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三国的礼仪制度,皇帝与大臣的服饰和出行是怎样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14 22:05:00 来源:戏说三国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黄袍,黄色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除非是出于特赐,否则臣民是绝不能僭用黄色的。其实黄色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是从唐朝开始的。唐高祖李渊,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皇帝,从此之后,黄色为帝王专用。最有名的黄袍故事,自然是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了。

唐朝因为是土德,所以服色尚黄,李渊穿黄袍也算有理论根据。不过三国的魏和吴都自称土德,却并没有对黄色有什么偏爱,而是严格遵守周汉以来的服色旧制。

三国的礼仪制度,皇帝与大臣的服饰和出行是怎样的?

皇帝在正式场合,比如在宫殿上召见群臣,或举行什么盛大的活动,都要戴冠冕、穿衮服。冠冕,就是皇帝的帽子。冠冕的样式大体是这样:先用上等好玉制作一块长七寸、宽二寸的长方形冕板,不过前面稍圆一些。然后在这块冕板的前后两边各装上十二道旒,旒是用白玉珠串成的,冠冕通常为黑色。

不过魏明帝曹叡喜欢和祖制作对,没事就在礼法制度上搞创新。他可能嫌白玉珠不好看,平时喜欢玩弄女人装饰的曹叡将白玉珠换成了珊瑚珠,颜色上可能更亮丽一些。

这种前后挂着二十四串珠子的冠冕戴起来非常麻烦,看不清眼前的东西不说,叮叮当当的也闹心。除了冠冕之外,还有一种大裘冕,就是没有珠帘子的玉板,大裘冕戴起来比较舒服。

三国的礼仪制度,皇帝与大臣的服饰和出行是怎样的?

衮服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称“衣”,下半部分称“裳”。关于衮服的颜色,一般是赤黑色的上衣、大红色的下裳。衮服和冠冕是一个整体,合称“衮冕”,不能分开穿戴,否则就要闹笑话。

至于公卿大臣们正式场合穿的服装,就是朝服。汉魏时代的公卿在朝会时一般穿的是深衣,不分上衣和下裳,相当于袍。根据季节的不同,公卿朝服分为五种颜色:春天着青色、夏天着红色、夏秋之际着黄色、秋天着白色、冬天着黑色,不过通常情况下,都以着黑色为主。公卿百官参加朝会时,要解下佩剑,脱下鞋子。汉魏时代的朝会很有古风,通常在一个很大的宫殿里议事,皇帝坐在最上方,两边放上许多席垫。大臣们要跪坐在席垫上,后脚跟紧顶着臀部,双手垂放膝上,这是汉魏时代朝会时大臣们的标准坐姿。汉魏时代的皇帝不像后来的明清皇帝坐在龙椅上,那时只有御床。两个漂亮宫女脱掉鞋子,上御床跪坐在皇帝身后,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三国的礼仪制度,皇帝与大臣的服饰和出行是怎样的?

公卿大臣在朝会中,每人手上都会竖拿着一块长方形的玉板,称为“笏”,也称“手板”。大臣们执笏奏事,一来为了点缀,二来可以把今天要奏的事情提前写在笏上面,直接看着笏读内容。如果大臣忘记了要奏事的内容,这是欺君,轻者罚俸,重者贬官。

重臣的笏还有一个特权,就是在笏上可以挂着一支白笔,比如尚书台、中书省及二品以上的文官,王公武将则不加白笔。笏一般有两种携带的办法,一是直接将笏别在腰带上。一是在朝服的肩上搭一个紫布兜,将笏放在布兜里。

如果是德高望重的老臣,皇帝会允许他们拄着木杖上朝,誓死不降曹魏的东汉太尉杨彪就享受过这个待遇。曹丕篡汉时,杨彪已经近八十岁了,杨彪出身东汉第一等的清流名门——弘农杨氏,再加上杨彪的儿子杨修被曹操给杀了,所以曹丕特别优待杨彪。

帝王虽然在宫殿里生活办公,但他们也要经常离开宫殿,去祭祀天地祖宗,或者巡幸地方,这就需要交通工具。古代的车主要是指马车,条件稍差些的有牛车、驴车。如果想玩风雅,可以坐羊车,比如晋武帝司马炎和宋文帝刘义隆。搞笑版的还有狗车,几十条狗拉着车,汪汪乱叫着满世界撒欢,场面非常滑稽。

在古代官场上,坐车是有严格讲究的,什么身份坐什么样级别的车,否则就是越制。自从秦始皇以来,皇帝们坐的专车是用金子装饰的金根车,金根车由六匹马拉着,正式称法是“驾六马”。曹操在封魏公时,就得到了“乘金根车、驾六马”的政治待遇,明显是要篡位。

三国的礼仪制度,皇帝与大臣的服饰和出行是怎样的?

古人坐车时的马匹数量体现了等级制度的森严:帝王驾六马、诸侯驾五马、公卿驾四马、大夫驾三马、士驾二马、庶人驾一马。这个庶人也是指没有官职的富人,草根百姓谁坐得起马车?

除了正式场合出行的金根车,皇帝还有许多专业用车。比如皇帝要去郊外耕种示范天下,就乘坐用四匹马拉的耕根车(也称三盖车)。曹魏时皇帝到郊外耕作时,一般要打着红旗。皇帝去郊外打猎,就乘坐用四匹马拉的猎车,曹魏称为蹋兽车。

如果皇帝去参加军事活动,就乘坐四匹马拉的戎车。如果皇帝要出远门,身边还会带有许多专业的车辆,比如放衣服的车、放书籍资料的车、放药品的车,这些车都是用牛拉的。还有一种车比较罕见,就是大象拉的车,象车不是皇帝坐的,而是皇帝为了安全设置的。历史上只有晋武帝司马炎用过,他灭吴后,得到了许多头大象,司马炎每次外出,都要派象车去踩桥道,看看是否结实。如果大象都踩不塌的桥,司马炎才能放心地坐着马车通过。

皇帝大多数时间还是在皇宫里的,宫内殿阁林立,坐车不太方便,那就坐轿子。汉魏时代的轿子称为“舆(软舆)”,其实这种舆就相当于一张床,床下有洞,将杆子横竖插进去,由人抬着前行。一般这种舆都是有靠背的,皇帝可以半躺着,上面还撑着一把伞,用来遮阳或挡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5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浩浩荡荡的皇家仪仗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管理皇家仪仗的机构“銮仪卫”,此机构最高长官掌卫事大臣为正一品官员,由王公大臣担任,由此可见清廷对皇室仪仗队有多么的重视。进入康雍时期后,两位皇帝在生活上均较为节俭,故仪仗制
2023-07-04 22:55:00
南朝刘宋皇帝庙号的奇怪现象:高祖太祖世祖,一家全是祖
...争,二皇子把大皇子整死了,而后二皇子也被杀了。登基大臣和耳二皇子有矛盾,刘义隆的登基大致也与登基大臣的关系在内,但刘义隆一登基就把这个大臣搞死了。之后的程序似乎也延续了前面的
2023-07-05 05:36:00
刘禅为什么会被诸葛亮托孤?
...准道德观,其中排在第一的就是君为臣纲,意思是君主是大臣的表率或准则,要求大臣绝对服从于君主,并且不能背叛君主,否则就是违背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以诸葛亮的行为来说,他是刘备临死
2023-08-26 06:31:00
周瑜为孙权立下大功,为何去世之后没有谥号?
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例如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在去世之后都会得到一个由若干个字组成的评价,这就是“谥号”。谥号始于我国西周时期,至周穆王时期已经非常普遍。因为是对死者的
2023-06-27 13:12:00
每次选秀入宫的女子那么多,如果安置不完这些女子会怎么样
...仪教练这条路外,另外一种安置方法就是成为王公贵族和大臣们的妾室。我们都知道,皇帝作为天下的主人自然只会要最好、最优秀的女子,那些没有被看中的秀女虽然没有达到要求,但是能坚持下
2023-05-05 11:12:00
唐朝的外交重要部分使节制度,给唐朝带来了什么?
...交任务,但在唐朝,一般要经过一系列的手续。从使者的出行到归国,唐代是有严格的礼仪要求的。其中,最主要的礼仪就是使节的出行礼仪与归国礼仪。使节出行前,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一般情
2023-04-20 16:23:00
曹爽、曹羲、曹训三兄弟为何被夷灭三族?
曹爽,曹魏宗室大臣,大将军曹真的儿子。三国时期,曹真是魏国首席名将,辅佐曹丕、曹叡,还是辅政大臣。曹爽、曹羲、曹训三兄弟,若是有父亲曹真一半的才能,也不至于被司马懿诛灭三族,还可
2023-08-22 06:13:00
刘备死后,诸葛亮专权到了哪种地步
...人主要是礼仪性的,当然也显示出他的地位很高,和普通大臣不同,所以要必须保证他的安全,也就是所谓的一身系国家安危,以向世人表明这个人对国家的重要性,以及皇帝对这个人的特殊重视。
2023-08-07 20:43:00
嘉靖和大臣张璁,成了陪伴对方走到最后的人
...顿研究,决定采用兄终弟及的亲属继承制度。一来二去,大臣们就找到了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即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中国历史上皇帝无子,兄终弟及的例子很多,以前发生过很多次,
2023-01-11 23: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