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陶渊明隐居田园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他逃不出的宿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9 13:4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这首著名的《归园田居》让无数人仰慕他的精神追求,原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菊,和远方。

但世人或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若仔细探究陶渊明一生的经历,我们会发现陶渊明的隐居田园并不是机缘巧合,而是宿命。

陶渊明隐居田园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他逃不出的宿

陶渊明怒砸“铁饭碗”,这五斗米不要也罢

405年前的早晨,陶渊明不情愿的从寝居走出来,皱着眉头,不想上班。因为此时正值寒冷的冬季,尽管陶渊明是刚上任不久的彭泽县令,亦是被这寒气冻得直哆嗦。陶渊明身边的助手对他说,待会要见一位客人,是远道而来的督邮,最好还是换一件正式整齐的官服,以表尊重。

督邮在东晋时期虽然不是大官,但相当于现今的检察机关部门,到基层视察工作时一般人都不敢轻视,生怕督邮给自己冠上工作不合格的印象。然而,当陶渊明的助理提醒他应“束带迎之”,陶渊明怒火冲天。我一个县令,为了去见一个乡里小儿还要特意打扮一番?

陶渊明隐居田园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他逃不出的宿

陶渊明当场辞官,并由此道出千古名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此举震惊众人,陶渊明实属霸气,因不满官场风气竟然亲手砸了这“铁饭碗”,这是多少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其实这不是陶渊明第一次裸辞了,早年间他上任江州祭酒后亦因为不喜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辞官回乡。

除了个性原因外,陶渊明之所以经常辞职与东晋时期特殊的时代特征也有很大关系。从陶渊明称督邮为乡里小儿便能看出,他觉得这个督邮就是个乡巴佬,他根本没把人家放在眼里。

陶渊明隐居田园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他逃不出的宿

东晋是门阀贵族时代,阶级分明而固化,才能在那个时期并不重要,出身才是人们首要看中的事。

陶渊明之所以觉得自己是家族显贵的“上层人士”,与他的曾祖父陶侃有不小的缘由。陶侃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才德兼备,颇受好评。除此之外,陶侃还有个著名的故事,搬砖以励志。他每天会把一堆砖头从院子里搬到屋里,再从屋里搬到院子里。

陶渊明隐居田园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他逃不出的宿

图片来源于《忘川风华录》手游

现代人“搬砖”是为了谋生,而陶侃搬砖则是为了锻炼身体,增长志气。陶渊明在提起曾祖父时总是洋溢着仰慕之情,他为有这样一位祖宗骄傲,也期待着自己成为曾祖父那般令人赞颂的人物。

庄稼长得不好?不要紧,有酒就行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一首《归去来兮辞》把陶渊明彻底辞官归乡之初的潇洒和惬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大抵当时的陶渊明觉得隐居才是君子应当选择的生活,再不必为官场的是非黑白囚禁,身心愉悦,未来可期。

陶渊明隐居田园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他逃不出的宿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彻底领悟。正如李诞在《宇宙超度指南》中说“人生有泥煤味,也有木桶味,没喝醉过的人会说那是苦味,喝醉过的人才知道,那确实就是苦味。”

初隐田园的陶渊明被那紧蹙的菊花吸引,陶醉其中,种种地采采菊,美哉悠哉。然而,没有了“铁饭碗”的陶渊明必须要思考如何才能活下去,妻子儿女的生活全都靠他了。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让陶渊明有些无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果然,术业有专攻,写起诗词来文雅辞藻滔滔不绝,可种起地来,奈何那些庄稼就是不长。

陶渊明隐居田园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他逃不出的宿

爱酒的不止有李白,陶渊明亦是把酒作为人生伴侣的痴人之一。陶渊明见地里的庄稼没有收成,只能厚着脸皮到别人家蹭吃蹭喝了。虽然这种生活十分艰苦,可他还是不后悔,纵使朝廷征召他重回官场,可他还是拒绝了。因为陶渊明觉得,庄稼可以不长,但是潇洒快活不能少。

逃得过官场,逃不过宿命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正如《五柳先生传》里的陶渊明一样,日子孤单寂寥,但是精神必须永远富足。相比较于陶渊明那些向来格调清冷的作品,《桃花源记》算是一个例外。

陶渊明隐居田园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他逃不出的宿

或许他的其他作品以写实为主,而《桃花源记》写的是一种终极理想。因为桃花与菊花不同,没有孤傲清冷,只有灿烂、美好、浪漫。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所以令所有读过的人神往,大抵是因为桃花源里的世界太过美好,简直是人间天堂。寻访未果,既给桃花源增添了一种神秘幽静的色彩,也表露出陶渊明自己对桃花源的设定其实是一种幻想之意。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时,距离辞官已经16年之久。这与往昔不同的写作风格,或许也是他对人生归宿的渴望和畅想。

陶渊明隐居田园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他逃不出的宿

陶渊明隐居后的真实生活是艰难的困苦的,而桃花源里的世界与之相反,那里邻里友好,和谐富足,安逸平静。实与虚的对比,让人对人生展开深刻的思索。

当今无数人是陶渊明为知己,为偶像,想必一生追求精神洁净的陶渊明定会欣慰。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虽然不是常人能够体会的,但舍掉五斗米也不折腰的陶渊明定是一生无悔的。性格决定命运,选择决定结局,或许这就是陶渊明的宿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9 15: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文化中国看巴蜀 |田园诗韵流淌千年 酉阳深情拥抱陶渊明
...犬相闻。”1500年前,“田园诗派鼻祖”、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留下了《桃花源记》的传世佳作,中国古今诗人无出其右。继陶渊明之后,李白、王维、刘禹锡、韩愈、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
2023-09-06 21:52:00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是什么样子?为何贫困交加死去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
2024-07-04 23:06:00
聊聊陶渊明先后五次出仕
东晋义熙元年(405),41岁的陶渊明下定决心挂冠归田。在此之前,他的生活折返于喧嚣与宁静之间,每一次都满怀希望地赴任官场,然后事与愿违地回归田园。陶渊明先后出仕共五次。第一次是
2023-02-21 18:50:00
山东卫视《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 揭秘田园诗鼻祖陶渊明的前世今生
...23日本周六,将迎来循环攻擂赛第五战,邀大家一同品读陶渊明的诗和远方。小小田园中的大智慧:裸辞鼻祖陶渊明的恣意人生陶渊明是东晋大文豪,不仅创始了田园诗派,更用一篇《桃花源记》
2024-11-22 11:38:00
彻底躺平的陶渊明:晚年为生存乞讨,5子无一成器,63岁活活饿
彻底躺平的陶渊明:晚年为生存乞讨,5子无一成器,63岁活活饿死陶渊明,一位被后世奉为田园诗人的代表,却在自己的人生最后时光里,经历了残酷的贫穷与饥饿。这位曾五次辞官隐居田园的隐士
2024-08-28 10:13:00
陶渊明是如何被“捧红”的?
陶渊明开创了描写乡村生活、风光的田园诗,不仅他的诗文广为流传,他安贫乐道、不染污泥的高尚情操更成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然而,他的作品在生前并未受到太多重视,他其实是被后世“捧红”的
2023-01-07 15:15:00
...带来的便利。打造现代版“桃花源”,没有“局外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避世避出来的人间乐土,是无为而治的“乌托邦”,这种古人理想的生活状态,虽然未必真实存在,却也镜像出古
2023-02-14 04:06:00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种想象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散文。不过,当我们说出这个判断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错了。因为古代从来没有“散文”这个说法,这个概念,是在五四时期,从西方进口来的。因此,我们不能把《桃
2023-08-13 06:02:00
揭秘《桃花源记》的真相
...的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死伤无数。很多逃难到了南方。陶渊明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向往田园生活的文学家,对战争有自己的理解,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来描述枉死的百姓心中的不甘。不过之后有一
2023-07-21 14:2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