色体核型及基因突变分析是明确诊断的最终手段。
五、治疗原则:纠正贫血与去除病因
贫血的治疗必须建立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治本”远重于“治标”。
(一)认知误区与管理要点
误区一:盲目“食补”或“药补”
这是最危险的行为。在病因未明前,盲目补充铁剂,不仅可能延误消化道肿瘤的诊断(铁剂可使粪便变黑,掩盖黑便;并可能干扰潜血试验),对于非缺铁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MDS、ACD),错误的补铁还会导致继发性铁过载(继发性血色病),损害心脏、肝脏和内分泌器官功能。
误区二:忽视贫血,强行“耐受”
贫血是机体失衡的信号。长期贫血会加重心脏负荷,降低所有器官功能和生活质量,并掩盖潜在的严重疾病进展。
(二)规范的治疗原则
对因治疗(治本):
消化道溃疡者,行抗Hp治疗及抑酸。
消化道肿瘤者,以外科手术及后续综合治疗为主。
营养性贫血者,在明确诊断后,规范补充铁剂、维生素B12或叶酸。
血液系统疾病者,根据具体病理类型(MDS、AA、白血病等)采取化疗、免疫抑制治疗、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身免疫性溶血者,予以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支持治疗(治标):
对于贫血严重、临床症状明显(如出现心慌、气短、心绞痛)或活动性大出血的患者,应及时予以红细胞输注,以迅速改善组织缺氧状态,稳定生命体征。
六、预防与筛查:主动健康管理
对于男性而言,预防贫血的关键在于管理和筛查其潜在病因。
定期体检:40岁以上男性应坚持每年进行健康体检,血常规(CBC)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筛查项目之一。
重视消化道症状:对于新出现的腹痛、腹胀、黑便、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切勿自行诊断为“胃炎”或“痔疮”,应及时就医。
规范用药:避免长期滥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评估胃肠道风险,必要时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消化道肿瘤筛查:遵循结直肠癌筛查指南,45岁(或高危人群40岁)起定期进行粪便潜血试验或结肠镜检查。
均衡饮食与戒酒:保证膳食中铁、叶酸和B12的均衡摄入,避免长期过度饮酒。
七、结语
成年男性出现贫血,是一个绝不应被忽视的临床征象。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终末诊断,而是一个亟待解答的临床问题。患者应摒弃“小问题,扛一扛”的错误观念,及时就医。临床医师则应启动系统、规范的诊断流程,层层深入,尤其要重视消化道恶性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的排查。只有明确病因,才能实施精准治疗,从根本上解决贫血问题,保障男性群体的长远健康。
覃宝珍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血液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05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