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成祖朱棣编纂《永乐大典》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24 22:18:00 来源:戏说三国

明成祖朱棣编纂《永乐大典》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94,《明朝史话》连载19,欢迎收看。(休息几天,期待清史)

提起《永乐大典》的故事,要明白其中原委,这还得从明朝永乐时代说起。

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用武力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政权,改元永乐。他为了稳定统治秩序,争取官僚士大夫的支持,对前朝的旧臣采取镇压和笼络并用的两手策略,比如对待齐泰、黄子澄等一类人,因其首创“削藩”,朱棣当然要置之死地而后快;即使像方孝孺那样有名望的大臣,由于他忠于建文帝,抵死不愿归顺永乐朝,朱棣也把他杀掉,并且株连甚众。

另一方面,对待那些诚心降服新朝的老臣宿儒,朱棣则给予加官重用,如蹇义,建文帝时任吏部右侍郎,朱棣登位后不久,便把他提升为吏部尚书;夏原吉,则由户部右侍郎提为户部尚书;而才华出众的解缙更备受永乐帝的宠信,编纂《永乐大典》的重任,就是委寄于他。

永乐元年(1403)七月,明成祖朱棣为了进一步笼络更多的宿学大儒为新政权服务,同时也为了粉饰太平盛世,决定要以编辑一部超越前代的大型类书来显示文化的繁荣昌盛和政治局面的稳定,于是便下了一道诏谕,命翰林学士解缙等,召集人员,把“散载诸书”的古今事物,分类搜辑,“统之以韵,辑为一书”,以备皇帝随时披览。

这既有助于朝廷从中吸取历代统治者“齐政事,同风俗",施政治民的经验,又可以驱使大批官僚士大夫埋头于古书堆,皓首穷经以消磨岁月,消除眷恋建文朝的怀旧情绪。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朱棣特意指示编辑官员解缙等,书稿除文渊阁的藏书之外,还要广泛“购募天下书籍”,从上古直至当世,旁搜博采,凡是有文字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不厌浩繁,务必网罗无遗,做到“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巨细精粗,粲然明备。“

永乐帝这种贪多求全,有书必录的指导思想,反映了明朝初期虽然提倡儒学,重视经书,但还是比较注重发展社会生产,留意切实有用的实际知识,因此,使当时编就的《永乐大典》,除收入经史典籍之外,也辑录了许多对民生日用比较切实可用的书籍,其中有科技方面的所谓“技艺",也有民间通行的许多古典文学著作。

解缙等接受任务后,没有完全领会永乐皇帝的旨意,急于求成,在永乐二年(1404)的十一月便把一部匆促编就的书稿呈进,取名《文献大成》。明成祖看了,觉得取材不够完备,不甚满意,于是命令重修,并加派姚广孝等协同解缙为监修官,同时还命令礼部选拔内外官员及四方宿学老儒、有学问者充任纂修,选用国子监及外郡擅长书写的生员协助缮写。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参与其事者先后大约将近3000人,总编辑处设在文渊阁。光禄寺供应工作人员早晚膳食。

当时的编辑方法是参照《韵府群玉》和《回溪史韵》的体裁。把每个字依照“韵母”的次序编排,叫做“用韵以统字”;然后把各类事物如天文、地理、朝章国典、戏曲、诗文等随字收载,即所谓“用字以系事”。

如天文志书,列在“天”字下,平话书籍列入“话”字下,戏文列入“戏”字下。当时把经、史、子、集中的重要典籍,整部、整编地以书名或篇名为标题,把书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载入各个不同字目之下。

这样的编辑方法,终于保存了极其丰富的资料,成了后来做辑录佚书工作的重要资料来源。

经过整整四年的通力合作,书稿在永乐六年(1408)编撰就绪。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题名为《永乐大典》。全书计有22937卷(其中有凡例、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总计3.7亿余字。其工程可谓浩繁博大,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大类书;其搜罗之广,内容篇目之繁富、卷怢之多,在当时的世界文化领域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明成祖朱棣编纂《永乐大典》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永乐大典》修成之后,因卷怢浩大,未能刊印,原抄本(或称正本)最初藏在南京文渊阁。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迁都北京,《大典》随之北移,藏于宫内“文楼”。后来只有孝宗朱佑樘和世宗朱厚熜曾经查阅过。据说孝宗还曾命人将其中的一些药物、禁方,抄录交御医房诸医,自己还抄录一些金匮秘方给太医院使用。

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内失火,三大殿及“文楼”、“武楼”被焚,经嘉靖皇帝督促抢救,《大典》总算免遭厄难。朱厚熜得此教训,担心孤本日后再遭意外,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命阁臣徐阶、礼部侍郎高拱等组织人员开始摹写一部新写本,称之为副本。隆庆元年(1567),副本誉录完毕,和正本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寂。总之,有明一代,《大典》成了深藏宫内的秘典,束之高阁,一般士人不得披览研讨,因之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明亡之际,文渊阁再次焚毁,正本可能因失火而毁灭。清雍正年间,副本已成了孤本,移藏于翰林院,从此,一些学士和编修官员才有机会看到。到了乾隆年间,清廷为编辑《四库全书》,便从《大典》中辑出佚书五百多种。据记载,其中有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30种、集部175种,合计达4926卷。有不少宋元以来亡佚的图书,正因为有了这部《大典》才得以保留,得以重刊流传。

此后,一些学者如钱大昕等,也从中陆续抄出不少佚书,由此可见《永乐大典》在保存古代文献典籍方面的重要价值。

明成祖朱棣编纂《永乐大典》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但是,到了清朝后期,清廷腐败无能,《永乐大典》管理不善,不断被窃失落。当时有些出入翰林院的官员为了窃书,上班时提着包袱,内裹衣服,下班时把这些衣服穿上,再将藏着所窃书籍的包袱偷偷带出。

堂堂衣冠,却干如此损公肥私的可耻勾当!特别是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和光绪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在北京的肆意掳掠,使《永乐大典》遭受空前的浩劫,或则被焚毁,或则遭抢劫,几乎丧失殆尽!

据袁同礼《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所载:劫后余烬,《大典》存于国内公私之手的已经寥寥无几,但是失落在欧、美、日等外国人手里的数量却比留存国内的多好几倍。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多年的积极搜集和整理,截至1959年止,共获得《永乐大典》原本215册,加上复制本等,合计得730卷,1960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其中有不少珍贵的古代文献资料。

《永乐大典》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内容丰富,辑录许多古代文化典籍,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充实的研究参考资料,而且,如前面所提到的,还可从中辑录出佚书遗篇,使古代典籍得以保存留传。

其次,作为一部类书,它在规模的宏大、内容的丰富、卷怢的浩繁、体例的创新等方面,都远远超越前代的类书,在当时世界文化之林也是居于前列的。它反映了我国明代文化高度发展的水平,是我们应该珍视、值得自豪的一座文化宝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4 23: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永乐大典》是怎么来的?
经过数十年的酝酿和筹备,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名儒姚广孝、解缙等组织朝臣文士、宿学老儒共2169人参与《大典》修纂,三年后定稿,由皇帝朱棣作序,征集全国善书人参加清钞,大典共2
2023-08-05 17:10:00
此书被称为“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如今仅存百分之四
...中称它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这本书就是在明成祖时期修纂的《永乐大典》。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他下令让所有的翰林学士一起编修一部类书,修这部类书干什么呢?朱棣
2023-04-23 18:45:00
朱棣编撰《永乐大典》是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功在盖世名垂千古
永乐年间的明成祖朱棣做了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情就是完成一本书的编撰。此书一成,朱棣大悦说道,吾将功在盖世,名垂千古!明成祖朱棣通过编撰这边书,不仅可以收拢读书人的心,可以展示自己
2022-12-27 14:21:00
《永乐大典》乃明成祖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卷帙繁富,“元以前佚文秘典,世所不传者,转赖其全部全篇收入”。所以从此书取资,钩稽宋代散佚诗文者,自明嘉靖张四维始,代不乏人。至今
2024-05-13 16:28:00
永乐大典到底去了哪里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下令编纂《永乐大典》。高僧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带领3000多文臣接手这项任务,前后耗时四年。按照朱棣的要求,大典共辑录图书七八千种,将
2023-05-20 10:15:00
明朝大才子解缙,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却是个官迷最后不得善终
...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由此可见,解缙当时是深得明成祖朱棣的欢心。文人总是容易得意忘形,日后的解缙也越来越膨胀了,竟然不知死活地介入了朱棣几个儿子的嫡位之争中,为此还得罪了
2023-01-10 22:34:00
他主编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却冻死雪堆中,满腹才华,输在情商
...臣编撰《永乐大典》。一开始书名尚未敲定,解缙未领会明成祖朱棣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仅用一年多时间交出初稿《文献大成》,导致朱棣很是不满。之后姚广孝加入,编纂队伍累计达3000
2024-12-16 20:02:00
在古代做官,智商高,情商低的人有多危险?看解缙的下场就知道了
...话,才使得解缙被召回京师,官至翰林侍诏。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解缙被晋升为翰林侍读,在明成祖设立的文渊阁参预机务,而后又受命主编《永乐大典》。一日,明成祖邀解缙同游御花
2023-04-21 10:18:00
明成祖朱棣:功过参半的帝王人生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但他也是明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一位帝王。毕竟,亲叔叔夺取亲侄子的皇位,这在中国历史还是比较
2024-02-24 19:5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
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
2025-11-14 18:13:00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