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周六上午
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原呼吸科主任、国际部主任、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膏方分会会长。
擅长治疗:肺结节、肺间质纤维化、哮喘、慢支、慢阻肺、慢性咳嗽、急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肺癌、支气管扩张、便秘、腹胀、失眠、免疫力低下、干燥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或进行性加重性疾病。
中医认为,哮喘的本质多与 “痰饮伏肺” 有关。患者体内通常存在宿痰,平时相安无事,但一到冬季,外界的寒邪(风寒) 侵袭人体,与内在的宿痰里应外合,阻塞气道,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从而引发哮喘。
因此,预防的核心原则是:“扶正固本,内外兼防”——即增强自身正气(免疫力),同时避免外邪侵袭。
一、 生活起居调护(避外邪,养正气)
1. 防寒保暖,尤其护住关键部位:
颈部、背部和口鼻:这些是风寒之邪最容易入侵的通道。出门务必佩戴围巾、口罩,穿高领衣物。背部是人体“阳脉之海”督脉所在,保暖背部至关重要,可加穿背心。
双脚:“寒从脚起”,睡前用热水泡脚至身体微微出汗,可以有效驱散寒邪,促进血液循环。
2. 顺应自然,作息规律:
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这是“固本”的关键。
3.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刺激:
虽然要防寒,但也需适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烟雾、油烟、香水、灰尘、螨虫等刺激性气味和过敏原。可使用空气净化器。
4. 适度锻炼,不宜过度:
选择天气晴好、气温较高的时段进行温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
运动以“身体微热,不出大汗”为度,因为大汗会耗伤阳气,使卫外不固,反而容易感冒诱发哮喘。避免在寒冷大风天进行户外锻炼。
二、 饮食调理(健脾益肺,化痰祛湿)
饮食是“扶正固本”的重要一环,原则是温阳、益气、健脾、润肺。
1. 宜食:
温性食物:如生姜、葱白、大蒜、南瓜、鸡肉、羊肉(适量)等,有助于温散寒邪。
健脾益肺的食物:山药、薏米、茯苓、白扁豆、莲子、大枣、蜂蜜、银耳等。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健脾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痰湿的生成。
润肺化痰的食物:梨(可蒸熟或与川贝同炖)、白萝卜、杏仁、陈皮等。
2. 忌食:
生冷寒凉:冰淇淋、冷饮、生冷瓜果(如西瓜、火龙果)会损伤脾胃阳气,助生寒痰。
油腻甜腻:肥肉、油炸食品、过甜的蛋糕点心等,容易滋腻脾胃,生湿生痰。
发物:对于部分过敏体质者,需注意海鲜(如虾、蟹)、牛羊肉等是否会诱发哮喘,因人而异。
辛辣刺激:过度的辣椒、花椒等虽能散寒,但也可能刺激气道,需适量。
3. 推荐食疗方:
黄芪红枣粥:黄芪15克(用纱布包好),红枣10枚,粳米适量,共煮成粥。有益气固表、预防感冒之效。
生姜红糖水:受凉或感觉即将感冒时,立即饮用,可驱散风寒。
川贝炖雪梨:用于干咳或少痰的哮喘患者,有润肺止咳化痰之功。
三、 中医特色预防疗法
1. 三伏贴/三九贴:
这是“治未病”的典范。通过在夏季三伏和冬季三九这两个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间点,将辛温走窜的中药贴敷在特定穴位上,以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从而降低冬季哮喘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入冬后正是进行“三九贴”的时机。
2. 艾灸: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补阳的作用。常灸的穴位包括:
肺俞:补益肺气。
定喘:止咳平喘的要穴。
足三里:健脾胃,扶助正气。
大椎:振奋阳气,抵御外邪。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或选择温和的艾灸盒在家操作,注意安全。
3. 穴位按摩:
每日自行按揉以下穴位,每穴3-5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度。
迎香穴(鼻翼两侧):预防感冒,通鼻窍。
足三里(膝盖外侧凹陷下四指):强壮保健要穴。
列缺穴(手腕桡侧,桡骨茎突上方):通调肺气。
四、 情志调养
中医认为“忧悲伤肺”。过度的忧虑、悲伤情绪会损伤肺气。冬季万物凋零,人也容易情绪低落。
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非常重要。
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培养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看书、养花等,以舒畅气机,有利于肺的宣发。
总结与提醒
1. 个体化原则:以上建议为通用原则,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哮喘有寒哮、热哮、虚证(肺脾肾虚)等不同分型,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调理。
2. 坚持规范治疗:中医预防措施是辅助手段,绝不能擅自停用医生处方的吸入剂等常规药物。应将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治疗相结合。
3. 密切观察,及时就医:若出现哮喘急性发作的征兆,如咳嗽加重、胸闷、呼吸不畅等,应立即使用应急药物并及时就医。
通过以上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哮喘患者可以更好地安度寒冬,享受健康、平稳的生活。
注:本文仅为信息分享,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治疗及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06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