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夏显桃 荔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流行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传染性非常强,可以在人群间迅速传播。虽然目前已经有疫苗的广泛使用,但全球范围内百日咳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在婴幼儿、青壮年乃至成年人群中反复发生,值得重视。
一、百日咳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特征
百日咳的病原体为百日咳鲍特菌,其传播方式主要为呼吸道飞沫,感染性极高。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其基本再生数可达到12~17,远高于普通流感病毒。
虽然我国儿童接种了百白破疫苗,但近年来百日咳呈现“二次流行”现象,其原因主要包括:
疫苗保护力下降:无细胞疫苗安全性好,但保护持续时间有限,随着时间推移,免疫力显著减弱。
成人隐性感染:成人感染常为非典型,常被误以为是慢性咽炎或支气管炎,成为“隐形传播源”。
病原株变异:部分百日咳菌株出现抗原漂移,使得现有疫苗对其防护力下降。
百日咳的流行病学特征涉及传播方式、易感人群、地理分布、季节性等各种因素,即使在疫苗接种覆盖率较高的地区,百日咳仍有暴发的风险,特别是在婴幼儿和免疫力较低人群中危害最大。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识别“非典型”百日咳是关键
百日咳的临床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
卡他期(1-2周):表现为普通感冒样症状,如低热、打喷嚏、流涕及干咳,缺乏特异性,极易被忽略或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此期传染性最强,病原学检测阳性率较高。
痉咳期(2~6周或以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主,以夜间明显,咳时数十声连作一发,终发声调如鸡鸣的吸气回声。重者可咳吐,面色或紫或白,伴或不伴有结膜出血,严重者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婴幼儿因中枢发育不成熟可无典型鸡鸣音,直接发生呼吸困难甚至猝死。
恢复期(数周至数月):咳嗽逐渐缓解,但可持续数周至3个月之久,尤其在活动后、进食后或吸入冷空气后加重,呈“咳而不止”状态。
除典型病例外,近年来大量报告表明成人与已接种疫苗的儿童常呈非典型表现,如仅表现为干咳持续2周以上,且无发热、无显著毒血症状,极易与慢性咳嗽性疾病如咽炎、哮喘、支气管炎混淆。
实验室诊断包括:
核酸检测(PCR):特异性高,尤其适用于发病早期。
细菌培养:对培养条件要求高,适用于卡他期,需专用培养基。
血清学检测:检测抗百日咳毒素(PT)抗体的水平,可用于后期回顾性诊断。
外周血象:患儿常出现显著性淋巴细胞增多,具有提示意义。
早期识别及确诊百日咳对于阻断传播链条、精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或婴儿,更应提高警惕。
三、百日咳的防治策略与公众健康应对
(一)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
目前,我国儿童常规接种的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如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TaP),常规免疫程序为2、4、6月龄各接种一剂次,18月龄、6周岁各加强一剂次。疫苗对重症百日咳具有显著保护作用,接种后患者多为轻症,适龄儿童应尽早、全程接种。接种后产生的免疫力随时间递减,青少年及成人缺乏加强免疫,容易成为隐性感染者并将病原传播给尚未完成免疫程序的婴幼儿。
(二)药物治疗以早期为主,传染期需隔离
确诊或高度疑似百日咳者应尽早使用阿奇霉素、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减轻症状作用有限,但可快速降低传染性。
对于婴幼儿或重症者,应密切观察是否合并肺炎、低氧血症等,必要时给予氧疗或支持性治疗。部分病例可发生脑病、肺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三)公众教育与群体防控需同步推进
在托儿所、学校、医院等集体机构中,应加强症状监测与病例报告制度。家庭中,如有“咳嗽三周以上者”尤其要考虑可能是百日咳,避免接触尚未免疫的新生儿。
此外,应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提升大众对非典型百日咳的认知,增强就诊意识与疫苗接种依从性。
四、结语
百日咳虽是“老病”,但由于其传染性强、群体免疫力下降及不典型症状的频发,仍是当前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百日咳防治可以通过加强疫苗接种,提高早期发现率及群众防护认识等方式来预防。患了百日咳,也不要轻视,应及早就医,科学防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09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