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义熙元年十一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彭泽县令的职位上,经过八十五天的“煎熬”之后,终于大澈大悟,毅然挂冠弃职而去。自此,东晋官场上少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小吏,山水田园间却多了一个潇洒不羁的诗人。陶渊明从二十几岁出仕开始,经历了十余年的官场浮沉,先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等末流小官,时隐时仕,始终没有机会一展抱负,现实终于让他认识到自身的无力与悲哀,弃官而去!将一腔情怀寄与桃源,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田园诗词,让华夏文化多了三分山水的清新闲逸。那么,陶渊明为何要辞官而去呢?世间流传的看法是他守志不阿、情趣高洁,不愿与污泥为伍,不愿意向小人卑躬屈膝,“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但当我们透过陶渊明隐逸潇洒的背影,看到的却是另样的沉重与无奈。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日食俸禄五斗的县令,真有那么“不堪”吗陶渊明最后一次辞官,是在彭泽县令的位置上。彭泽县至今犹存县治,它始于汉高祖六年,因“彭蠡泽在西”而得名。在这样一个小县当官,无论怎么看,也就是个八、九品的小官,所以许多人觉得“五斗米”的小官,不当也罢!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来还原一下陶渊明辞官前后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担任彭泽令之前,陶渊明的生活过得相当窘迫:《归去来兮辞序》中说:“余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此时,陶渊明的家境已经很贫苦了,家里孩子多,要吃要穿,又没有什么谋生的手段,后来是家里的亲族举荐,才去一个小地方当个小官。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可见陶渊明出仕,完全是因为家境所困。“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彭泽县离家很远,但当官的收入足以满足他喝酒等日常开销。那么,当官之后的陶渊明,又变成了什么样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在当了八十余天的县令之后,陶渊明置办了住宅,有了八九间草屋,房前屋后有柳有桃李,堪称风景如画。此外还有了僮仆,雇佣了仆人。屋里“有酒盈樽”,生活可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陶渊明在担任县令的时候干什么呢?赏花、喝酒、爬山、吟诗,反正就是舒服!就是潇洒!就是玩!有钱有闲!这些钱足够他退休后的吃喝游乐!陶渊明的钱是哪里来的?那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东晋的俸禄制度了!所谓俸禄,就是封建王朝给官吏的工资报酬。在国家政治架构形成的那天,俸禄就成为维护政权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了劳动生产的官员们,总不能饿着肚子去干活吧?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俸禄的形式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封地、实物和货币三个阶段。自商周始,一直到春秋末期,拥有贵族身份的官吏都拥有封邑,封地里的产出就是他们的俸禄。这一时期的俸禄制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朝廷只给封地,不再另外发放俸禄,全看封地的产出,所以贵族的封地是否肥沃就很重要了。毕竟贫瘠的山地和肥沃的耕地,粮食产量的差别是极大的!然而,一个国家的土地毕竟是有限的,贵族越来越多、土地逐年分封,最终导致“无地可封”,所以在战国时期,俸禄开始由封地向粮食转变。每到官员发工资日子,各级官员就要雇佣车马拉回自己一个月的俸禄。秦一统六国之后,以律法的形式彻底废除了封地俸禄,确立了以粮食为主的俸禄制度。所以这个时候看官员的等级,就看他领多少粮食,例如二千石、四千石等!简单明了!然而就样就有了个很不方便的地方,官员领回一堆粮食,如果想买点东西咋办?总不能背着一袋粮食去吧?于是在东汉时,官吏的俸禄实行粮食与钱各半。北齐因为纺织业比较发达,就发放帛等纺织品!直到唐以后,由于生产力比较发达,商贸也有了相当的规模,尤其是冶炼业的发展,金属钱币开始成为了俸禄的主要形式。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东晋是个比较特殊的年代,国家并没有建立起完备的货币体系,吴地旧钱依然能够流通,所以官员的工资依旧是粮食、纺织品和俸田,陶渊明的彭泽令,至少是个九品官,按照规定可以占田十顷。那么,发放的“五斗米”是多少呢?在《晋百官表注》载:县令岁俸400斛。月钱2500,米15斛。一天“五斗米”,一个月正好是15斛!五斗米大约是16斤米,再加上每天80余月钱,这个“五斗米”的“芝麻官”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寒酸!所以,很多人以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因为“五斗米”的俸禄过于微薄,故不值得用尊严去换取,这可能是一种误解。但无论俸禄厚薄多寡,都是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出来的,东晋官员尤其是世族高第,他们的无论是飘逸高洁,还是扪虱高谈,或是雪夜访戴,这些所谓的风骨和佳话,是日夜辛苦劳作的百姓承担了最沉重的部分。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一心求官的陶渊明为何弃官而去陶渊明辞官隐居,历来为世人所称颂,赞其品行高洁,不愿意为俗务利禄所累,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的是,陶渊是从出仕到归隐,经历了十余年的“求官”过程,先后五次作官,五次退隐。可见,陶渊明是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这和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陶渊明并非普通的老百姓,他的曾祖父亲是东晋的名将陶侃。陶侃是鄱阳郡枭阳县人,永嘉五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任荆州刺史。陶侃的军事才华异常出色,先后平定了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率兵了苏之乱,征计后将军郭默之乱!名震天下!因功而被封长沙郡公,是浔阳的大族。但跟王、谢这样的世族高门是无法相比的。陶渊明这一支并未有杰出人才出现,数代之下逐渐没落。其祖父曾做过一郡太守,其父则名不见经传。但由于族中的遗泽,他却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并立下了治世经国之志向。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陶家虽然没落,但跟平民百姓比起来,仍然是高门大户,在既无科举晋身、又无平民教育的东晋,做官入仕是这些大家族的垄断,主要是靠相互推荐。陶渊明所看不起的“五斗米”小吏,正是靠亲朋好友的推荐下能够得到这样职位。陶渊明第一次做官是担任江州祭酒。祭酒是刺史的属官,位或相当于掾、史,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和谋划,从职务上来看是刺史的助手,然而,江州刺史恰好是王凝之。正是王凝之促成了陶渊明的第一次辞官。王陶两家素有积怨,《晋书·列传第四十三》:时王导辅政,主幼时艰,务存大纲,不拘细目,委任赵胤、贾宁等诸将,并不奉法,大臣患之。陶侃尝欲起兵废导,而郗鉴不从,乃止。当时王家的家主王导是辅政大臣,经常不遵守法纪律令,陶侃就想起兵讨伐王导,结果为另一世族大家的家主郗鉴所阻止。事虽然没有办成,但是王家和陶家再也无法和睦相处。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王凝之的父亲正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他虽出自名门世族,却才华平庸,她的夫人是谢安的侄女谢道韫,素有“咏絮才女”的美称,嫁给王凝之后却异常失望。《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未。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王凝之为人迂腐,才华平庸,无甚大才,连老婆都看不起他。后来居然信了“五斗米教”,任江州刺史的时候成天烧香拜神,不理政事。其后任会稽太守时孙恩起兵叛乱,王凝之没有据城以守,反而烧香拜神起乩,声称有鬼兵帮助守城。结果一家除谢道韫之外,全部被叛军杀死。堂堂一州刺史,居然去信仰虚无缥缈的“五斗米”,居然还能成为二千石的一方郡守,这对陶渊明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他看来,象王凝之这样一个庸人,仅凭借着门第高贵,便得居高位,这是陶渊明无法容忍的。陶渊明的第一次辞官,可以理解“不为五斗米向王凝之折腰”。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这个时候的陶渊明,跻身朝廷、报效国家的志向依然没有被消磨,所以此后又先后成为了桓玄、刘裕的幕僚,都是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这样的小官。他对当时的黑暗无能为力,却又想像祖父那样匡扶皇室,同时又对那些平庸无能之人、借世族高第之门把持朝政忍无可忍,这就造成了不断出仕、又接连辞官的反复行为!陶渊明的遭遇并非个别现象,从当时的朝野环境来看,东晋所奉行的“九品中正制”,断绝了平民百姓报效国家的晋升之路,没有世家大族在背后的支持,象陶渊明这样的人也只能担任微末小吏,他们实际上是门阀用来压榨百姓、横征暴敛的工具,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所以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君子之行殊途,显晦之谓也。出则允厘庶政,以道济时;处则振拔嚣埃,以卑自牧。”——《晋书·陶渊明传》无力改变现实,又不愿意委身吏事、案牍劳神、压榨百姓陶渊明弃官而去,对于一介书生来讲已经尽力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陶渊明能够出仕为官,他实际上也是“九品中正制”的受益人,小中正将各地有名望、才名的人“分别登录,加以评价”,作为官员选拔、升迁的依据,在没有科举考试的东晋,陶渊明能够多次当官又多次辞官,靠的不正是亲朋好友的推荐吗!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五斗米道”何以成为东晋之祸陶渊明最后一次辞官,是义熙元年十一月,此时他在彭泽县令上刚刚呆了八十余天的时候!促使它辞官的是前来视察的督邮。《宋书》:“郡谴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许多人对督邮的了解来自于《三国演义》。在此书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一位督邮来刘备处视察,没有收到刘备的贿赂,想要陷害刘备,结果被张飞抽了一顿。《汉书·文帝纪》:“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督邮确实是个小官,却位轻权重,他自汉代始设以来,就是郡首的重要属吏,负责督察下面的县乡政事、传达上面的精神,查检刑狱,手中权力极大。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去迎逢督邮?一方面,他看不上督邮这个小吏,另一方面,他就任期间,只顾游山玩水吟诗喝酒,估计政务不是那么出色,再者,当时的风气极坏,为了得到一个好的考核结果,往往行贿赂之事,所以干脆官也不做了,直接回家种田去了!陶渊明最后一次辞官,说出了“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名句,这“五斗米”之说,既指的是俸禄,也指的是当时朝野间盛行的“五斗米道”。《三国演义》开篇,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角创“太平道”聚而为“黄巾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为东汉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与其同源的张道陵则创立了“五斗米道”,加入这个需要交五斗米的粮食,故称为“五斗米道”。张道陵的孙子张鲁,以“五斗米道”收拢百姓,势力大涨,在东汉乱世的汉中建立了割据政权!其后投降了曹操。东汉大乱之后,“五斗米道”并未消亡,反而在朝野间不断发展。而王羲之一家都信这个!很多人会奇怪王羲之父子、祖孙名字里都带个“之”字,似乎不合理法。事实上,这是信奉“五斗米道”的标志,例如画家顾恺之、数学家祖冲之,都是信这个的!除王家外,东晋世族高第信仰五斗米的不太少数!而百姓信此者更是数不胜数!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世族高第信仰此教,是精神空虚、无所追求的表现,那些名门子弟,不需要努力就能够得居高位、荣华富贵,人生还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他们成天清谈高卧、扪虱而谈,甚至服食所谓的仙药“五石散”,东晋一朝已露颓势。而民众加入“五斗米道”,则是为水深火热的生活所迫。陶渊明所处的东晋,自衣冠南渡之后,门阀争斗不休、权力不断更迭;北方战乱不止,“八王之乱”余波未平;对外战争不断!这一切的成本,都以苛捐杂税和徭役的方式压在老百姓身上!东晋一朝,自淝水之战后,谢安激流勇退,交出手中权力退隐。在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的把持下,东晋之奢靡腐败、士族之搜刮无度,内部朝臣相互倾轧争斗,朝内乌烟瘴气,东晋的统治根基已经不稳。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东晋又连续碰到了少见的全国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但是赋税却没有减掉一分,百姓苦不堪言。此时,在朝野之间默默发展力量的“五斗米道”的孙泰与侄子孙恩,认为推翻东晋的时机已经来临。“泰见天下兵起,以为晋祚将终,乃煽动百姓,私集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恩因其骚动,自海上攻上虞,杀县令,因袭会稽,害内史王凝之,有众数万。于是会稽谢鍼、吴郡陆瓌、义兴许允之、临海周胄、永嘉张永及东阳、新安等凡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吏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万。”孙恩揭竿而起,不久就攻陷了会稽,把同样信奉“五斗米道”王凝之全家杀死!孙恩的起义,不仅在短时间内聚集了数十万不堪东晋暴政的百姓,而且得到了朝堂上信徒的支持!会稽谢鍼,吴郡陆氏等江东世族纷纷响应!一时之间席卷全国,声势浩大!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于是恩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那么,孙恩是拯救百姓于水火的救星吗?他带领军,队一路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广聚金银为私,有,供自己享乐纵欲。东晋举全国之力方得平息,耗尽了最后一点元气。其后孙恩为临海太守孙景所败,自溺而死,但是“五斗米道”给当时的社会带来的沉重打击却是致命的!“五斗米道”之乱,让陶渊明对这个世间更加绝望。而他曾经的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就是“五斗米”的徒众,最后却丧命于孙恩手中,可谓讽刺之极。而代表刺史前来稽核陶渊明政绩的督邮,也是“五斗米道”的徒众。陶渊明之所以弃官而去,既是对现实的失望,对自身抱负无法施展的绝望,未尝不是看到了“王斗米道”大兴背后的危机,借此隐居田园,既远离了政治倾轧,又避免了刀兵之祸,得以保全身家性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陶渊明一进在朝为官,官未必很大,却很有可能在这次起义中“殉职”。知机趋避、保全自身,也是一种值得称道的人生智慧!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宣言,既是对“五斗米”俸禄的不屑,也是对王凝之、督邮这样无能官吏的鄙视,更是对他们信奉“五斗米道”的无奈和悲愤!孙恩的“五斗米道”之乱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此后依旧是门阀相争、朝政混乱,黎民百姓挣扎在生死之间!更让陶渊明萌生退意的原因是:在他担任彭泽县令不久,惊闻曾经击败造反的桓玄、迎复晋安帝的北府军将领刘裕,自封车骑将军、总督天下军事!他敏锐地意识到:天下即将大乱!东晋毁灭只在旦夕!朝廷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变!我们甚至可以认为: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只是一个借口而已,真实目的是为了远离即将到来的东晋风暴!在这个乱世之中,陶渊明无法改变黑暗的现实,无法挽东晋江山之倾于危亡,便只有辞官而去,寄情于桃源、纵意于诗文。而辞官隐居的陶渊明,断绝了仕途之意,只在山水之间流连,他的心灵重新获得了自由,创作了千古传诵的《归去来辞》、《归园田居五首》、《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挽歌诗三首》,为华夏文脉增添了山水的明秀清新。

聊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陶渊明的诗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所著的《桃花源记》,用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向往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愿天下百姓不再受苛政之苦的憧憬之情!可是乱世之中,哪里去找这样一个鸡犬不惊、安居乐业的桃源胜地呢?离乱纷争天下乱,世间何处桃花源?其实心之所向、身之所处,便是人间桃源!陶渊明隐于山水之间,谢道韫隐于会稽“林下”,在乱世中守护着最后的尊严,也为这纷乱的世间增添了一抹温柔的亮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9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归隐后的陶渊明是怎么过活的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己。表达了对陶渊明挂印弃官之后所著的《归去来兮辞》的推崇。故事发生在东晋年间,陶渊明被委以彭泽县令之职,这对于许多官员来
2023-01-01 16:51:00
“薪水”一词的起源与钱无关,而是和陶渊明有关
...《忘川风华录》手游除了产生“薪水”这个常用语之外,陶渊明还有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传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朝廷派了一位监察官(督邮)来视察,下属们
2022-12-30 22:03:00
本文转自:北海日报 东晋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人人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会想,他作为彭泽县令,一县之长,工资为什么会如此之低。十升为一斗,每斗十二斤半。如果每月五斗米,不
2024-02-05 08:43:00
古代官员辞官后如何维持生计?不同情况的案例分析
...经常看到,古代许多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比如范蠡、陶渊明、李白、刘基等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当了80多天彭泽县令就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成为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那
2023-11-15 08:17:00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人的传奇人生
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我国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陶侃白手起家,在东晋的建立时立下功勋,祖父陶茂也官至太
2023-11-11 06:53:00
刘备、陶渊明皆为督邮“留名”,督邮是个什么官职
...进帐内把那不识好歹又为非作歹的督邮给狠狠揍了一顿。陶渊明辞官其次是东晋大文人、大隐士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念过中学的都学过《饮酒》,也知道《归去来兮辞》。在大家
2023-08-26 16:17:00
为何说陶渊明的归隐充满了无奈和悲痛
有人说,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人,而且还是理想主义者。想必这位仁兄定是对陶渊明作了一番研究,才下此定论。先且不说这位仁兄对陶渊明所下定论是否正确。咱也来先研究研究陶渊明,再说这位仁兄
2022-12-25 19:46:00
陶渊明穷困潦倒时有“童仆侍候”吗
就这一问题而言,陶渊明和鲁迅先生是很相似的。与其笼统地说陶渊明“穷困潦倒”、“有童仆侍候”,倒不如说,陶渊明有时“有童仆侍候”,多数时候“穷困潦倒”。后者,才更贴近陶渊明的实际生
2023-05-17 15:47:00
最好的生活方式,是守护自己的初心 读《跨山海:14位古代诗词偶像的真实人生》
...的挣扎,都随着笔尖的飞舞,渐渐消逝。这位县令,名叫陶渊明。他写的不是文告,不是上疏,而是一份宣言。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辞职宣言——《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所向往的,是回归
2023-10-20 15:1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