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捡盐巴渣渣的小孩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1 20:4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自贡日报

■抗战中的自贡老照片解析之十

捡盐巴渣渣的小孩

捡盐巴渣渣的小孩

捡盐屑的小孩出现在五十梯(翻拍于孙明经1938年拍摄的纪录片《自贡井盐》)

□陈星生

判读老照片一般都是从图里去搜寻历史,而这张照片却是根据一篇旧文去寻找到的历史定格。

“在转盐的河堰上,盐仓的广场里,运盐的板车站……假如你还不过分粗心的话,不难见到一群群头发几寸长,面孔是被阳光炙成古铜色而又带着茶绿色的青晖,腰间悠闲的悬挂着很小的撮箕和扫帚,实际上并不比乞丐高明的小光棍在互相推挤着,争吵着在掇拾着地面遗失的碎盐屑。”这是发表在1940年6月3日《新华日报》上的一篇特写的开头,题目是《捡盐屑——自贡盐场琐记》。“盐屑”就是洒落在地上的盐巴渣渣。全文1400多字,作者卢蕻。讲述的是曾经在自贡盐场窜上窜下捡盐巴渣渣的小孩的故事。

这个故事鲜为人知,催人泪下。作者在抗战中西南大后方最繁忙的盐场,竟发现并写出了这么一群小精灵的生存状况。在记载千年盐都不可胜数的史料中,书写小人物的纪实文字少之又少,而生动地讲述抗战中一群盐都小孩的真实故事,恐怕只此一篇。

我在所能找到的那个时代的老照片中仔细搜寻他们的身影,企望这群“捡盐屑”的孩子在历史中“活”起来。终于,在孙明经1938年拍摄制作的纪录片《自贡井盐》里,捕捉到了一帧不到一秒钟的镜头——一个高度疑似、或者就是“捡盐屑”小孩的图像。

这一段影像的环境是盐井河自流井关外码头“五十梯”一带。“五十梯”是从公路下到码头的五十阶石梯坎,也是关外盐码头的一个小地名。从盐仓坝过来的运盐骡马和挑夫正忙碌着从“五十梯”坎下经过,这里就是“捡盐屑”一文说的转盐河滩码头。从翻拍自这段影像的照片上看,五十梯坎下的一侧,有一个摊贩,那面用于遮阳并兼有营业领地性质的竹编褶子说明,这是一个较为固定的摊位。虽看不清卖的什么东西,但大致可以认为是一个卖凉开水的小摊,在码头上干活的人往返匆匆且出汗多容易口渴,摆一个凉开水摊最自然不过了。这种卖凉开水的摊贩,在自贡盐区和城区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有的在开水中放点糖精还调有色素,摊上还兼卖香烟、瓜果等香嘴儿小吃。香烟主要是卖杆杆烟,即可以一支一支地卖,柑桔柚子也可一瓣一瓣地卖,这些也应该是那时码头上的日常生意。竹编褶子外还有一挑蔬菜,可能是个不固定的游摊,也许在等从河边洗完衣服转来的女人们顺便来买一点。

就在这组各种人物行色匆匆、转瞬即逝的镜头中,我们的小主人公出现了——他从凉开水摊旁转出来,“腰间悠闲的悬挂着很小的撮箕和扫帚”,向河边的码头走去。

真是太绝了:历史给这个小孩让出了不到一秒钟的时间,使他与“仅此一文”的纪实相逢定格!

作者卢蕻在这篇不长的文字里,不惜用大段篇幅描述了这个孩子群体的衣食住行,为后世留下了有年代感有依据的细节形象:

“冬天,他们也许还穿上了一件不折不扣缝补上千百个补丁的破棉袄;在夏天,他们干脆围上一张破布片,脱掉了一切的衣服;使他们多皱的皮肤包裹着的小骨架在无情的阳光下暴晒着,泥沙混合了汗珠匀整的涂满了小的身躯,背脊上也许还刻划一点霜华似的盐屑;布片下膨胀起圆圆的肚子,但这只能说明他们营养的缺乏和消化不良,而绝不会有着绅士们的高雅的风度。

“每天,照例在天还没有十分亮的时候,他们就会被喊醒;虽然他们的身体和年龄都需要多量的睡眠,同时也是最好的睡眠时候;可是他们始终是不敢用撒娇来骗取一点的休息时间,因为残酷的生活已经使他们的父母成了横暴与粗鲁,他们这样不但是不会获得同情的,相反的还会遭到呵斥和打骂。因此他们不能不乖觉的强撑起疲惫的身躯,在喝过了唯一能填饱肚皮的菜叶稀饭后,又不能不收拾着撮箕和扫帚,去开始一天的生活了。”

读到这些文字,我不禁想到抗战时期儿童保育院的难童,虽有机构收养,但他们失去了父母得不到家的呵护;而这些捡盐巴渣渣的孩童虽然有家,但父母的“横暴与粗鲁”却使他们得不到家的温暖,他们与难童的命运一样悲惨。国破家亡时代的这些细节,更加直击人的心灵!

作者在文章中说,在这个产盐的城市里,大约有近千名孩子这样生活着,他们的年龄在10至15岁之间。他们的父母多半是盐场的苦力,所得工资不足以养家糊口;为了补贴一点家用,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就不得不承受极为艰苦的命运。“他们的眼睛老是呆瞪着,消失尽了眼珠应有的神采;他们苦难的小天地里绝不会有快乐与欢欣,当然更不会有诗人们歌颂的金色童年梦了”。

“他们活动的地方总是以盐的堆积为转移,在一个积盐的堆栈旁,他们就像被糖吸引着的苍蝇般扰嚷着,抢夺着。为了争夺一点很少的碎盐屑,他们会挥动着小拳头来和伙伴打着架,可是转眼间也许又变成了更亲密的朋友;生活已经使这一群小生命的个性变成了无装饰的粗犷与横蛮。假如管事们眼球上翻成面孔铁青的时候,他们会很快的逃躲着像回避预感的灾祸样。平时由于他们的妨碍抬盐工作,随时也会遭受到意外拳打脚踢,虽然这些抬盐者里面说不定有他们的父兄。”

作者对这群与“高贵的教育或知识当然绝缘,他们也不会存着这种过高的幻想,其他的人们更不会多余的来注意”,“蠢然的生,又无声息的死”的孩子们给予关注和同情的同时,观察到了他们在抗战初期,在抗敌救亡宣传大洪流中的变化:

“由于抗战的进步吧?这地区里居然也有人看中了这一群被人遗忘的小生命,过去从没有人注意的地方,也在对他们进行宣传与教育了,时间并不久,这群小动物的小口里也会用不大和谐的调子唱起‘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来代替‘三根柏树一样长,啰!嘿……’的山歌了;过去,连一字也会被认成木棒,除了吃饭、拾盐外,不知道任何事情的娃儿们,现在也能用指头在沙滩上写出自己的名字,谈一点中国打日本的大道理了。因此你可以常常见到他们翻动着小嘴,鹦鹉学舌似的把听来的东西向他们的父母进行着宣传;虽然随时遭受到轻蔑和呵斥,可是他们始终不厌烦的进行着。在某年的某某献金台上,他们也掏出了腰包内仅有的一点铜板,安详的投掷在竹筒里;这些微的铜板,在大人先生们的眼光里,也许是不值一顾,可是这里面却饱和了这些穷小子们的血与泪啊!”

文章到此,作者笔锋一转:“也许中国人的习性使然吧!‘牟山之树常美也……’总得来一点儿‘斧斤伐之’的一套,事情恐怕又有点儿‘致十未便’吧!所以这一群小光棍儿们现在是又不能不回复着过去的蒙昧生活了……”

卢蕻所写《捡盐屑》的时候,自贡在抗战初期涌现的那种救亡图存群情激昂的社会场面已告一段落,更为深沉更为有力的埋头苦干“增产加运”如日中天。

《捡盐屑——自贡盐场琐记》发表于1940年6月。就在当月,宜沙沦陷,川盐主运道受阻,前线将士淡食,川盐运销危机重重。作者在自贡采访和写作的时候,宜沙沦陷及其导致的后果还没有出现。

作者卢蕻在抗日战争大后方最艰苦时期,深入自贡盐场,以关注下层人民的目光,写出了多篇直击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生存状态的报道,并在《新华日报》上连载,那时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的合法报纸,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立场。【后记】

动笔写这篇读图小文时,我就在想:盐屑或是盐巴渣渣是从洒落在地上的泥土中扫上来的,和大量的泥沙混合在一起的盐颗粒该怎样分拣出来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于2023年12月7日一大早,就赶到彩灯公园长廊,93岁的何有高老大爷每天早上都在这里摆龙门阵。老盐工何大爷告诉我,那时扫盐巴渣渣的也有大人,把扫起来的盐和泥土一起放进水里,待盐粒融化后,过滤出的就是盐水,再在自家锅里熬成盐,或吃或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1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扶贫办申请资金14万元,村里自筹13.8万元,开办了盐湖乡盐巴粗加工厂。2018年,当地政府将盐巴粗加工厂确定为扶贫产业项目,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对该加工厂进行升级改造。近
2023-08-30 10:14:00
讨喜的猪鼻罐
...黄焦香的油渣,将它们用铁筛网捞出后,洒上五香粉拌点盐巴,再来一小碟辣酱作蘸料,这种看似寻常的食物,便吸引、牵绊住我和小玩伴们淘气的脚步。那天,我们吃过炸油渣,趁着奶奶没注意,
2023-10-17 07:32:00
又是菌子飘香时
...喜爱,一群小伙伴围着杨梅树坐下来,掏出用报纸包好的盐巴,摘下一颗颗又大又圆又甜的杨梅蘸着盐巴吃,味道凉凉的、酸酸的、甜甜的,非常好吃,觉得那样的时光无比的幸福。在山上拾菌子有
2023-07-22 11:02:00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盐田致富路 古道换新颜
...慧与汗水,在高原上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盐羊古道”,将盐巴的芬芳传遍四方。阿里地区革吉县擦咔乡党委书记 贡觉次仁:历史时期,我们这边采盐的湖称作章仓三湖。盐以绵羊作为交通工具,每
2025-08-09 22:37:00
又是一年秋扒时 灌西盐场再迎丰收好图景
...。”“突、突、突”,盐池里收盐机开足马力,把亮白的盐巴通过分离板泼撒而下,一旁堆聚如山的盐廪在夕阳的映照下,闪起“金光”。“每台收盐机每小时可采盐50吨,收集一片盐廪需要3个
2023-11-02 04:45:00
自贡荣县来牟镇3户规上企业全力冲刺首季“开门红”
...盐品有限公司制盐车间,2条长长的输送带正将刚出炉的盐巴送出。“一季度的生产目标是6万吨,1月以来已经完成3.56万吨的生产任务,为了实现首季‘开门红’,农历正月初六就投入了9
2024-02-29 15:16:00
大河奔涌万象新 |唐代爆款茶饮流行千年!韩城人用花椒煮茶还放点盐巴
陕西人玩茶有多“野”?花椒+盐,不是“暗黑茶饮”,而是香到脑壳发麻!韩城人复刻唐代饮茶硬核操作,网友:太会喝了!来源:华商网编辑:宁姝媛
2025-08-05 16:02:00
...腊月二十九晚必吃的一种面食,面疙瘩里包入诸如羊毛、盐巴、辣椒、瓷片、木炭、糖果、油果子等,每一个都充满寓意。这次“古突”是在老公家吃的,我捞到的面疙瘩包有辣椒。我是个温吞又懒
2023-02-20 08:35:00
...命。有的红军战士在作战中负重伤,牺牲前,还将一小撮盐巴,当作党费,上交给党……至今,这些激荡人心的故事,依然光彩照人,激励着后人前行。说盐话长,这就不能不说,盐,不仅作为货币
2023-04-23 07:0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百岁党员孙继舜:三块弹片仍存体内
孙继舜孙继舜家中珍藏的纪念章等物品。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在同安区陆丰里,百岁老人孙继舜从床上缓缓起身
2025-09-03 08: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