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夏末秋初,由热转凉,气温的最大改变是“温差大”。出伏,意味着全年最热的一段时间过去了。但你可能不知道,接下来到秋分前的35天,是一年中最“凶险”的日子。民间素有“出伏不补,秋冬受苦”的说法。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程斌提醒,早秋调养很重要,应当谨防这四种疾病发生。
秋季腹泻
程斌介绍,立秋后气温通常还较高,空气湿度也还很大,人们不但感觉不到秋凉和秋燥,反而到处都是闷热潮湿的感觉。加上夏季常因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秋季有利于调养生机、去旧更新,也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此时不应过食补品,以防滋腻伤胃,以适当多吃甘、淡、滋润的食品,既补脾胃,又养肺润肠。另一方面是补肺气。保证合理的营养是补肺气的基础。要注意防止热能过剩,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
穴位贴敷——和胃理肠
材料:砂仁5克,艾绒5克,姜汁适量。
操作方法:将砂仁研磨成粉,加入艾绒,用适量姜汁调和成糊状,外敷于神阙穴(肚脐正中),每次10至15分钟,每周3-5次。功效:温中散寒,和胃理肠。适用于贪凉饮冷所致脾胃不和者。
秋燥症
秋的凉气与燥邪结合,为凉燥,燥易伤肺,耗伤阴津,表现为怕冷、发热、没有出汗、头痛、鼻子堵塞、口干、喉咙干燥、咳嗽且痰少甚至没有痰、舌苔薄白且干燥等症状。
燥气与夏季的余热结合,为热燥,可以出现发热、口渴、喉咙痛、眼睛红肿、咳痰困难且带有血丝、小便颜色深黄、舌苔呈薄黄色且干燥等症状。
轻度的干燥症状可试试代茶饮如果症状明显,建议去医院就诊。
凉燥代茶饮:苏叶、橘皮、杏仁、麦冬各6克泡水或煎水饮用。
温燥代茶饮:桑叶、蜜枇杷叶、百合、阿胶各6克泡水或煎水饮用。
过敏
秋季花粉浓度开始上升,许多对花粉敏感的人群在这个时候常常遭遇过敏困扰。为了有效预防花粉过敏,尽量避免在花粉浓度较高的时段(上午10时到下午5时)外出。如果非要出门,可以选择佩戴口罩和护目镜,尽量使口鼻与外界隔离。外出回来后要及时清洗脸部、口鼻和眼睛,并且要经常清洗衣物,避免将花粉带入室内。尤其是有过敏史的人,尽可能减少在花草繁茂区域的逗留,避免大风天气出行此时气温多变,也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节。因此,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在感冒流行时减少去公共场所。平时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预防感冒。
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具有扶阳固卫的功效。通过艾灸,可以温通经络,增强阳气,提升机体的卫外能力,有效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穴位:大椎、风门、肺俞等肺脏相关穴位
操作: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将绒灰置于耐热容器中,以免烫伤。
暑湿
入秋暑湿之气加重更易伤脾,故而稍有不慎即多发胃病、泄泻;内湿流注关节合于外湿侵犯,故多发关节炎;暑湿侵袭肌肤即发湿疹等皮肤病;湿热下注即易发生尿路感染。一是要勤开窗通风,除了让空气流通外,开窗通风还可以让秋天的肃杀之气将暑湿带走。二是饮食上常食薏苡仁、苦瓜、冬瓜、丝瓜、白萝卜、芡实等有助于祛暑利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8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