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时光深处的故乡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3-02-15 06:5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山西晚报

正月渐渐走向末梢,春意萌动,我们一家到郊区出游。外甥开车,在一个十字路口,他突然说:“我想老家了。”说完就调转车头,驶进了峡口。过了峡口,就是回农村老家的路。

“这咋行呢?我没有准备礼品,回到老家遇到亲友咋办?”母亲局促不安起来,她一向看重礼节。我安慰母亲:“我们戴着口罩,车窗玻璃有贴膜,并且可以不用下车,就开窗看看……”

峡口位于鄂西北的大山,山高林密,耕地稀少,土质贫瘠,曾经是我们大队公社所在地,顺着长长的峡谷,9个生产队依次排列。我们的先祖是从山西迁移过来的,他们在山谷、山腰、山脊开垦出了小片小片的庄稼地。几代人精耕细作,艰难生存。走出峡口到镇子上,只有一条顺着河流的羊肠小道。

解放前,镇子上修建了可以走汽车的公路。从我记事起,一条窄窄的碎石路连通各村,可走板车、自行车,汽车行驶困难。十几年前,村村通公路,路面拓宽,变成了一条可以通汽车的水泥路。

我睁大眼睛望向窗外,变化太大了。以前的土房子大多数都已经被推倒了。有的人家在原地盖起了钢筋水泥的二层三层新楼。七队曾经大大的晒谷场,修建成居民健身场。六队有标致性的隘口,小小悬崖上修了一座仿古凉亭。

记得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和妹妹回娘家。在这个隘口,母亲碰上了熟人,热络地闲聊。熟人夸道:“你这两个娃子长得可真高。”母亲谦虚地回答:“高有啥用?山大无柴,树大空心!”我提起往事,母亲似乎想起来了,眯着眼,呵呵笑起来。

车轮向前,终于到了我和姐姐出生的生产队。虽然立春了,冬天仍舍不得离开。山上灰蒙蒙的,树木铅华尽洗,群山粗犷冷峻,似一幅凝重的画,一首深邃的诗。

母亲告诉我,上世纪70年代,在国企站稳了脚跟的父亲接我们进城,村子里很多人闻讯赶来帮忙。那时我刚满月,他们把我装在筐子里,同生活用品一样,肩挑背扛,顺着唯一的羊肠小道,凭着两条腿走了几十里山路,挑到镇上,因为那里才有进城的公交车。

望着那条山路,如同过电影一般,我的眼前出现一个长长的队伍,队伍中有我曾经年轻的父母,向前的步伐中,充满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也满怀着对故土乡亲的依恋。

这个村子曾经有两三百口人。几代人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最原始的劳作耕种着自己的人生。如今后的村庄换了模样,老房子全部推平了,只有几家新盖的养老别墅伫立在眼前。这些别墅只在年节有人住,平时都闲置着。留守到最后的几位老人,要么进养老院要么搬去安置房,村子几乎空了。

山还是那座山,树还是那些树,只有村庄变了模样。大小树木默默无语矗立着,见证村庄的变迁,如同村庄的守护神,守望着村庄过往岁月与未来的希望。

按照母亲的意思,车门一直未开,但我从母亲望向窗外复杂的眼神里,看得出她内心的波澜起伏。对这片土地,她肯定比我怀有更深的感情。前面有一台车开得很慢,主动闪到一边让路。我回头看,车内有父子俩。开车的是父亲,与我年纪相仿。母亲低声说:“那个肯定是金山的儿子,与当年的金山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回去的路上,我们都默默无语。隐藏在时光深处的故乡啊,你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回归的岸。无论身在何方,无论岁月沧桑,你都是我们内心最温柔的牵挂,最绵长的思念。

□蔡随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5 0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逗号村子里的一声狗吠把宣纸擦抹得洁净如初母亲端坐在故乡的暖阳里母亲吃过午饭端坐在南墙根的矮凳子上暖暖的冬阳笼罩着母亲把母亲的上眼睑压得沉沉的两只花母鸡低声咕咕叫着在母亲脚边啄
2023-12-05 03:26:00
童年的村庄,又出现在记忆中,那点点滴滴的过去,永远留存在在记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童年的幻想……程琳的《故乡情》依然在耳边,可如今无论是歌者,还是那魂牵梦萦的故乡,
2023-05-15 18:36:00
本文转自:人民铁道报“阅读新时代”主题征文故乡在记忆里熠熠生辉——读《节庆里的故乡》有感李改群知名乡土文学作家黄孝纪老师的“中国乡存丛书”《节庆里的故乡》一书中,作者以出生地湘南
2024-04-22 09:01:00
乡愁是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一水一景,一份情感的寄思
...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是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一水一景,一份情感的寄思。人年少时,越走越远,只有离开家才会有了乡愁,现代化的今天,乡村却安静得可怕,很少
2023-05-15 21:29:00
大雪这天没有雪
...在村庄。一半醒了一半醉了。被边缘化的心,无处安放。故乡住不下,城市呆不惯。哪边都难以取舍,可怜了一颗心,依旧漂泊不定。儿子这一代,村庄只剩下一个名词,在他们眼里一闪而过,来来
2024-01-12 11:39:00
在故乡的怀抱中
...李安宿松长江岸线美如画。(资料图片) “有个乡村故乡是福分。”一位作家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创作的养分绝大多数来自于他的故乡。这让我想起了央视播出的一部纪录片《文学的故
2023-07-21 03:05:00
故乡的水米线
本文转自:北海日报 米线的故乡是我的村庄,杨家庄。村庄在无量山脚下,曾因米线名扬过四方。走进村庄,寻一叶乡愁。我来到曾经是水米线加工房的地方,只见杂草丛生,长着高高的竹林,再也找
2023-11-01 11:23:00
...敲出上课下课的铃声。那些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很少再回故乡的金凤凰,只要一提起孔老师,便觉得她会瞬间穿越到面前,于是心里自带了七分敬重三分惧怕,声音都小了下去,好像时光倒流,又重
2023-08-02 08:27:00
...棵老榆树据考证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了,我仿佛能够触摸到时光在它身上留下的斑驳与凹凸的痕迹。和人一样,一棵榆树从小变老很自然,植树的人早已作了古,植树人的子孙也像这棵古榆树的叶子一
2023-04-21 02:47: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
公交司机守护走失幼童
“这孩子一个人在路边太危险了!”近日,太原公交二公司S15路驾驶员闫利锋结束上午运营任务,驾车途经山西实验小学门口准备返回场站时
2025-11-08 18:06:00
拥抱与解决方案如何同频? 珍爱网支招恋爱沟通指南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情侣之间的沟通似乎越来越容易“撞车”,其中“他在讲道理,她在等拥抱”引发了无数网友共鸣。情侣间往往在同一件事情上各说各话
2025-11-07 15:59:00
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感动全网 老师讲述背后故事:学生主动要看不好的评论
大皖新闻讯 学生在作文中回忆与奶奶之间的事,奶奶从罐子里舀白糖给他吃的小小回忆,生动表达了祖孙之间真挚深沉的情感。老师被这篇作文感动
2025-11-07 19:23:00
带“家味”的炒饭 满是爱的味道-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爸,食堂的菜总觉得少点啥,特想吃你炒的饭。”这句随口抱怨,让父亲关了天津的烧烤店,奔波900公里到吉林四平为女儿支起炒饭摊
2025-11-06 13:35:00
西安女子取现百万现金险被骗 民警8小时耐心劝阻
从起初的抗拒,到最终的感激,民警的耐心劝导,挽回了她被诈骗分子“盯”上的钱包。女子取现100万险被骗 民警火速拦截近日
2025-11-06 18:29:00
电话听出异常 受伤老人获救助
独居老人踩着凳子取柜顶东西,摔倒在地,无法起身。正当不知所措时,网格员给老人打来问询电话,获悉这一突发情况。11月6日上午
2025-11-06 22:11:00
珍爱网见证:在屏幕那端,他们找到了余生的伴侣
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小李和小陈(均为化名)原本是两条平行的轨迹。小李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品牌策划,生活被会议与数据塞得满满当当
2025-11-05 13:58:00
“云养伙伴”打开社交新模式
在社交关系趋向“轻量化”的当下,一群年轻人正探索超越“搭子式”关系的新型社交模式——“云养伙伴”,也就是“认养”一个网络世界里的朋友
2025-11-04 14:15:00
47年,平凡的坚守与伟大的情分——聆听“好嫂子”闫学菊的人间烟火故事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刘玉娜通讯员 张阳)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镇潘旺村大马家疃,闫学菊用47年时光书写了一段亲情传奇
2025-11-04 15:08:00
101岁老人耳聪目明 长寿秘诀是心宽不生气
在西安市灞桥区半坡社区西安电力机械公司家属院,提起101岁的老人张巧巧,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101岁还能这么精神,思维这么清楚
2025-11-04 18:42:00
济南童康儿童医院蔡西萍:9个小技巧,帮助孩子实现快速的“语言大爆发”
语言发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这个过程常常充满了挑战。济南童康儿童医院蔡西萍表示,接诊时
2025-11-04 19:30:00
孤灯下的永恒守望——诗人浪子文清的精神坐标
当城市霓虹以刺眼的光芒吞噬最后一缕星光,当数字化浪潮用虚拟的喧嚣模糊灵魂的轮廓,仍有这样一位诗人,以孤勇为盾,以笔墨为剑
2025-11-03 15:12:00
【视评】亲人追思会上,出格表演不合适
文字/ 金妮视频/陈久菊编辑 李海钦二审 伍少安三审 马刚
2025-11-03 18:36:00
男子称电动车被错骑儿子还被撵下车 当事人:借同事车取快递回去锁车时才发现骑错
大皖新闻讯 11月1日,在山西晋城高平市街头发生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男子高先生(化姓)从快递点取完快递回到路边,发现自己的电动车不见了
2025-11-03 12:06:00
寻子三十年 终于等到这一声“爸爸”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你们辛苦了,找了我30年!”当电话那头传来这句问候时,60岁的梁三寿生再也忍不住泪水。这位父亲
2025-11-03 08: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