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日报
沈阳故宫敬典阁
国宝才能住的“单间”
李浩摄
沈阳故宫是沈阳十分重要的文化地标。4月18日,记者看到许多天南海北游客来到这里流连忘返,他们被精美的古建筑所迷恋,被盛开的玉兰、映山红所吸引。但有些游客却忽略了一个地方:敬典阁。
敬典阁,藏在沈阳故宫的深处,但又是一处最神奇的处所。沈阳故宫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这里除了有清玉牒展示之外,还有镇馆之宝展出,而且每一次仅展一件。
敬典阁,藏在沈阳故宫深处的神奇处所
在沈阳故宫大政殿西侧红墙下,有一个不太显眼的小门,有时会让人忽略。记者从这个小门进去,右手边就是敬典阁。
沈阳故宫,作为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又称盛京皇宫。清朝迁都北京后,这座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在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期,历时158年时间,现存建筑100余座、500余间。在这些建筑中,敬典阁可以说是十分独特。
“这里曾是清皇室家族宗谱玉牒的存放处,现成为镇馆之宝的展室。正在展出的清雍正款青花红龙大盘,是清雍正朝宫廷中使用的器物,也是清朝瓷器高峰的代表作,艺术价值极高。”工作人员介绍说,“沈阳故宫有10大镇馆之宝,包括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御用宝剑龙虎宝剑,皇太极御用腰刀,皇太极鹿角宝座,后金铁铸大金天命云板等,每一件都为国家一级文物,身份高贵显赫,其中大多都在这里展出过。”
据了解,沈阳故宫博物院建成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敬典阁都是沈阳故宫的库房,游客无法进入参观。一直到2017年,经过修缮后,敬典阁成为沈阳故宫最后一处对外开放的院落。同时,在这里增设了“珍宝展”,成为镇馆之宝的打卡地。而且每次只展出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每三个月左右更换一次宝物,第一件展出的宝物就是镇馆之宝的皇太极鹿角椅。
敬典阁,曾是世界上最庞大家谱清玉牒的家
敬典阁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建筑,它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兴工启建,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工程告竣,是一座二层木构重檐建筑。敬典阁建成后即投入使用,专供收藏爱新觉罗皇室家族的宗谱——清代玉牒。
家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对百姓家而言叫家谱、族谱、宗谱等,而皇家的家谱则称作玉牒。2021年9月25日,“天潢一脉——沈阳故宫敬典阁皇家玉牒展”展出一册清黄绫面汉文列祖子孙宗室的竖格玉牒,让观众见识了清代玉牒的真容。
据了解,敬典阁曾经保存过的皇室玉牒,共1070册,是中国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家谱。
这么贵重的清皇室玉牒是如何保存在沈阳故宫敬典阁的呢?清朝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初次纂修玉牒,至1921年溥仪最后一次纂修,一共纂修玉牒28次。最初,玉牒每次纂修缮写三部,分别藏于皇史宬、宗人府、礼部。自乾隆九年(1744年)起,将原藏于礼部的玉牒,改为恭送至盛京皇宫内尊藏,并形成永久定制。乾隆十五年(1750年)第十次玉牒纂修完毕,于是将前十次纂修的玉牒一并恭送至敬典阁贮藏。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为缮写玉牒两部,分别藏于皇史宬和盛京皇宫敬典阁。
清代对将玉牒运送到盛京(沈阳)的过程非常重视,由皇帝亲自督办。先是在北京紫禁城举行隆重的送行之礼,然后在启程前再由钦天监择定吉日,时间一般选在秋冬季。当年玉牒的迎送礼仪颇为浩大,将玉牒装入行箱放置彩亭,由骡车拉运。所经之地,设彩棚奉安,文武官员都要身着朝服到郊外跪迎。每次从北京启送,都由王公大臣率官兵护送到盛京。到达盛京时,盛京将军穿着朝服出郊跪迎。当安放玉牒的亭子在鼓乐声中被抬至盛京崇政殿前时,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由钦天监择定吉日,再正式送进敬典阁。
清代时,敬典阁共藏清顺治十八年至光绪三十四年历次所修玉牒黄档152包,红档235包。后因阁内上层原置22顶金龙大柜已不敷存贮之用,又于下层增设16顶金龙大柜,至此全部玉牒分盛于这38顶金龙大柜内。此后,历次纂修仍按制续送盛京皇宫直至清末。
敬典阁,曾如此被尊崇且有故事的处所,如今仍尊享着独特的荣誉,成为馆藏国宝展览时独享的空间。它虽藏在沈阳故宫深处,经常被游客忽略,但它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如瑰宝一样,期待着游客去探寻与发现。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陈凤军、谢飞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9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