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37年前,商代遗址出土青铜器中藏一颗人头,谜底十几年后被揭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23 23:00:00 来源:精彩生活

1999年,殷墟一位牧民在放牧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商代殉葬坑。随后,闻讯赶来的考古队,在商代殉葬坑内出土了数件青铜器。众多青铜器中,有一件文物让考古专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件叫作甗(yǎn)的青铜器,是商朝人烹煮食物时所使用的炊具。烹煮食物的青铜甗,为何让考古专家产生了浓厚兴趣呢?

37年前,商代遗址出土青铜器中藏一颗人头,谜底十几年后被揭

在考古队出土文物时,专家意外发现,原本是商朝人用来烹煮食物的青铜甗,竟然盛放着一枚头颅。考古专家对此疑惑不解,立即展开全面调查,经过一系列检测,查阅相关资料,考古专家终于揭开了青铜甗盛放煮熟头颅的谜团。甗中盛放的头颅呈灰色,且颅骨上有明显的锯齿状痕迹。考古专家由此推断,头颅是被人砍下来,随后才放入青铜甗中进行烹煮的。头颅的主人究竟是谁,已经无法得知。但该头颅体积偏小,且颧骨光滑细腻。被考古队请来的医学专家,依据这些特征做出判断,青铜甗中盛放的应该是一枚女性的头颅。

37年前,商代遗址出土青铜器中藏一颗人头,谜底十几年后被揭

医学专家根据头骨上端牙齿的磨损程度,以及骨骼的发育程度做出判断,头颅主人当时的年龄,应该是在十五岁左右。检测完牙釉上的锶同位素含量,医学专家得知该少女并非安阳本地人,因为少女的牙齿上没有任何龋坏。根据牙齿上没有任何龋坏,医学专家又做出推测:该少女经常进食含有大量蛋白质的食物。古代普通百姓,食用的食物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只有经常食用肉食的贵族才能做到摄入大量蛋白质。因此专家推断,头颅的女主人应该是商代贵族。

37年前,商代遗址出土青铜器中藏一颗人头,谜底十几年后被揭

青铜甗是殷商晚期的炊具。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殷商国君帝乙、帝辛正与东南方向的东夷族交战。《殷本纪》记载:商王十年,帝亲率大军前往边境,征讨东夷族,最终商王擒获东夷族长凯旋而归。根据这段记载和青铜甗上记载的内容,考古专家做出推测,青铜甗中的少女头颅,很可能是殷商国君征讨东夷族时,抓回的俘虏。

商代资料记载,商人有将食物放入青铜器祭祀祖先的礼仪习俗。这种礼仪多用于重大的祭祀活动。根据资料上记载的内容,考古专家又做出相应推断,如果是普通的东夷族俘虏,殷商国君必然不会将其放入青铜甗中祭祀祖先。因此,考古专家得出猜测:青铜甗中盛放的头颅,其主人应该是东夷族的女性贵族,甚至有可能是东夷族族长的女儿。

37年前,商代遗址出土青铜器中藏一颗人头,谜底十几年后被揭

这种祭祀方式虽然听起来十分残暴,但在商代并不少见。《甲骨文》记载:商人处死俘虏,祭祀祖先的方式有十多种。因祭祀祖先被商人所杀的俘虏更是多达一万多人。商人砍掉俘虏的贵族头颅,放入青铜甗中烹煮的祭祀方式,可能正是为了祈求上天、先祖庇佑殷商王朝。

37年前,商代遗址出土青铜器中藏一颗人头,谜底十几年后被揭

由青铜甗烹煮头颅的祭祀方式可以管中窥豹,了解到商朝的统治是何等血腥。天道循环,报应不爽。商朝国君残暴的祭祀行为,并没有得到上天及其先祖的庇佑。最终武王兴兵讨伐殷商,残暴的帝辛败逃到鹿台后自尽而死。随着帝辛自尽而死,殷商王朝也随之覆灭。

37年前,商代遗址出土青铜器中藏一颗人头,谜底十几年后被揭

题外话:1984年,殷墟出土了第一件盛放头颅的青铜甗。当时考古专家判断,头颅是不小心滚入青铜甗中的,毕竟任何人都不会往恐怖的方面想。由于该青铜甗受外力挤压已经变了形,所以专家也就无法将里面的头颅取出完成检测工作。一众专家也就接受了头颅是巧合滚入青铜甗中的猜测。

然而1999年,殷墟再次出土一件盛放着头颅的青铜甗。由于该青铜甗保存完好,专家们很快便取出了其中的头颅。通过科学检测:考古专家发现头颅中的钙物质已经严重流失。钙物质严重流失,说明头颅曾被人刻意放入青铜甗进行烹煮。考古专家这才得知,84年出土的青铜甗头颅并非巧合滚入其中。两件青铜甗盛放头颅的原因,都是因为商人的祭祀活动。

37年前,商代遗址出土青铜器中藏一颗人头,谜底十几年后被揭

青铜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甑,下半部分为鬲。鬲形状似鼎,多为三足,三足之间可以供人烧火加温。甑的底部有穿孔的箅子,箅子的作用是分隔甑与鬲。蒸煮食物时,鬲内盛水,甗内盛放需要烹煮的食物。青铜甗的功能和现代的蒸锅的功能基本相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4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凝视3000年前的生活与信仰:三星堆大展将亮相香港故宫
...代表的四川地区考古新发现,展出120件距今2600至4500年的青铜器、玉器、金器及陶器等珍贵文物。120件展品中近半数为2020至2022年间三星堆遗址最新发掘的重要文物
2023-08-29 14:58:00
近400件最新出土文物亮相国博
...体铸造焊接成形,套接、插嵌组合而成,拆装自如。精美青铜器讲述文明丰富内涵 唯一完整“青铜轮牙马车”展出本次展览还展示了西周青铜马车(复原)。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周原遗址发
2023-09-27 16:43:00
香港故宫“凝视三星堆”!120件文物55件为近年最新出土
...地区的三星堆、金沙和宝墩等遗址、距今 2600 至 4500 年的青铜器、玉器、金器及陶器等珍贵文物,有100件三星堆遗址文物
2023-09-27 17:14:00
...天工玉礼—— 玉器:天人之间的对话”“光耀吉金——青铜器:王朝时代的号角”三个单元,通过这些展出的精美文物,观众能直观感受当时各区域文明的魅力与特色,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流融合。
2025-05-20 19:30:00
殷墟出土的青铜蒸煮器惊现人头,背后有什么故事
...过程中,理所当然有很多珍贵的文物陆续出土,这其中有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石器等,譬如如今举世闻名的“后母戊鼎”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国宝。2002年更是与“战国曾侯乙编钟”、“
2024-10-10 12:29:00
四川出土的三星堆遗址,惊现多件诡异文物,神秘面具为何至今无解
...难以解释的“铜文物”。三星堆文化举世震惊,其出土的青铜器更是令人直呼:不可能。三、刷新认知、难以解释在整理文物时,考古专家开始陷入极度迷惘:这些文物究竟如何锻造而成?奇异形状
2024-05-29 10:54:00
三星堆: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祀坑遗址。三星堆1号和2号祭祀坑相继出土金器、玉石、青铜器、陶器等1700余件,还有大量的骨雕刻器残片、虎牙和海贝约4600颗,这是三星堆遗址考古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发现
2024-02-27 23:26:00
夏朝的谜底或许就在这里
...些人们见所未见的器物。 譬如,二里头出土过一件铸造青铜器的陶范,内侧刻有动物纹样,有专家认为是龙形纹。而二里头迄今出土的青铜器,只有简单的几何纹饰。根据陶范反推,这个口径至
2023-10-29 14:15:00
...开始被重写。这把刀距今大约5000年,是中国最早的一件青铜器,被誉为“中华第一刀”。 马家窑青铜刀人们冶炼青铜的过程,是先冶炼红铜(天然铜),再到青铜。在之前,在仰韶文化中
2024-04-29 22:0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