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23:0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朝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太守。可是,他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官场上的习气,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读书上。年轻的时候,陶渊明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荫下读书,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也忘了吃。遇到使人忧愁的事,他就借酒浇愁。家里穷,没钱买酒,也不要紧,自有好友相送。于是,只管痛痛快快地喝,喝醉了,睡一觉,醒来,散散步,围着院子转圈儿。他的院子是什么样的啊?残墙断壁,处处长满了野草,绿油油的一片,草地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微风习习,掀起了他那破旧的衣衫。肚子饿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锅,锅里面也是空的。虽然庄院残破,并且经常挨饿,可他的心情是极其愉快的。陶渊明博览群书,什么诸子百家,什么诗词歌赋,他尽情浏览,百读不厌。所以,他的思想十分开阔,见解也高明,周围人者都很佩服他。陶渊明还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就是他自己。在文章中,他把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写得自由自在。后来人们也都称他“五柳先生”。乐在田园

陶渊明热爱劳动,热爱乡村。他在南山脚下开垦了十几亩土地,在柴桑村里盖了几间草房,房后栽杨柳,堂前种桃李。小狗在巷子里汪汪叫,大公鸡在桑树上喔喔啼,炊烟袅袅,生活惬意。陶渊明一天到晚陶醉在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他和农民们一样,每天早出晚归,在田间劳动,心甘情愿地过着艰苦而愉快的生活。他在一首诗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也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但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破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沉醉于读书作诗。为了生存,陶渊明也去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官回家了。后来,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80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大火烧毁,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文人乃至所有中国人的楷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5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田园诗人陶渊明卓越的成就与传承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称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
2023-10-05 22:13:00
心高气傲、不委曲求全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是一位备受我们后世敬仰的诗人,又名陶潜,字元亮,并被誉为“五柳先生”。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更是我国田园诗歌的奠基人,将田园生活的美好融入了诗
2024-09-10 14:23:00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人的传奇人生
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我国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陶侃白手起家,在东晋的建立时立下功勋,祖父陶茂也官至太
2023-11-11 06:53:00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义熙元年十一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彭泽县令的职位上,经过八十五天的“煎熬”之后,终于大澈大悟,毅然挂冠弃职而去。自此,东晋官场上少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小
2024-04-29 15:55:00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是什么样子?为何贫困交加死去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
2024-07-04 23:06:00
归隐后的陶渊明是怎么过活的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己。表达了对陶渊明挂印弃官之后所著的《归去来兮辞》的推崇。故事发生在东晋年间,陶渊明被委以彭泽县令之职,这对于许多官员来
2023-01-01 16:51:00
陶渊明隐居田园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他逃不出的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这首著名的《归园田居》让无数人仰慕他的精神追求,原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菊,和远方。但世人或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若仔细探究陶渊明一生的经
2022-12-29 13:48:00
最好的生活方式,是守护自己的初心 读《跨山海:14位古代诗词偶像的真实人生》
...的挣扎,都随着笔尖的飞舞,渐渐消逝。这位县令,名叫陶渊明。他写的不是文告,不是上疏,而是一份宣言。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辞职宣言——《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所向往的,是回归
2023-10-20 15:11:00
陶渊明隐居之后靠什么生活
...地方,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晋代大名鼎鼎的文学家——陶渊明,他之所以会写出这样一篇纯杜撰的文章出来,其实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期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古代,很多时候社会风气并不
2023-05-15 14:4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众网记者 周琛 路鑫 张勇 菏泽报道80年的沧桑巨变,你们曾浴血守卫的山河,已是全新的模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2025-09-05 09:03:00
娄山关|那个一衣带水的地方
走进怀化,是在盛夏季节。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热浪,还有高铁站上鼎沸的人声,这样的热火朝天就像我印象中的湖南人,说话噼里啪啦尾音上扬
2025-09-05 15:41:00
大禹文化⑤丨禹疏九河:到底是哪九条河?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05 16:2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不沾血的武器 来自吉林的古代“反战顶流”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往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愈发清晰。在追求和平真谛的漫长岁月中
2025-09-05 16:55:00
考古新发现|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 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西安市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2025-09-05 18:33:00
考古新发现|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 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其中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2025-09-05 18:34:00
从金代的酒务官署到明代的宰相赞誉,再到清代的帝王题诗,最终在新时代绽放出非遗光彩……在山东茌平,有一抹酒香穿越千年时光
2025-09-05 10:36: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近日,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原理事长郑毅夫向思明区图书馆捐赠了其父亲郑仕照的回忆录——《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
2025-09-05 07:50:00
这是一封花了40分钟,在飞机上写的信,通过信,广西15岁的袁同学与两千年前的英雄霍去病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惟愿将军英灵长存
2025-09-04 15:11:00
功德碑,记功载德,颂扬政绩。在曾担任夏津县知县的朱国祥纪念馆内,就立有一块“功德碑”,记载了他在夏津任职期间勤政爱民的功绩
2025-09-04 17:26:00
和平必胜!战火中的“东洋妈妈”
岩濑妇佐,在《贵州省志·人物志》中出现的唯一一个日本名字。在战火与偏见交织的20世纪,这位来自日本的女医生——岩濑妇佐用一生诠释了“医者无国界”的和平真谛
2025-09-04 20:24:00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王昕摄像 马瑞 孙上修制作 马瑞
2025-09-04 21:32:00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描绘家国山河丨一见·抗战贵州⑧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内迁学校、图书馆在此续燃文脉
2025-09-05 01:05:00
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9月8日在济举行
9月8日,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将于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趵突泉院区举行。届时,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学术讲座将于收徒仪式后召开。
2025-09-04 18:01:00
社会性质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矛盾与阶级关系的总和,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现实依据。第一个历史决议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为切入点
2025-09-04 18: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