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鲁中晨报夏至面香浓
□黎江毅
“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夏至,古称“夏节”“夏至节”,此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达到最长,人们告别春天,开始进入夏天的生活节奏,正如顾城的《一个夏天》里面说的那样:“中午的影子让我忧愁,它向西边就飘过去了。一枝枝都像水草的叶子,一个夏天就这样生活。”
北方夏至撵端阳,炎热虽然煎熬,却是大自然的馈赠,新麦已然登场,此时吃上一碗新麦面条,满载夏天丰收的喜悦。清乾隆年间的《帝京岁时记》中说,夏至时节,京师家家食冷淘面,清新爽口的过水面被称之为“都门之美品”。这种过水面制作简单,只需将面条下锅煮熟,捞起来过一下凉水,再加作料调味即可食用。肖复兴在《老北京的夏天》一文中曾经提到,夏至吃面“就和头伏饺子一定是要吃素馅的一样”,至于原因,可以归结为“民俗的力量”。饱含乡土气息的过水面,已然成为北方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老舍的话剧《茶馆》中,小丁宝问王利发王掌柜的:“老掌柜的,您硬朗啊?”王掌柜先不说身体好坏,而是回答道:“要有炸酱面的话呢,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彷佛吃过夏至面,北方人就补足了夏天的精气神。
与北方不同,江南的夏至正值梅雨,柔软的土地像是喝饱了似的,四处都是湿漉漉。“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汪曾祺散文《夏天》中的这一句,说到人的心里去。每当此时,家家户户的灶台上,总会飘出丝丝缕缕的面香。南方吃的面条品种就丰富多了,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和煦的阳光透过轻纱般的窗帘,洒在木质的餐桌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搭配着几碟精致的小菜,便是这江南夏至清晨最美的风景。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列举了诸多南方面食的做法,即使是做一碗素面也是仪式感满满,“先一日将蘑菇蓬熬汁,定清;次日将笋熬汁,加面滚上。”画家丰子恺也是喜欢吃这种素面,端上来的素面汤底既有红汤的色泽,又有白汤的清澈,闻之还有浓郁的菌菇香,喝起来又有一番独特的鲜美。可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着实令人回味无穷。
我家的夏至,一直保留着一个习俗,那就是吃凉面。记得小时候,每逢夏至,家人总会早早起床,为我准备一碗热腾腾的夏至面。那时的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坐在桌前,眼巴巴地望着那锅中的面条,等待着那第一口的鲜美。锅里的水一开,大人迅速将面条投入锅中,不一会儿,锅里冒出腾腾热气伴着“咕嘟咕嘟”有节奏的响声。面条在汤汁中翻滚,香味便四溢开来。一碗好吃的凉面,配料是不可或缺的灵魂,搭配上青翠的黄瓜丝、鲜红的西红柿、金黄的鸡蛋丝,再撒上一些葱花和香菜,色彩斑斓,令人食欲大增。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白昼在变,黑夜在变,而唯一不变的是生活的脚步,夏至吃面的习俗依然被保留下来。每年这一天,家人围聚在一起,享受那碗热腾腾的夏至面。夏至面香浓,不仅因为面的味道鲜美,更是渗透着浓浓的乡情和亲情,承载了家族的情感和记忆,历经几代传承不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9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