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皖新闻讯 血管内超声(IVUS)被称为介入医生的“第三只眼”。近日,安医大二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成功开展一例血管内超声引导下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在超声引导下,医生顺利将一枚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患者体内主动脉夹层的指定位置,术后患者成功脱离危险。据悉,目前国内鲜有关于IVUS在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方面的报道,在安徽省内属于首次。
记者了解到,患者黄先生今年44岁,常年患有高血压,一直未予以控制,因突发胸背部“撕裂样”剧痛,痛感持续1个小时无法缓解。因疼痛难忍,黄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就诊。经医生检查,诊断为主动脉夹层。
入院第二天,黄先生开始出现小便极少、肌酐高,考虑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后随即出现呼吸衰竭,在给予气管插管及床边透析治疗后,黄先生的呼吸功能及肾功能逐渐恢复。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考虑到传统介入手术需要使用大剂量造影剂,存在再次诱发患者肾衰竭的风险。在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该院严中亚教授、卢中教授带领手术团队为患者制定了细致的手术方案,决定选用目前新兴的血管内成像技术——血管内超声IVUS为患者实施手术。7月19日,黄先生接受了IVUS全程引导下主动脉夹层介入术,手术历时1小时40分钟顺利结束。目前,患者身体指征平稳,即将出院。
据介绍,IVUS是通过心导管将微型化的超声换能器置入心血管腔内,显示心血管断面形态和(或)血流图形的新技术,不仅能清晰显示血管壁厚度、管腔面积和形状,辨认钙化、纤维化等病变,还能有效实现易损斑块的早期预测、诊断、干预和处理,被誉为介入医生的“第三只眼”。目前,IVUS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记者了解到,此次IVUS在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方面的应用尝试,不仅给患者降低了造影剂肾损害风险,同时大大降低了介入手术中X线辐射对病人及术者的透视伤害。
专家指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首发症状主要是感觉胸、背或者延及腹部持续性、无法忍受的剧痛,常伴有短暂的虚脱、昏迷或失明,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该病病情十分凶险,如果发生不明原因的剧烈胸痛、背痛、腹痛且持续存在、无法缓解,需要立刻就医、接受治疗,否则可能会存在致命危险。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通讯员 黄海
编辑 许大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6 14: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