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岳致呈 刘志坤 邱明
80多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齐鲁大地上的一个个村落,以血肉之躯筑起全民抗战的铜墙铁壁。它们用不屈的脊梁诠释着“守家即守国”的信念,将可歌可泣的抗争故事镌刻进民族记忆。
80多年后,记者踏访山东临沂莒南渊子崖村、临沭西山前村、费县东流村,在斑驳城墙、弹痕老树与亲历者的讲述中,打捞那些滚烫的铁血往事。
围墙上的血性
临沂渊子崖村的入口处,一段斑驳的城墙静静矗立,墙面上“中华抗日第一村”七个字历经风雨却愈发醒目。80多年前,这里的枪炮声曾划破沭河两岸的寂静,一场惨烈的保卫战在这里打响。
临沂渊子崖村村口城墙。
“抗战爆发后,日本鬼子进了咱沂蒙山要钱要粮,我们村就不给他,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对。”渊子崖保卫战组织者林凡义之子林祥秀的话语里带着凛然正气。
1941年冬,配备钢炮的日军精锐突袭了渊子崖村,村民们手中的武器,却是用农耕工具改造的土炮等简陋装备。
“咱与其等死,不如把大门紧闭,不让鬼子进来。渊子崖村从来没有孬种!”村长林凡义的号召,让全村人拧成一股绳。大家依托村北1米厚、4米高的围墙与敌人展开拉锯战,有土枪的拿土枪,没有的就攥紧铁锨、䦆头,誓要将侵略者挡在墙外。
正面久攻不下的日军,用钢炮轰开了村庄东北角新建的围墙。缺口处,村民林老七手持大闸刀死守,日军过来一个便砍倒一个,连砍七人,直到敌人越涌越多。“堵不住了就进村打巷战,干到底!”林祥秀回忆起父亲的讲述,那时村民们打到没有子弹,就用扫帚、铁锨、䦆头接着拼。
林九臣牺牲后,他的妻子疯了一样拎着菜刀冲出家门,见两三个日军追赶村民,便瞅准时机砍向其中一个日军的脖颈,当场将其砍倒。“丈夫死了老婆拼,儿子死了老子上,老子死了儿子顶。”林祥秀说。
渊子崖保卫战雕塑。
这场战斗,渊子崖村付出了沉重代价。日军退去后,渊子崖村900间房只剩不到100间,烈士纪念塔上镌刻着147名村民、40名八路军战士和50名县区武装战士的名字,他们用热血换来了歼敌112人的战果,延安《解放日报》称这里是“村自卫战的典范”。
老槐树下的誓言
向北数十里,临沭西山前村的老槐树藏着另一段血史。树干上这些深浅不一的孔洞里,藏着80多年前那段浸透着热血的往事,记录着“枪声就是命令”的誓言。
西山前村党支部书记阚成宝轻轻摩挲着一本保存完好的《岌山前》连环画,声音低沉地说起往事:“1941年9月,日伪军1000多人突然就围了过来。”
阚成宝讲述西山前保卫战的事迹。
他抬眼望向老槐树,仿佛透过时光看到了当年的硝烟,“我爷爷腿上那道疤,就是那会儿留下的。鬼子进村后逼他烧水,他听不懂,被刺刀狠狠扎了一下,现在摸上去还能感觉到凹凸的痕迹。”
那天,北山顶上的日寇大炮率先轰鸣,数十发炮弹倾泻而下。在炮火掩护下,敌人从四面向村子围拢。西山前乡乡长、村自卫团团长张作洪带领西山前民众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一连打退了日伪军三次进攻,让敌人始终没能靠近围墙。
“当时村里的墙有三四米高,四个城门都守得死死的。”西山前保卫战参与者徐会迪的后代徐浩峻站在老槐树旁,手指抚过树干上的弹孔,“我老奶奶说,鬼子冲了三四次都没进来,就调来重炮,足足打了108炮。”
敌人冲进村后,村民们挺着刺刀迎上去,到最后很多人都在战斗中牺牲了。“我老爷爷叫徐会迪,还有个二老爷爷叫徐会刚,最后都牺牲了。”徐浩峻说。
西山前的老槐树。
这场保卫战持续了一天一夜,五百间房子化为灰烬,村里遍地狼烟。阚成宝轻轻叩击着老槐树的弹痕,像是在与历史对话:“家家都有烈士啊。”这场战斗后,部队下达了“枪声就是命令,先保护老百姓”的指令。
石桥边的主动反击
在费县东流村门前的石桥下,至今仿佛还回响着1939年的枪声。这里,曾打响沂蒙人民主动抗日的第一枪。
1939年1月,日军要“借道”西侵的消息传到东流村,全村人攥紧了拳头。村民吴恩庆组织男女老幼布下埋伏,打得日军措手不及。但遭重创的敌人迅速调整战术,抢占村北山坡高地,用信号弹指挥同伙反扑。
“那时候我五六岁,腊月里鬼子来了,把俺庄围起来了。俺就在围墙里,看着他们在围墙外,还带着钢炮。”91岁的东流村抗日自卫战亲历者孙开清,虽已近百岁高龄,但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他颤巍巍地走到玻璃展柜前,指着里面的土枪,挺直腰板,右手成枪状比划着瞄准的姿势,声音也洪亮起来:“就这么端着,火药就是平时打兔子的配方,炮筒子一响,能掀翻好几个鬼子!”
激战数小时,村民们打死几十名日军,可终究抵不过密集的炮火,前庄还是失守了。“老百姓们不怕!”孙开清的眼中泛起泪花,但声音仍十分坚定,“拿着洋炮、大刀就往前冲。人家有枪有炮,咱老百姓伤亡不小,但还是杀死了八十多个日本鬼子。”
在陈列馆里,孙开清的手指在一张连环画上停住——那是他的大伯孙义山带领村民守东门的场景。“大伯就倒在这儿。”说到这里,孙开清停顿了一下,默默擦了擦眼泪,“不想提了,一提起来就难受。他们烧杀抢掠,咱怎能不反抗!”
三座村庄,三段铁血记忆,它们如三颗星辰缀在沂蒙的版图上,也镌刻在民族抗战的史册里。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员李建丰手指轻轻叩击着桌面上泛黄的老照片说:“这些村子最让人动容的,是老百姓面对豺狼般的敌人,敢拿起石头硬拼的骨气。”
李建丰说:“那会儿根据地到处都是这样的故事,渊子崖的围墙战、西山前的巷战、东流村的石桥伏击,不是孤立的抗争,是千万百姓拧成一股绳的模样。正是大家都拧成一股绳,我们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4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