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明朝收不上来的江南税赋,满清是怎么收上来的?这一直是一个被很多人讨论的话题,网络上的解读也是各有千秋,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大家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看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其实清兵刚到江南的时候,一直在忙着打仗,他们采取的是入乡随俗的政策,拉拢江南士绅以支持自己的满清政权。
可是,随着战争的持续,很快满清的财政压力就越来越大,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它们也开始打起了江南士绅们的税收。
可是,那些江南的士绅对此非常嗤之以鼻,它们在心里想的是“我们连在江南起家的大明都扛得住,还怕你们这些建州蛮夷”。
于是,这些江南士绅们重新拿起对付明朝的那套方法开始为自己谋利。
他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靠着昔日的权势和积累下的财富,结交官府,拉拢书吏,隐瞒田财,拖欠钱粮。并且动不动就说“我们家资金周转困难啊”,或者是“哎呀,我们遭遇了困难,没有钱交粮交税”,甚至有的人直接就是装糊涂,装作没听到那种征税的通知。反正就是故意到期不交。
江南的这些士绅们都不约而同的放下身段,用软磨硬泡的方式抗粮抗税,跟朝廷对着干。
几年下来,江南那么多州县,拖欠的钱粮和白银数目大的惊人。
可是,因为刚开始管理这么大的地盘,满清也没有啥经验,朝廷也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办?而在朝廷的那些汉官们,也都装聋作哑,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来。
于是,这个拖欠税收的事儿就一直拖着,真正让满清这帮人下定决心要和江南士绅死磕的原因,还要从郑成功说起。
1658年,郑成功北伐长江,江南好多个府县望风而降,那些忍了建州鞑子十几年的江南士绅们似乎又看到了出头之日,纷纷的杀猪宰牛欢迎“王师北归”。
按照当时的情形预估,如果郑成功能成功的拿下南京,那么满清在江南的局面极有可能就会瞬间崩盘,但是很可惜,郑成功因为轻敌和无援,最后这次北伐也失败了。
但这也把满清的那一帮高层惊出一身冷汗,并且他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发现江南这帮人呢,实际上就是一帮政治的墙头草,站在满清的角度,这就是一帮养不熟的白眼狼。
既然这些江南士绅们没有真正的政治立场,那干嘛还惯着他们呢?
向他们收税,不但可以解决自己的财政问题,还可以对郑成功以及那些反清组织的经济基础来一个釜底抽薪,断绝那些反清组织的钱粮支持。
于是,就发生了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奏销案”,清廷将上年奏销有未完钱粮的江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的官绅士子全部黜革。
并且,满清朝廷对税收进行新规,凡是欠税40%以下的,就要剥夺功名,责打20大板,欠税越多,责罚就越重,同时还给地方的各督抚下了一道谕旨,要求他们对那些抗税者撕破脸皮,不讲情面,彻底清查,如果继续包庇窃税者,就要以渎职罪论处。
对于这个规定,这些江南士绅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他们依然以不变应万变,反正每个地方每年都会有天灾人祸的,总能找到不交税的理由,关键还是那些已经结交后的官府书吏们,他们总能找到办法去帮这些士绅们减免税赋。
还是奏销案发生的这一年——公元1661年,8岁的玄烨登基,索尼和鳌拜以康熙的名义发布谕旨,给各地的官员下达了一个收税的KPI考核指标。规定只有按期完成征税任务的官员们,绩效考核才能达标,如果KPI不达标,不管官职的大小,一律冻结仕途的升迁。
但是,朝廷又留了一个机会给这些官员,就是限期把那个钱粮税收补齐的话,那你的仕途升迁再给开放,并且可以获得快速升迁。如果限期内还是补不齐,那就要降级处分了,严重的还会革职查办。
总之,清廷就是用这个KPI的方法落实到个人,反正就是不管你用什么理由和方法,朝廷只要税收,否则KPI绩效考核这一块你就过不了关。
其实,在明朝的时候,朝廷也这么干过啊,曾经也落实到个人的,但是大家通过资料以及历史都知道,明朝的那些惩戒向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偶尔用来惩治几个倒霉蛋还行,实际结果却是不尽人意。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在混前程,搞不定哪一天,江南的那个谁谁谁就可能入阁当家做主了,混官场的,总要留些情面为以后铺路啊。
可是满清不一样,人家靠八旗起家,当家做主的永远是满洲的少数贵族,江南的那帮士大夫无论怎么努力,永远也进不了清廷的核心管理层。
既然如此,那么既然涉及到前程了,谁还会在乎谁的面子呀。于是,江苏巡抚朱国治就率先动手了。
他向江南士绅们发起了一个催粮催税的运动,朱国治率先开始查账,只要是有欠税的,哪怕只欠一丁点,也要造册问罪,并且在苏州、松江、常州、镇江这个四个府一共抓了13517名士绅,其中有2171个是乡绅,还有11346个秀才。
朱国治把这个欠账数目,欠账人的名单,以及是你各欠了什么类型的税,分门别类的汇编造册,要求他们两个月以内必须那个把欠税补齐,否则就要从重治罪。至少要剥夺功名和打板子,严重的话还会革职充军、抄家充公。
这么来势汹汹的一搞,把一部分士绅确实给吓到了,于是,一部分人就主动上交了共计白银4.9万两,还有一部分人还是硬扛着不交。
朱国治一看,这一万多人欠了这么多年的税,才补了不到5万两,这跟自己的KPI考核的缺额相差太多了。于是朱国治决定加大惩罚,于是就开启了更猛烈的第二轮催缴。
这一次,他不搞催收那一套了,而是直接抓人,而满清朝廷这些人的处理决定也很简单,就是不管你欠的税有多少,不管你职务有多高,所有人的功名通通革除,其中还有3000多个被带上枷锁送到刑部治罪,最后给关进了大牢,直到第二年的5月份,才陆陆续续被放出来。
这些士绅里面有现任官员的,统统降两级,调离要职,而这些人的仕途就此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那些欠税的衙役,要照价赔偿,还清那个欠税,在经济上大受损失。
最惨的不是这些,而是这帮人前脚被抓走了,后脚那些家产立刻就被官府打着“冲抵欠税”的名义一扫而空。他们很多人在第二年出狱的时候,还想着先回家歇歇,却发现连家都没了。
其中有一个在翰林院上班的探花,叫叶方蔼,查账造册的时候发现他还欠了一厘银子的税,大概就是一个铜板,也就是一文钱。结果他也被削职了,他就到处找人托关系,写报告上书,强调自己只欠了一文钱而已,怎么能这么对待自己呢。
但是满清高层的那些贵族对他是鸟都不鸟,依法办理了他,然后给民间留下一段“探花不值一文钱”的典故。
注:叶方蔼后来仍然官复原职,并被判定与此案无干。后来因为才华还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刑部侍郎。并且著有《读书斋偶存稿》《叶文敏公集》《独赏集》。
反正满清朝廷当时的意思就是吃定江南士绅了,你们有本事就去追随郑成功,否则你就乖乖的掏钱。不掏钱的话,要么我咔嚓了当官的,谁让你们KPI考核不合格呢?要么你们这些当官的就给我咔嚓了哪些士绅们,谁让他们不交税呢?
真到了刀架到脖子上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会非常的简单。关键是人家的八旗军和核心管理层没有任何变化,这才是人家能收上税的核心因素。
说到最后的话:核心竞争力不能丢,只要有核心竞争力在手,KPI就能制约一切。否则,任何的制约条款都是一纸空文。因为如果你的核心竞争力是我赋予你的话,你拿规定来约束我?做梦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07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