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三代人的“育种梦”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6-12 01:31: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渭南日报本报记者 隋晓会 张晓玲 吕佳

“张老师,我试种的‘渭麦19’,实打实收亩产650公斤。”6月9日,合阳县路井镇高原寨村农户王永顺通过微信,给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首席专家张养利报喜。

这比去年澄城县吉祥家庭农场种植的“渭麦15”亩产612.7公斤,高出37.3公斤。张养利说:“这是‘渭麦’品系研究了63年的最新纪录,这是三代渭南小麦育种人接续努力的结果。”

筑梦,只为能吃饱

1961年,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的王丙申只身来到渭南,着手组建旱地小麦育种课题组。

试验田位于渭北旱腰带的蒲城县孙镇甘北村,是我国北方旱地典型代表区域,虽地处偏远农村,但从事旱作农业研究条件优越。

王丙申一来就提纯老品种、引进新品种,解决生产用种迫切需求。同时,积极征集种质资源,开始选育新品种。经过13年的努力,渭南市第一个自主选育的小麦品种“渭麦4号”,于1980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作为旱地推广品种。

“夏天,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没地儿躲。冬天,把人冻得骨头疼。”成为小麦课题组成员忘不掉的记忆。

“小麦生长240天,我们工作360天。”小麦课题组成员从划线、开沟、溜种,到采穗子、拔单株、割小区;从田间观察记载、室内考种筛选,到整理数据、分析资料……他们的日历上只有农时,没有工时,只有节气,没有节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丙申一心扑在小麦育种上,直到退休都和在西安工作的妻子两地分居,与家人聚少离多。“父亲的心里只有麦子,没有妻子和孩子,一年到头,在家里看不到他的影子。”王丙申的儿子“抱怨”道。

“咋个能多打粮?”始终是王丙申团队的追求。40年的不懈努力,选育、引进9个旱地小麦品种。其中,1990年通过国家审定的“秦麦3号”(又名“渭麦5号”)连续多年作为黄淮旱薄地对照品种,将亩产从20世纪60年代的75公斤提升到175公斤,大幅提高了全国旱地小麦单产水平,在黄淮旱地推广应用面积300多万亩,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追梦,为了吃得好

1999年,从事小麦育种工作4年的张养利,扛起小麦课题组组长的重担。当时,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小麦研究人员纷纷转型研究瓜菜苗木等经济作物,课题组只剩下张养利和他的助手。

种质资源短缺。张养利放眼全国同行,信函征集、上门讨要,一份两份、三份五份,用收集到的210份种质资源,开启了新的育种工作。

没有经费,没钱雇工。犁耧耙耱,扬场脱粒,自己能干的自己干,实在忙不过来就请同事帮忙干。

寒冬腊月,观察小麦抗寒性;春季,看分蘖成穗多少,是否抗病,配制杂交组合;夏季,白天最热时,鉴定小麦耐热抗旱性……田间的观察小道被他踩得溜光溜光。

收获前,张养利将优良单株用红绳扎绑,优良组合在记载本划勾标注,每个选收材料单收单脱。考种时,一把尺子量株高,一杆秤测产量,一只布鞋底就是单株“脱粒机”。用牙咬、盯住看,常常顾不得吃饭,只为选出好种子。

经过了干旱、严寒、酷热的淬炼,“渭麦9号”表现出高产稳产、抗逆广适、品质优良等特性。

为了验证“渭麦9号”是不是“真的好”,张养利将“渭麦9号”磨成面、蒸成馍,让人品尝。前往面馆,让师傅擀成面;来到饺子馆,让厨师包成饺子;走进挂面坊,让“老把式”吊成挂面……大家一致认为:品质好,有嚼头,口感柔韧筋道。

经过再三鉴定比较,2015年秋,张养利带着“渭麦9号”参加陕西省区域试验,2019年通过陕西省审定。因其品质优良破格参加黄淮旱地小麦品种区域试验,2021年“渭麦9号”通过国家审定,“渭麦10号”通过陕西省审定。

2023年,“渭麦9号”列入《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是全国两个旱薄地小麦品种之一。张养利也被同行们称为“渭南的袁隆平”。

圆梦,育出安全种

2024年1月,有着20年小麦育种经历的郝双奎从张养利手中接过“接力棒”,担任小麦研究所所长。

(下转2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2 06: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甘做小麦育种人
...际,我们推出特别报道,聚焦基层最美科技工作者、水稻育种专家、高级农艺师,请他们讲述把田间地头当“讲堂”,用科技服务“三农”的故事。 王军锋 文/图 面朝黄土背朝天,他用一生只
2024-05-29 07:13:00
张正茂:抓紧抓好粮食 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仍然放在了首要位置。 对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张正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于麦田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工作
2023-02-27 09:06:00
...在这里辛勤耕耘,克服了科研经费短缺、实验设施落后、育种条件艰苦等困难,成功育出新品种。仅小麦,两代育种人就试验出2个国审品种、5个省审品种。“希望加大种业项目支持力度”“能否
2023-10-20 06:51:00
科研田里精选“优等生”
... 本报通讯员 薛 文 王伟伟 摄影报道工人们“手动”收麦育种团队成员单独收获杂交种子 渤海新区黄骅市的农田里,农机奔驰收麦忙 任振宇 摄当农户们陆续开始繁忙的“三夏”生产时
2024-06-12 11:55:00
40多位专家来沧 研讨旱碱麦育种
...专家走进渤海新区黄骅市的旱碱麦田,观摩、交流旱碱麦育种情况。这是由市农林科学院主办的2024年旱碱麦产业暨沧州市旱碱麦育种体系现场观摩会上的一幕。据了解,去年,沧州市农林科学
2024-05-29 10:54:00
省农业农村厅来渭调研制种育种工作
本文转自:渭南日报本报讯(记者 王珂)4月23日,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孙矿玲来渭调研小麦制种基地建设等工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任步
2024-04-25 00:15:00
完善小麦良繁体系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达到了280公斤。省农科院副院长樊廷录说,近10年来我省育种专家团队突破了抗旱丰产与优质协同提高的强筋种质,选育出陇鉴115和陇鉴117旱地高强筋品种,支撑了“陇东粮仓”建设
2023-07-14 03:14:00
渭南:让良田变成农民致富“聚宝盆”
...功入选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目前,基地已有2家省级育种企业、2个试验站,常年开展小麦、玉米、大豆等育种创新、繁种、成果转化等工作,搭建了现代种子产业的基本框架。”华阴市种子工
2023-07-11 00:20:00
筛选好良种 科技助振兴
...麦产业技术体系临沂综合试验站站长、临沂市农业科学院育种部主任、正高级农艺师李宝强告诉记者,试验基地承担了国家小麦黄淮北片水地组、旱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山东省高产组、旱地组
2024-05-24 07:48: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