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屈荔鹏 通讯员 张望荣
日前,11名渭南市政协委员相聚渭南市农科院孙镇试验站,参加渭南市政协提案委组织的“种子提案”督办会。
试验站160亩的试验田里种着玉米、大豆、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多少年来,一代代农业专家在这里辛勤耕耘,克服了科研经费短缺、实验设施落后、育种条件艰苦等困难,成功育出新品种。仅小麦,两代育种人就试验出2个国审品种、5个省审品种。
“希望加大种业项目支持力度”“能否设立育种科研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请尽快建设抗逆鉴定和品质检测实验室”“专家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急需改善”……现场,围绕渭南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328号提案《关于加大小麦种子科研投入力度的建议》,来自经济、农业、科技等不同领域的委员,瞄准问题,靶向发力,为小麦育种建言献策。
组织少数委员采取“小分队”式上门协商督办,是渭南市政协提案督办的创新工作。此前,通过该提案方式,渭南市政协已解决了渭南城区部分群众吃水难、临渭区蒲家村群众行路难等问题。经过两年探索,渭南市政协形成了《提案督办协商会工作规则》,让“微协商”“微督办”规范化开展,督办形式从委员提、部门办“单向办理模式”变为共同议、合力办“立体协商模式”。
把提案督办会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面对面协商、零距离对话,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合力,气氛活跃、场面热烈。委员们纷纷表示,走进基层、走进一线,让督办会接地气、沾泥土,建议更具体、更精准,提案办理质量高,落地有声见实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0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