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反清斗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郑成功南京之役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15 20:38:00 来源:戏说三国

由于收复台湾的不朽功绩,国姓爷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然而,对于当时作为反清将领且拥有个人野心的郑成功来说,收复并退守台湾,实在是非常无奈的一步棋。毕竟,当时满人在中原大陆立足未稳,各地、尤其是江南士绅的故国之思尚未熄灭,若是有超人的战略和出色的执行,和清廷逐鹿神州、达成划江而治的局面、甚至是将其逐出关外都是有可能的。

反清斗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郑成功南京之役

(郑成功塑像)

由于种种原因,南明那些不成器的朱氏子孙从来没能将抗清力量成功捏合,反而是孙可望、李定国、郑成功这样手握兵权的实力派成为了抗清主力。到了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1658年),孙可望已降,李定国战败,永历朝廷如风中残烛般在滇缅的崇山峻岭中苟延残喘。

反清斗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郑成功南京之役

那时,清军的主力集中在西南,东南的郑成功恰好有机会扩大自己的抗清基地。于是,郑成功大起水陆两军,和西湖三杰之一、时任永历朝兵部左侍郎的张煌言共同举兵,会师浙江,连克乐清、宁海等地。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正待郑成功欲入长江、取南京时,他的军队在羊山遭遇了台风,人员、船只、兵器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回厦门。

反清斗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郑成功南京之役

(张煌言画像)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趁清军主力尚在西南,再次出兵,这次他准备充分,势在必得,甚至不顾用兵大忌,令将士携带家眷随军出行,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对攻取南京且对江南做长期占领有极大的把握。

一开始,战事进行得十分顺利,四月末,郑军攻克定海,解除后顾之忧;六月初,他们已深入长江,截断清军铁锁横江的“滚江龙”江防工事,占领瓜州;六月二十四日,郑军又占领了南京的门户镇江,并在七月中旬完成了对南京的合围。郑成功此举颇有威震华夏的效果,顺治帝甚至扬言亲征。

不过,从占领镇江后,郑成功就开始犯了一系列错误。

最大的错误、也是一切错误的根源,就是轻敌。郑成功命将士带上家眷,就暴露了这种心态,而战事的顺利、江南地区反清士绅的归附、南京附近防御的薄弱更助长了这种心态。包围南京后,郑成功对张煌言即刻攻城的建议置若罔闻,反而“悠闲”地在明孝陵祭奠朱洪武,还听信城内清军“约降”的缓兵之计、对南京城只围不打,给了清军援兵充分的集结时间。七月二十二日,清军出城,进攻围城日久、士气低落的郑军,不出所料地初战告捷;两日后,清军一鼓作气,四路出动,水陆并进,大败郑军,郑成功抛下张煌言败退,还折损了甘辉、张英等臂膀。

反清斗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郑成功南京之役

其实,郑成功刚刚占领镇江时,若是从陆路直取南京,还等不到附近丹阳等地的援兵到达,南京城就八成要陷落。然而郑成功囿于“南船北马”的成见,采取了速度较慢的水路行军。抵达南京后,郑军的合围速度也不够快,七月十五日进入南京城的清军梁化凤部带入了数量可观的骑兵,之后郑军的溃败很大程度上拜这支部队所赐。

反清斗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郑成功南京之役

(清军骑兵在当时所向披靡)

八旗铁骑在当年的中国战场上是名副其实的野战之王,郑成功能与之抗衡的力量,一是《鹿鼎记》里大篇幅描写过的藤牌兵,二是身披重铠、火器先进的铁人军。然而,在那个火器的精度和射速还相当落后的年代,步兵在开阔地带遭遇骑兵还是难逃被“割草”的命运,何况清军从南京出击时,郑军分兵驻守各要冲,兵力不够集中。试想,若是郑成功接受张煌言和甘辉的建议,在攻占镇江后就从陆路占领南京,凭借擅长守城的铁人军的火器优势,再依靠江面上的艨艟巨舰,守住南京、江浙并非难事。由此出发,以龙蟠虎踞的南京城为基地,将清王朝对中原的脆弱控制一截两半、和清廷二分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

反清斗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郑成功南京之役

(重甲是郑军精锐的特点)

可惜,郑成功在战略上的轻敌让他失去了这个机会。此外,他战略目光的短浅,或许让他丧失了一个得到更大收益的战略设想。这个设想,是郑成功的一个部下在多年以后与李光地讨论郑成功得失的时候提到的,被收入李光地的文集《榕村全集》,几百年后又被黄濬的《花随人圣庵摭忆》所钩沉,而这个部下,正是后来投降清朝、又助清廷夺得台湾的施琅。

反清斗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郑成功南京之役

施琅其人是民族英雄还是罪人,这是几百年难以断清的公案,在此不做讨论,但毋庸置疑的是他过人的军事天赋。当施琅和李光地坐论郑成功顺治十六年的北伐,李光地心有余悸地表示,若是郑成功没有围攻南京,而是继续北上、长驱直入,华北甚至京城都会受到震动。施琅嘲笑了李光地的书生论兵,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若是郑军长驱直入,后方没有基地,随时会被断后路。而且,华北不是河网密布的江南,是要靠陆军来占领的,若谈到陆军,即便当时清廷在该地兵力不足,但仍在数量和质量上对郑军占有全面优势。

随后,施琅提出了一条大胆的想法,“不顾南京,直取荆襄……得了荆襄,呼召滇粤三逆藩,与之连结,摇动以江南”。以郑成功当时的兵力,若是溯江而上,从南京到荆襄,必然是摧枯拉朽、无人能敌,而一旦占领荆襄,就是进可攻、退可守。东南本来就是郑军基地,西南的永历势力和夔东十三家尚未覆灭,余力尚存。若是荆襄被占,追击这些反清势力的清军势必动摇,吴三桂等本就属于骑墙派的汉军很难像历史中那样卖力地对残明穷追猛打,甚至反水都是很有可能。这样,云贵、两湖、两广、江浙极可能连成一片,二分天下便顺理成章。

反清斗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郑成功南京之役

当然,这种推断是最顺利的情况,施琅此计,类似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风险与回报都是高得吓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条计策是缺乏操作性的空想,须知占领荆楚才能全据长江天险,故而古来的东南割据政权对荆襄总是念念不忘,必要取到手才罢休。孙吴便是各种典型,东吴四都督中的两位,都曾对孙权提出这个设想。鲁肃在榻上策中说“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吕蒙也是在“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的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义无反顾地从背后捅了关羽的刀子。

综上所述,若是当年郑成功不犯轻敌的错误,及时攻取南京、或者索性夺取荆襄,大陆的反清复明事业还大有可为,国姓爷或许也不必在台湾岛上郁郁而终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5 2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了三藩的叛乱,趁着告捷余威,康熙又把注意力转向台湾。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
2024-06-26 16:57:00
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却是“郑”
...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氏自然是明朝国姓,而大名鼎鼎的郑成功、郑和都是被皇帝赐姓,其中到底有哪些故事呢。首先是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郑成功。1624年,这一年是明朝天启四年,郑成
2024-06-19 21:27:00
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活动有多激烈?
...反正、山东谢迁起义。南方的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郑成功三次北伐。山西姜瓖反正姜瓖原是明朝大同总兵,清入关反后降清。为清廷出了不少力,后来因为清廷对于汉人将领的猜忌与打压,姜
2023-02-11 20:39:00
张煌言的一生有多少作品
...舟山战役的整个过程,其真实色彩大大地加强。张煌言与郑成功于1659年调集各路反清大军大举北伐。以张煌言为先锋、郑成功为主帅的北伐大军进入长江,取仪真、破六合、收芜湖,光复江苏
2023-06-08 15:38:00
郑成功的势力到底有多厉害呢,一起来看看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军事将领,同时也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那郑成功的势力到底有多厉害呢?说到郑成功的势力,不得不从他的父亲郑芝龙说起。郑芝龙的祖先是中原人,在五
2024-06-16 08:21:00
林建华:两岸何以武术渊源深?
...农垦和海上贸易。第二次是在清顺治十八年至雍正年间,郑成功率领十万将士收复台湾,建立政权。其将士大多是漳州、泉州两府的子弟兵,其中大部分留在台湾屯垦建设,并将大陆眷属接到台湾定
2024-05-08 17:39:00
衍生的多个南明朝廷,为何没能反清复明
...失败收场。之后郑之龙就有了投靠大清的想法,并且不听郑成功的苦苦劝说阻拦,他终究还是带着军队投诚清朝去了。为此武隆朝权顺势就土崩瓦解,清兵一到福建便彻底覆灭。在武隆政权终结之后
2023-08-05 20:49:00
国家二级!很珍贵!福州发现的!
362年前,郑成功率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为中华民族立下不朽功勋。“中国水下考古摇篮”连江定海湾出水的“国姓府”铜铳,是这一历史的重要见证。什么是铜铳?为枪和炮的前身“
2024-05-09 09:07:00
天下将亡,此人拔剑而起树“杀父报国”大旗,差点改写历史
提起国姓爷郑成功,很多人都知道是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民族大英雄。郑成功的得意之作,就是一举收复了孤悬海外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的宝岛台湾。但大多数人对郑成功的认识,就仅仅停留在这件事上面
2023-05-13 19:1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国家京剧院一团《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石家庄上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0月19日,国家京剧院一团《梨园芳华·国粹流韵——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河北省艺术中心上演。作为2025年京津冀戏曲展演季
2025-10-18 10:46:00
不止胜负!10月18日,“河北五超”第十轮定州vs辛集,赛前非遗“碰一碰”,定州孩儿枕VS辛集皮贴画。
2025-10-18 21:21:00
千年汉碑“活”了!一场隶书展,如何让中原大地与两汉大唐倾谈?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千年汉碑气象新,中原翰墨正风流。10月18日,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启幕,这场代表当代中国隶书艺术最高水准的盛会
2025-10-18 19:47:00
长镜头|从西辽河到桑干河——追寻红山文明的历史轨迹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从西辽河起源、大凌河鼎盛,到桑干河扩张
2025-10-17 09:18:00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2025-10-17 10:25:00
一座道法自然的山
十堰广电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武当山融媒记者 冯开春 徐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
2025-10-17 16:53:00
保宁寺独特的关公像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2025-10-17 21:50:00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