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朝对江南士绅无可奈何,为何清廷一招让他们集体闭嘴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04 20:1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明朝对江南士绅无可奈何,为何清廷一招让他们集体闭嘴

一、让明朝头疼的江南士绅

或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关系,烟雨蒙蒙的江南和磅礴苍茫的西北,自古以来就是前者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后者则占据政治地位,因而,宋、明等朝代,国家的税收及人才输送,皆依靠江南地区。

——说得直白些,就是江南等地有才又有财,不仅富甲一方的商人比比皆是,学富五车的学子比例也远超西北。

与此同时,相伴而来的就是江南士绅的地位日益提高,形成稳如泰山的士大夫阶级,反向掣肘了明朝统治阶层,令多位君王对其束手无策。

明朝对江南士绅无可奈何,为何清廷一招让他们集体闭嘴

跃然于台面上的矛盾就是“税收问题”。

税银、征粮是维持国家正常运作的血库,毕竟任何时期的统治阶级核心规律是不变的,那就是他们并不产生实际价值。

不管是给满朝大臣发工资、亦或是养活军,队,都得从由税银组成的国库里拨钱,一旦江南地区的士绅少缴或拒缴税,朝廷的账面上就会捉襟见肘。

可明朝却对江南士绅们无可奈何,他们对于缴税的办法就是拖字诀,先以各种理由缓缴,好比风不调雨不顺、外帐还没收回等,实在催的狠了,就大笔一挥给写张欠条,把面子功夫做到位。

明朝对江南士绅无可奈何,为何清廷一招让他们集体闭嘴

毕竟人家又没赖账,明明白白的写了欠条了,当地官员可以交差,来年再故技重施整上一套,最终除了积攒不少欠条,欠的税银却半点儿没收回来。

老话常说,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欠条堆积如山也造不成任何影响,待到一次大赦天下的蠲免时,债务就一笔勾销,又能清零重来。

明朝对江南士绅无可奈何,为何清廷一招让他们集体闭嘴

二、明朝与清朝鲜明对比

那么明朝为何对此无可奈何呢?

——原因在于明朝实际是被控制在宗室、勋戚、宦官及官僚等人的手中,他们在朝中有朋党,江南则有庞大的“人脉关系网”。

一人出仕的背后,是一个乃至数个家族跟其荣辱与共,好比《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关系,通过血缘、姻亲、师生、同乡等紧紧抱成一团,牵一发而动全身。

明朝对江南士绅无可奈何,为何清廷一招让他们集体闭嘴

江南士绅,之所以敢有底气少缴或拒缴税银,就因朝中有人撑腰,官员硬要强收的话,得罪的是好大一帮人,除非本身自己背景也很不俗,可面临的将是党争。

而且就算税银、征粮都收齐了,也是要往国库里安置的,那么冒着毁家灭族朝中争斗的风险去强征,怎么看都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久而久之,就成为众人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但江南士绅令明朝无可奈何的顽疾,到了清朝时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其不仅把欠收的钱粮统统收回,还让他们集体闭嘴,连一点舆论波澜都没有激起,分析其手腕,发现这马背上打江山的满洲人,是相当懂“阳谋”的。

明朝对江南士绅无可奈何,为何清廷一招让他们集体闭嘴

三、清朝的阳谋

“江南不服”,是自明清交替以来就存在的激烈冲突。

——曾爆发过扬州三日和嘉定三屠的大规模血腥镇压事件,虽说在尸山血海里,勉强接受了剃发易服等风俗,等于说承认清廷的统治,可士绅们的心里依然不服。

明朝对江南士绅无可奈何,为何清廷一招让他们集体闭嘴

所以清廷就打算用一出阴谋,以釜底抽薪,从而一劳永逸的办法,彻底击碎整个江南的士大夫阶级,那就是江南奏销案。

它本叫“顺治十七年各省奏销案”,因炮火主要瞄准江南地区,后来才有了简称。

其实就是对所属钱粮的征收、起运、存留以及通欠的清算,以十分严厉、不容半点通融的方式去征缴,当场拿不出来的就惩办,直到补齐为止。

江南士绅们累年拖欠,金额早已成为天文数字,就算是豪门世家,现金流依然不足。

他们第一反应自然是找官场上的人疏通想办法,清廷也预判到士绅们的预判,安排好后手应对,官员敢包庇,直接降官调用,文武乡绅、进士及举人和生员,则面临革黜、打板子跟戴枷号等处罚。

据统计,江南地区四府一县受到革黜的乡绅有2171人,生员更高达11846人,严厉程度一度有欠了一文钱就被革掉探花的事情发生,连根拔起一锅炖的雷雳手腕,顿时就把江南的士绅们吓坏了。

明朝对江南士绅无可奈何,为何清廷一招让他们集体闭嘴

大家纷纷争先恐后的补缴钱粮,拿不出足额的就借债,一时间世家大族破产无数。

约有四分之一的江南士绅,都败落在这次江南奏销案中,加上明清交替时的屠杀灭掉的那一半的豪门,等于说四分之三的江南士绅都已经一无所有。

自然,侥幸存活下来的一小撮人,就集体闭嘴再不敢有什么意见了。

明朝对江南士绅无可奈何,为何清廷一招让他们集体闭嘴

四、一招釜底抽薪

再来分析“江南奏销案”所用的阳谋,之所以说是清廷釜底抽薪的手法,就是他们解构了江南士绅底大不掉的原因,一个是财力丰厚、一个则为人才济济。

全给搞没之后,就彻底丧失跟清廷叫板的后盾。

毕竟无论古今,企业、世家看似风光无限,其实手里能立刻使用的活钱都不多,摆出一个限期补缴的旨意,分分钟就能让他们为了筹钱崩盘,来不及出手的田产和房屋,只能借高利息债务,再拿资产去还债,数代经营就这么化为乌有。

明朝对江南士绅无可奈何,为何清廷一招让他们集体闭嘴

整个江南的大震荡,对于国家是十分伤筋动骨的。可站在清廷的角度,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明面来看,江南奏销案这把雷霆之锤,砸的是士绅们漏税拒税之事,但再深一层,针对的是江南乡绅士大夫们的“哭庙案”,也就是人心思故国。

论起来也不怪江南乡绅们怀念明朝,外族统治占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肉烂在锅里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国家一年的钱粮数额是恒定的,不在国库里,就分散在各世家大族的手里,也没有白银流向海外,等于是“藏富于自身”了。

这些乡绅们会对文化、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发展及经济等都作出不菲的贡献,好比大家族会花钱请师傅培养后代,让他们要么做官、要么在某一行发光发热。

虽然明朝国库没有收到钱粮,但细算起来也不亏。

明朝对江南士绅无可奈何,为何清廷一招让他们集体闭嘴

并且随着到明中期及以后,他们更希望能保本稳增长,也就是一切都波澜不惊的发展着,每年比去年各方面好一点就满意了。若动江南乡绅,则要拔起整个朝廷乃至宗室,国本就不稳定了。

因而只能微调,也就是哪个派系实在鱼肉乡里、横行霸道的过分了,就打掉彻底换一支,所以明朝的党争那么激烈。

可到清朝,江南乡绅就跟满洲贵族集团的利益产生冲突了,他们是毫无关系的两帮人,藏富也没藏到自己的口袋里,哪怕能培养人才,可还要提心吊胆会不会恢复明朝。

所以就借江南奏销案发难,一次铺天盖地的制裁打击,就让整个江南乡绅阶级彻底崩塌。

明朝对江南士绅无可奈何,为何清廷一招让他们集体闭嘴

——有幸存活的小部分家族,亲身经历这场风暴后,也知道轻重厉害,为了能保护一家人的性命,就选择集体闭嘴,再也不对清廷有半句置喙。

久而久之,江南士绅也想着融入清廷统治,可最为擅长的科考入仕一途径也被压制。

奏销案后,曾中断过六年科考,即使恢复,录取名额也大大减少,从明朝的每县每科六七十人,到大县也不过四人,江南乡绅就很难恢复往日荣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4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朝是如何趁机剿灭江南士绅的
明朝士大夫清朝入关之初情况十分糟糕,西南永历、海外明郑、西北的农民军、东南士绅集团,都是清朝统治的威胁,面对永历、明郑、农民军清朝还能武力剿灭,但面对明朝就存在的东南士绅集团,清
2024-07-14 19:07:00
明朝在江南收不上来的税,清朝为什么收上来了?
明朝收不上来的江南税赋,满清是怎么收上来的?这一直是一个被很多人讨论的话题,网络上的解读也是各有千秋,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大家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看看我说的有没有道
2024-11-07 10:08:00
在讨论明朝相关话题时,“江南士绅”是个高频出现的名词。在不少人眼里他们不仅把持社会经济、遥控朝廷,甚至在幕后决定着皇帝生死,是明亡的主因。那么江南士绅到底是个什么群体,真的有这么
2024-05-13 15:21:00
明朝官绅用什么方法逃税?清朝时,他们的方法为何就不管用了?
明朝末年,江南士绅抗税已成顽疾,朝廷对此束手无策,最终使得财政崩溃。而清朝则以强硬的姿态,雷厉风行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维护了统治的稳定。那么,明朝官绅到底有什么五花八门的抗税手段?
2024-12-10 08:46:00
明朝亡在江南士绅这些读书人手里,可清朝皇帝却不惯着他们
很多人不解,明朝的士大夫为什么到了清朝却变乖了?因为明朝皇帝不敢砍的人,清朝皇帝他就敢砍,也不管你有没有功名,也不管你功名大不大,更不管你是不是士绅。比方说江南的士绅们都有一个习
2024-11-01 10:30:00
哭庙案,金圣叹之死其实与抗税无关
...)的批判和干预。因为这种半民间的运动,有助于朝廷和士绅这个群体缓和矛盾,并且不会危及皇权的统治,所以各朝都允许和支持(至少是明面上)同类活动的存在。此时还没金圣叹的事儿,因为
2025-05-13 13:58:00
软骨头钱谦益,“水太凉”拒绝殉国的段子根本不存在
...没有死成。打从这儿开始,“水太凉”就成了很多人讽刺明朝士绅文官们只懂口嗨,没有节操的一个标志性口号。但是这个故事其实直到今天都是存疑的,它的出处是一本叫做《扫轨闲谈》的清代地
2024-10-28 10:24:00
如果没有吴三桂投降清朝,李自成能顺利统一天下吗
...粮”这个口号深入人心,这也是李自成进北京后只能在原明朝官员口袋里抢钱,而不能马上征税的原因,不纳粮就无法维持庞大的军队和新生的朝廷运转起来,可要是纳粮他的信誉就又丢没了,不好
2023-05-26 14:17:00
郑芝龙为什么降清,一起来看看
...的船队更像是武装商队。由于其手下军纪良好,所以他被明朝福建巡抚熊文灿招安。明朝官僚在明末海防败坏的情况下,接受招安的郑芝龙担负起官军的责任。在1628年,他肃清了盘踞东南的李
2024-07-24 17:0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济源三章:黄河岸边的千年治水史诗
大河网讯 王屋山下,济水源头的济渎庙内,一棵千年古柏的枝叶轻拂着红墙。龙池中,珍珠般的水泡从池底不断涌起,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这里曾是济水的源头
2025-09-21 18:55: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全球习练者近4亿人 太极拳在此发源
大河网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其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转一转。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陈家沟景区
2025-09-21 07:37:00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上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焦作武陟嘉应观,探访这座有“黄河故宫”之称的清代治黄文化建筑群
2025-09-21 07:37:00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