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有一个并发症早期症状隐匿,一旦发作却可能导致患者足部溃烂、感染,甚至截肢,它就是糖尿病足。据统计,约有1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足,其中30%的患者可能面临截肢风险。了解这个“沉默杀手”的真面目,是糖尿病患者守护足部健康的关键。
一、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指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足部出现感觉异常、缺血、感染、溃疡甚至坏疽的病变。简单来说,就是高血糖长期“侵蚀”足部神经和血管,让足部失去正常的感知和血液供应,变得异常脆弱,稍有损伤就可能引发严重问题。其病变范围可从足部皮肤延伸至肌肉、骨骼,严重时患者会因感染无法控制而不得不通过截肢挽救生命。
二、糖尿病足的“幕后推手”
糖尿病足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病变是基础,高血糖会损伤足部感觉神经,让患者失去痛觉、温度觉和触觉,比如脚踩在钉子上、被热水烫伤都毫无察觉,这就给足部损伤埋下了隐患。血管病变是关键,高血糖会使下肢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足部血液供应不足,营养物质和氧气无法正常输送,一旦出现伤口就难以愈合。感染则是“催化剂”,足部皮肤破损后,细菌容易入侵,而缺血的足部抵抗力下降,感染会迅速扩散,从局部溃烂发展为深层组织坏死。此外,血糖控制不佳、足部畸形、长期吸烟、肥胖等因素,都会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三、早期信号: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糖尿病足早期并非无迹可寻,只是信号往往被忽视。患者若出现以下症状,需高度警惕:一是感觉异常,足部常出现麻木、刺痛、烧灼感,或像踩在棉花上,且夜间症状可能加重;二是皮肤变化,足部皮肤干燥、粗糙,弹性减退,颜色变苍白或青紫,部分患者会感到足部发凉,即使在温暖环境下也难以缓解;三是足部畸形,因神经病变导致足部肌肉萎缩,患者足部可能出现爪形趾、弓形足等畸形,增加足部受压损伤的概率;四是伤口难愈,足部出现轻微擦伤、裂口后,长时间无法愈合,甚至出现渗液、红肿等感染迹象。这些早期信号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及时察觉并干预,能有效避免病情恶化。
四、预防为先:筑牢足部“防护墙”
对于糖尿病足,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糖尿病患者可从以下方面筑牢足部“防护墙”:首先,严格控制血糖是核心,可通过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方式,将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从根源上减少神经和血管损伤;其次,做好日常足部护理,每天用37~39℃的温水洗脚,避免烫伤,洗脚后用柔软毛巾擦干,尤其是脚趾缝,涂抹润肤露防止皮肤干裂;定期检查足部,借助镜子观察足底、趾间等不易看到的部位,查看是否有破损、红肿、水疱等异常情况;选择宽松、透气、合脚的鞋袜,避免穿高跟鞋、尖头鞋,袜子以棉质为宜,不穿松紧带过紧的袜子;最后,避免足部损伤,不自行修剪鸡眼、老茧,避免赤脚行走。
五、科学治疗:不同阶段的应对策略
若出现糖尿病足症状,患者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科学治疗措施。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通过控制血糖、改善下肢血液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配合足部伤口护理,促进伤口愈合。若出现感染,需及时使用抗生素,必要时进行清创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对于血管严重闭塞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介入治疗或手术重建下肢血液循环。当足部出现严重坏疽、感染无法控制,且威胁到全身健康时,进行截肢手术是挽救生命的无奈选择。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足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一旦发现足部异常,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糖尿病足作为“沉默的致残杀手”,虽凶险却可防可治。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时刻绷紧足部防护这根弦,坚持控制血糖、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并选择合适鞋袜。日常生活中注意检查双足,一旦出现破损、变色等早期信号,须立即就医,配合规范治疗。唯有如此,方能有效阻断病变进展,远离截肢风险,长久守护足部健康。
段华玲 绵阳市人民医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27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