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夏天到了,剩菜剩饭又是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扔掉太浪费,不会处理又容易招惹祸端。
王大哥(化名)周末回老家探亲,老母亲烧了一桌子的好菜来招待他,结果自己因一盘剩菜住进了ICU!
一盘剩菜下肚
竟引发休克
那天傍晚,王大哥随手从冰箱里拿出一盘剩菜进行加热。还没等剩菜完全热透,他就从锅里盛了出来,一整盘全部下肚。
结果到了晚上,他开始出现恶心、反胃、乏力等症状。等第二天一早回到单位上班,身体这下彻底撑不住了,整个人虚到冒汗,这才到当地卫生所挂盐水。
然而当天晚上,刚挂完盐水不久的他出现高烧39℃、抽搐、眼前发黑、浑身发抖,甚至出现了休克……
家人连忙将他送到医院,被诊断为“脓毒性休克”,感染源考虑来自于胃肠道。
这就不禁让人联想到了,几天前他吃的那盘隔夜剩菜……
为什么吃剩菜
会中毒?
因吃剩饭剩菜住进医院的案例时有发生。比如——
2023年2月,河南一名63岁老人因为喝了一碗隔夜牛肉汤,出现严重腹泻从而诱发了脑梗死,被紧急送到医院住进重症监护室抢救。
2021年10月,武汉一名女子为了省事,长期吃隔夜菜导致重度贫血晕倒。
2021年1月,福州一女子连吃几天年夜饭剩菜后呕吐出血。
同样都是剩菜,为啥有人吃了没事,有人却进了医院?这其实和食物保存、食材种类等有关。
一是隔夜菜会产生亚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会和体内的胺类物质结合生成致癌的亚硝胺,长期摄入会增加机体患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疾病的风险;
二是外来细菌对食物的二次污染,如切菜的菜刀、砧板、盛装食物的器皿、冰箱环境本身,都会存在一些耐冷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就有可能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这6类菜
不建议剩下!
1.海鲜类
海鲜像是各种贝类、鱼类、虾蟹等,这些食物都是不建议二次加热食用。
它们本身都是高蛋白食物,隔夜之后会出现蛋白质降解,其中蛋白降解酶很容易对肝脏造成严重损伤,严重可能导致肝肾衰竭。
并且隔夜海鲜容易滋生大量细菌,食用之后就容易对胃肠道产生严重刺激,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问题。因此,海鲜不建议隔夜二次加热食用,最好还是一次全都吃完比较好。
2.绿叶菜、凉拌菜
绿叶菜肯定现吃好,烹调后放久了品相不好,再次加热抗氧化成分和维生素C、叶酸等营养物质流失多。此外,凉拌菜又不适合加热吃,储存不当,很容易细菌滋生增多。
医生提醒,蔬菜中必不可少存在亚硝酸盐,而凉拌过后盐分渗入再加上隔夜就会产生更多的亚硝酸盐。最好还是现做现吃。
3.银耳、蘑菇
隔夜银耳蘑菇建议尽量不吃,泡发不当、储存不当会产生黄杆菌毒素,进食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4.卤味
卤味千万不要隔夜,即使放在冰箱里也容易滋生霉菌,没有正确储存,有可能引发食物中毒。
5.溏心蛋、半熟蛋
医生提醒,溏心蛋、半熟蛋由于没有完全杀菌,可能含有沙门氏菌等多种致病细菌,久放就更容易滋生细菌,食用后会危害肠道。
6.豆浆
医生提醒,新鲜豆浆我们做出来之后,本身是十分不容易保存的。一般情况下3-4小时就很容易出现大量的细菌滋生。就算是一些密封包装的豆浆,通常保质期也不会超过三天,我们自己在家保存肯定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因此,豆浆最好煮完之后及时饮用,避免隔夜饮用,最好在3个小时左右就饮用完毕最为宜。
家里剩饭菜
太多怎么办?
1.如果一次确实吃不完,最好提前拨出来分装几份,及时冷藏,不要用筷子扒拉过很长时间再把剩菜存起来。
2.如果剩菜数量和种类较多,建议提前准备一些容积较小的方形、长方形保鲜盒,把剩菜分类装进小保鲜盒,然后整齐地排列在冰箱中,这样可以高效利用冰箱的空间。
3.装盒时按照一次能吃完的数量分装。每次取一盒剩菜加热,其余仍然放在冰箱深处冷藏,避免反复加热、反复剩菜。
4.如果剩了米饭,而且下一餐还吃不完,可把它分成两份放入冷藏室保存。
5.如果剩了饼、馒头、包子、饺子等容易变干变硬的面食,也要分成一次能够吃完的量,装入保鲜袋或饭盒中。其中一份放在冷藏室中第二天食用,其他则放入冷冻室中冻藏。需要食用时从冷冻室拿出来,直接上蒸笼蒸热,口感新鲜如初。
6.剩鸡汤、肉汤之类体积很大,冰箱里往往放不下。这时最简单的方法是把锅里的汤重新煮沸杀菌,然后盖严盖子小火继续煮几分钟,关掉火,绝对不开盖子。
如果剩汤的量比较小,就在煮沸之后及时装入盒中,松松地盖上盖子,待凉到室温时盖严,放冷藏室保存。次日再把汤煮沸一次,就能放心享用了。
当然,做饭还是要“量力而煮”,少剩为妙!
来源:平安江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7 1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