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铁道报
让历史烛照未来
——读《胶济铁路风云》有感
王伟彤
胶济铁路不仅有历史深处的风云,而且有和我们、和当下的情感联结。作者既在追问历史,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展开对话,从而在时间的脉络中展现一代代铁路人如何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胶济铁路是山东省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近代较早的铁路。自1904年通车以来,它穿越时光的风雨,见证着齐鲁大地的百年发展历程。
如果说胶济铁路是一座历史的富矿,那么《胶济铁路风云》便是在这座富矿中寻宝,挖掘一条条“矿脉”,开采出一片片“锦绣”。书中,胶济铁路化身一个文化符号,串联起一个又一个历史现场。书中珍贵的图片与史料让往昔人物鲜活起来,读来仿佛可以感受到历史跳动的脉搏和胶济铁路的百年风云。在作者于建勇笔下,历史不仅是文字实录,而且如涓涓之水,流淌于人们的生命意识与文化建构之中。
在作者饱含深情的书写中,我们看到一些令人动容的瞬间:有王尽美、邓恩铭领导的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沿着铁路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有文化名人王统照、老舍、蔡元培等在胶济铁路青岛中学留下的教育足迹;更有无数平凡又坚韧的铁路工人,怀抱“以己为身,担天下重任”的坚定信念,默默奉献一生。
好的作品会打动人心,而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细节。在翻看《探寻遗迹听足音》一章时,我被济南站大钟永远准时的秘密所打动。在那个手表、怀表都紧缺的时代,无数旅客只能仰望车站的大钟来把握自己的行程。而在济南站,有一位负责钟表维修的铁路工人——曹立沛。他对待时间的态度极为严谨,为了让这座大钟精准无误地报时,曹立沛自费购置了收音机。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时,曹立沛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守望。他会在收音机“北京时间7点整”的报时声中校准自己的怀表,然后毫不迟疑地奔赴岗位。他仔细看大钟分针移动的瞬间,如果快了几秒,就立刻爬上钟表楼,将巨大的木质摆件暂停下来,只为让大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与标准时间同步。长年累月,风雨无阻。近30年如一日,他对大钟的时间核对从未有过丝毫差池。而因大钟没有保护层,极易被腐蚀,每次维护保养时,曹立沛更是展现出他匠心独运的技艺:先是用细砂纸耐心打磨每一个锈迹,再巧手涂抹保护漆,就连表盘上那60个白底黑线的小格,都是他用铅笔勾勒、毛笔细致描绘的成果。曹立沛的故事,是对时间的尊重,是对职责的忠诚,更是一种追求精确到毫厘的铁路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他那一丝不苟的身影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时间的敬畏和对工作的执着,永远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回顾历史,胶济铁路建设的艰辛可想而知。在技术条件有限、资源匮乏的时代,工程施工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在困难面前,铁路工人没有退缩,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破解一个个难题,一寸寸地推动钢轨的延伸。胶济铁路不仅仅是交通要道,还是联结人们心灵和情感的纽带,它见证了无数人的奋斗和付出,成了一个地方的骄傲。回首中国铁路走过的风雨历程,铁路人会感到骄傲与自豪。胶济铁路不仅有历史深处的风云,而且有和我们、和当下的情感联结。作者既在追问历史,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展开对话,从而在时间的脉络中展现一代代铁路人如何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掩卷沉思,胶济铁路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的建设也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种信念的坚守。让历史烛照未来,我们责无旁贷。胶济铁路的故事将被人们铭记,激励我们在铁路事业中不断前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6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