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鲁中晨报
故园老家又秋声
□史运玲
最喜欢回老家的季节,是秋天。此时,故园老家,飘荡着红尘最生动的美丽风景,天朗气清,蓝天远阔,野菊烂漫,花果飘香。那人,那花,那猫,那狗……都格外惹人情思,牵人追忆。
老家那只长着狐狸脸的小狗,可爱死了,听到脚步声就飞跑出来迎接我们。我虽半年没回过老家了,它却跟我并不陌生,在我面前欢天喜地地直打滚儿。莫非这有灵性的小东西,知道这院子里,除去爷爷奶奶外,我是另外的女主人吗?
肥胖的大花猫有些年纪了,对红尘漠视至极,听到喧嚣声也不起身,依旧懒洋洋地卧在窝里打盹。平时,它只跟奶奶套近乎,蹭痒,撒娇,讨吃喝。那年,它头上生疮,奶奶每日仔细地擀碎药片给它涂抹,治好了它的病。小动物其实最懂世间的温情,难怪它平日只买奶奶的账,对其他人一概不理不睬,一副骄傲的公主模样。
小院,看起来有些破败了,房子,还是二十年前的老式平房。给人无限生机感觉的,是院中那些花草菜蔬,满园蓬蓬勃勃,在秋风里生动。奶奶是侍弄花草的好手,花草开得如火如荼,肥茂葳蕤。尤其是那怒放的黄菊,又大又稠,花瓣重叠,惹人喜爱。去年我曾移走了一棵,没几日便花凋叶残,香消玉殒。还是老家好啊,花草在院子里自由生长,沐浴阳光雨露,都长得水灵灵的。墙角的丝瓜秧,爬满了墙头,颤微微的黄花,蝶绕蜂环,将小院的秋日胜景,从地下拉到了空中屋顶。
在乡下,猫狗也是家中一口人,它们的存在,给家里增添许多温馨。每次回老家,我都要让猫狗也跟着改善一下生活。小狗虽小,性格却霸道刁钻,自己那份狼吞虎咽吃完,又去抢猫那份。无奈,我只好蹲在猫的身边,不让小狗逞强。看小狗可怜兮兮的模样,我不觉莞尔。上次回来时,这小家伙还没满月,我和老公到家时,它从窝里爬出来看热闹,由于腿脚还没长扎实牢靠,走起路来晃晃荡荡的,时不时前腿一软,栽倒在地,把鼻子扎到松软的泥土里去。虽然如此,它却不屈不挠,依旧颤微微站起身来,顶着一鼻子的泥土,屁颠屁颠去追我们,憨态可掬,惹人怜爱。
中午饭毕,全家便坐堂屋门前,饮茶,闲话家常。说的当然都是村子里的新闻,内容五花八门:谁家出了一桩怪事啦,谁家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不说话时,我们便斜了眼角,饶有兴趣地看猫狗的嬉戏。午后的菜园花坛,是狗儿的撒欢天堂。猫早跑井台上睡午觉了,小狗却精神抖擞,它在菜园里扑了一阵蝴蝶,追逐了一阵光影,大概觉得索然无味吧,便去骚扰猫。
此时的猫,正舒展了身子,四仰八叉地在井台上呼呼酣睡。井台高,小狗跳不上去,就直了身子趴在井台边缘,踮了脚尖,用前爪去扯大花猫的尾巴。猫懒洋洋地睁了眼,看见是狗在捣乱,就翘起尾巴甩了甩,想把小狗撵走。小狗瞅准了机会,竟硬生生把猫拽下井台。猫儿好像生气了,伸了猫爪,疾如闪电,去抓狗的鼻头。一猫一狗,在菜园子里疯追了一阵,半真半假打一阵子架,才互相依偎着躺黄菊下睡觉,望去,竟宛如母子。
故园风物最牵情。那里,有我们斩不断的血脉亲情,有我们最温馨的童年追忆,醇香的甘冽,醉了游子,醉了岁月……
乡村大集
□齐心
退休后,我搬出城市,回归农村的小院老屋过生活。住在乡村的最大乐趣,除了过一把菜蔬瓜果种植瘾,就是去赶本村的大集。不管家中有无需要购买的东西,每逢集市开张,我都去集市上逛几圈,凑个热闹。
村里的人们都爱赶五天一次的大集。无论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就算是雨雪风霜也阻挡不了赶集人的热情。
来到集市上,穿梭于各类摊、担前,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着玩伴两两挽臂,熟人三五交谈,乡音伏耳听着就浑身舒服;走到小吃摊前,买几个从小吃到大的油炸包子,趁热吃下,解馋。
集市上,不管是日用百货,还是生产生活物资,商家靠着灵敏的嗅觉和敏锐的感知力,总能将最新潮、好玩、出彩的物件、吃食、玩意儿摆上摊位。
到了赶集的日子,过去是十里八村的乡亲推着车、挑着担、肩扛手抬地把货物聚集到一起,现场交易;现在则是开着汽车、电动车拉货,也不仅限于现场买卖了,还可以进行预约交易和线上交易。
有人拿地里种的庄稼果蔬交易,有人出售家里养的鸡鸭猪鹅,有人贩卖山味和鱼虾,还有人在展销自己的独特手艺或手工制品。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跟随大人去赶集时听到的土语和俗话,这些乡言俚语既通俗诙谐又富含哲理,大人、孩子都会说,也都会唱,有板有眼,有腔有调,乡情醇厚。记得最清晰的几句,当属描述周边几个村的手工编织业发达的小调。村里的能工巧匠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出产的优质芦苇和麦秸,制成精美的生产、生活用品。歌词曰:柴家疃的苇笠,王青的席,土桥的草么爻子来赶集。
集市上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品出售。例如既能哄孩子玩,玩够了还能一饱口福的糖人、面塑等。在我们这里最受欢迎的是一种充满民俗特色的小吃,俗称“欢喜团子”。秋冬季节,丰收过后,跟着大人赶个大集,只花几毛钱,孩子就能欢天喜地玩个够,然后大快朵颐。过去的手艺人是先把淄河沙子烧热后,再炒胀挂色的粉条,然后加入熬好的糖稀搅拌,揉制成团,最后用玉米秆和线穿连而成;现在则用大米膨化成爆米花,用熬制好的麦芽糖粘在一起,揉聚成圆球状,然后晕染上五颜六色的食用色素,既可观可赏,又可玩可食。
早年间,春节期间流行于集市上的还有一种特殊的玩具,有的地方叫“玻璃咯嘣”,我们这里叫做“鼓珰”。每至赶年集的时候,孩子们常常趋之若鹜,围着商贩争着抢着购买。这种薄如蝉翼的玻璃制品,吹起来声音清脆悦耳,深受儿童喜爱。如果有谁不经意间使劲一吹,不小心吹破了,就会发出“啪”的一声,大家随即高兴地喊:“鼓珰!鼓珰!啪!”孩子们手持鼓珰满街跑的身影,成为那一代人赶年集时甜蜜温馨的童年记忆。
这些老玩意儿曾在集市上消失了很多年。如今随着国家的政策鼓励,很多手工艺人带着自己的独门功夫又回到了集市。
亦有以赶集为生,天南地北走乡串市,活跃在各个集市的职业赶集者。他们不仅贩售全国各地的产品,也卖国外的洋货,随行就市,价格公道。
集市这样的流通点,还是村里人消磨时光的休闲吧和互通信息的联络处。农闲之时,约上七姑八姨,叫上老少爷们,赶个闲集,东逛西看,问问行情,砍砍价格,买不买全凭心情。边逛边唠唠嗑,东家长、西家短,无伤大雅的蜚短流长,常常惹来笑声阵阵,这些家长里短为平淡无奇的生活添加了佐料。
古语说:安其居,乐其俗。真正深入人心的往往是那些记忆深处不经意的瞬间,那一件不起眼的家什和日常生活里的一颦一笑。正是不磨灭、不消亡的乡俗民情,托起了一片天地,护佑、抚慰人的心灵。
人们通过集市聚拢起来,那份人间烟火气和村野味道给人们的平淡生活增添了一抹诗意。
满架秋风扁豆花
□钱永广
天气转凉,潜伏在墙头的扁豆藤,崭露头角,恣意攀爬。要不了多久,在那些袅娜多姿的扁豆藤上,就会开出星星一样的小花,一朵又一朵,蝶翅一般,在秋风里摇曳。
关于扁豆花,清代学者查学礼,写过这样几句诗:“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秋风萧瑟,百花凋零,只有挂在篱笆上的扁豆花遇秋而开。
扁豆花是清冷的、孤独的,她不像别的花,在姹紫嫣红的春天开放,独独选在萧瑟的秋天。春天里的花,太喧嚣,太拥挤,而扁豆花清清瘦瘦,弱柳扶风,婉约多情,怎不让人多些怜爱。
房前屋后,篱笆院角,只要丢下几粒扁豆种子,一场雨水过后,扁豆芽就能破土而出。毛茸茸的扁豆藤只要依墙或依着篱笆,就会向上爬。这时候,一场秋风就会如期而至,再看那青青绿绿的扁豆藤上,不知何时早已缀满了红白相映的扁豆花。
也许,在我儿时的眼里,扁豆花不那么娇贵,她们如同野花一般,开在野外,甚至我都不愿多瞧她们一眼。对喜欢美食的我来说,我能记得的,倒是母亲用扁豆做的几道菜。吃得最多的,是母亲做的咸肉丝炒扁豆。农家活多,常到饭点了厨房里还不见烟火。这个时候,从地里回家的母亲刚好路过门前的篱笆墙头,就会顺手摘一把扁豆。
扁豆只需去丝洗净,将咸肉丝及葱姜蒜推入油锅,再将扁豆片放入锅中,只需几分钟翻炒,咸肉丝炒扁豆就做好了。
扁豆青绿油亮,尝一口,脆嫩鲜美。儿时,我只记着了扁豆的清香,对那些开在墙头和篱笆上的扁豆花,又怎能领略她们含蓄内在的美?
扁豆花是孤寂的。她的美,在于清冷。宋代诗人杨万里在《秋花》一诗里写道:“憔悴牵牛病雨些,凋零木槿怯风斜。道边篱落聊遮眼,白白红红扁豆花。”
遗憾的是,少年不识诗中味。人到中年,重读杨万里的这首诗,我开始慢慢懂得扁豆花。原来,好看的花,全不在于外表有多艳丽,扁豆花的美,从未输给春天里那些外表艳丽的花朵。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1 12: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