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州日报
南河下街170号的汪鲁门盐商住宅,是扬州现存面积最大的盐商住宅。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扬州大运河盐商文化展示馆”的汪氏盐商住宅,以它特有的姿态,在古运河边讲述着扬州近代的盐业故事及沧桑变化。
姜师立
广陵区南河下170号汪氏盐商住宅,原宅主为祖籍安徽歙县的盐商汪鲁门,扬州城最后一批有影响的盐商之一。
汪宅主人汪泳(咏)沂,字鲁门,安徽歙县人,随其长辈宦游江苏,迁居扬州,后捐职南河同知。汪鲁门曾先后任山阳(今淮安)县令、海州(今连云港)知州,官至二品候补道,曾在清江浦(今淮阴)以道衔补缺协办漕河工程。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与扬州大生钱庄老板叶翰甫共同于淮北苇荡左营开盐圩二十一条,创建同德昌制盐公司,后改名为大德制盐公司,又主营扬州七大盐业公司。经营盐业发了财后,汪鲁门就到扬州置办房产。
有相关老房契佐证,汪氏住宅是汪鲁门在民国八年(1919年)花费宝银六千五百两从原业主刘赓唐手中购得,而刘氏原先购自邹氏老屋,而邹氏又购自包氏遗产。包氏则购自汪氏祖遗。据说最早的房屋主人是清朝乾隆年间两淮八大商总之一的汪石公。可见此宅数易其主,也说明扬州盐商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十年。
走进汪鲁门宅,越过门厅,迎面墙上是一座福祠,福祠右边,设磨砖罩面偏门,连接着火巷。福祠左为磨砖对缝精工砌筑的圆墙型仪门门楼,通高达六米。仪门上端装饰着“琴棋书画”纹饰的砖砌雀替。仪门沉厚的门扇用斑驳的铁皮包镶着,门扇上的铁钉勾勒出“五福盘寿”“平升三级”的吉祥如意纹饰,保护状况基本完好。门侧一对白矾石雕饰门石枕,现仅存基座,但从基座就可以看出,这对门石枕比寻常民居的门石枕要大得多。整座仪门威严而不失清丽,可以作为扬州民居匾墙型门楼造型的范例。
踏入仪门,是由照厅与两旁走廊三面拱卫而成的庭院,照厅与两旁走廊的三面梁架均为月梁式,均施以拱形卷棚,缀以木雕。这种照厅与走廊构架造型,在扬州遗存的古民居中当属孤例。从仪门厅往后,宅院有九进房屋,九进门在中轴线上一字排开,依次递高,绵延百米,寓意着步步高升。宅内建筑除第二进倒座、第三进大厅为一层,其余建筑均为二层楼,一层第二进与第九进房底层由明间贯通,二层第四进二厅与第九进后住宅楼由厢(廊)房全线贯通。
汪宅由住宅与花园组成,呈东园西宅布局,中夹南北朝向火巷一道。住宅部分由南向北排列,门厅、倒座、大厅、二厅、前住宅楼、中前住宅楼、中后住宅楼共九进房屋。西路住宅除门厅一顺四间外,其余均面阔三间,主房前后九进相接,前厅后楼,中轴贯穿,两厢对称。每进正间后步设置屏门,其后檐墙间设罩腰门 ,若将前后屏门、腰门全部打开,放眼凝视,可见百米长的穿堂空间,深邃幽远。
汪宅建筑整体为晚清徽派风格,占地面积5260平方米,现在房屋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住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硬山式传统民居形式。除第四进木构架为方作造,其余皆圆作造。第三进大厅木构架用料粗硕,柱梁为楠木。大门设置在门厅东起第二间,符合扬州民居“抢上”做法。汪宅更为考究与精美的要数面南正厅,据说这是扬州现存盐商住宅中体量最大、最为完整的楠木厅。厅内四柱、构架、大梁、山界梁、金童柱、楞枋、步川、椽子、雕饰构件等都是楠木,是名副其实的楠木大厅。从做工工艺上来说,柁梁是月梁式,肥硕的直径达零点六米,山界梁与松梁之间金童柱是方木形,其下端垫为斗口式(栌斗)。其上脊梁端不用金童柱,而用大料口承托。木椽用料较大,并为方形制作,不是常见的半圆椽子。梁柱之间都是通过榫卯结构连接,没用一个钉子。漂亮恢宏的楠木大厅,彰显了扬州晚清时的建筑美学思想。
在楠木大厅,一处奇怪的建筑引起我们的注意,房屋的西侧居然有一座面积约为20平方米,方方正正的水泥小屋。这是干什么用的?原来,这是目前汪鲁门宅第仍保留着的日军占领时期的金库。日本人当年占领扬州后,将汪宅作为宪兵司令部,并在汪宅修了一个金库。仔细观察,今天的金库遗存四周墙体分为两层,内层为浇砌的金库残构,外层墙体是与汪鲁门住宅其他部位一样的砖墙。金库设置了两道铁门,今天依然可以看到铁门框近30厘米的厚度,外围是上下左右由粗铁制成的栅式门。尽管汪宅进行维修后布展成为大运河盐商文化展示馆,但这座拆了顶的“日军金库”作为“历史的见证”被保留了下来,是当年日本侵略者在扬州抢夺金银财宝的铁证。
厅前船篷轩跨度较大,宽达两米有余。木作组以雕饰工艺,洗练、圆熟、直率,这又与微派雕饰细腻的风格略有不同。例如,正脊梁端两边不是采用常见山雾云式,而是采用深厚象鼻如意云式,斗口面上浮雕双狮粗实、豪放,垫木雀替浅浮雕如意舒卷自如。整体大厅的木作,以上到下,不施油漆,以显示楠木木质之美。正厅前后的楼厅,取材杉木,柱、梁、枋、磉石全为方作,与前正厅的圆作互相对应。再向后,有数进楼屋相连,构架中尚存部分明式作法构件。有五进建筑的结构为上楼下厅式样,每进房屋之间连接着一条回字形的通道,将楼上每个房间相通,形成“串楼”,这样的格局在扬州盐商老宅院中并不多见。
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占领扬州,将其住宅用作日本银行。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曾驻扎于此。20世纪50年代交由市医药公司作仓库。市医药公司使用汪氏住宅时,逐步将花园毁去,建成多幢药品仓库。2007年5月至2008年,扬州市公房管理处对汪宅进行了整治大修。2012年,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修缮方案,获得近一千万元国家重点文物补助资金,对汪氏盐商住宅进行了全面整修,对本体部分进行了原状修复,对一些损伤的木构件进行了修补,损坏的地面重新铺设,并对过去修复时不规范的门窗形制进行了纠偏。拆除了花园中不符合原貌的附加建筑,重新建起了火巷,并对花园部分进行了全面考古和部分复原。同时拆除了汪宅与大运河之间的原汪氏用于经营盐务的楼房,改建为生态停车场,打通了汪宅与大运河的物理性联系,终于使汪氏盐商住宅符合了遗产点的申报标准,2014年随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汪鲁门宅被用作扬州大运河盐文化展示馆,以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多种手段,展示了扬州大运河盐商文化风雅与传奇。
汪宅作为扬州现存面积最大的盐商住宅,见证了扬州运河时代的商业繁荣,记载了扬州近代史上的经济兴衰、世俗民风、时事春秋,是研究大运河盐商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8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