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连续高温,心梗、肾结石患者误以为“中暑”,医生提醒——
防暑之余,警惕暗藏的健康风险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婕妤 实习生郭圣盈
高温预警下,热浪阵阵,“中暑”成为近期最值得警惕的健康隐患之一。然而热浪下的“沉默杀手”不仅于此,高温肆虐下,心脑血管、肾脏,甚至饮食健康等都暗藏着风险,易让人忽视。三伏天里,如何科学应对?
接连的高温影响下,不少医院门急诊接诊了多例心梗患者,幸好抢救及时都转危为安。65岁的老李(化姓)就是其中之一。近三天,老李总觉得自己心脏不舒服,且一直也没有好转,于是就前往心血管内科的专家门诊就诊。心电图检查发现,老李属于亚急性的心肌梗死,也叫心梗的急性期。医院胸痛中心立刻开通绿色通道,及时进行心脏造影,发现老李的心脏右冠状动脉严重堵塞,发生下壁的心肌梗死。经过医护团队快速高效的抢救,老李转危为安。
“心梗常多发在秋冬季,为何近期也高发呢?”多位专家解释了老李的疑惑。“每到夏季高温时节,因为失水、饮食、睡眠习惯的变化等诱因,心肌梗死的患者会有所增加。”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医师常诚解释,心梗前会伴有胸闷、心绞痛、呼吸频率加快的症状。
然而在炎炎夏日,每次出门后的大汗淋漓、乏力、喘不过气,让人常误以为是中暑,“中暑和心梗症状很像,切不可掉以轻心。”专家解释,“心梗引起冷汗的原因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这种缺氧刺激自主神经系统,使汗腺分泌冷汗。出汗部位通常在手脚心、额头、脖颈。”
夏季护心是关键。“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可以减少暑热对人体伤害;垫着凉席睡个安心的午觉也能顾护心神,为下午的工作生活充满电量;注意调整情绪,避免情绪大幅波动,切忌暴怒。”市第二医院中医科专家提醒。
刚过不惑之年的杨先生是一名建筑工人,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户外工作。近日,像往常一样在工地上干活时,他右侧腰腹部突然传来阵阵胀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由于当天气温高达36℃,起初他以为是中暑了。休息后仍旧疼痛难忍的他前往就近的医院急诊,才发现是右肾结石所致。
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孟祥虎副主任医师介绍,夏季出汗多,肾结石发病率是平时的5倍,“夏天闷热,经皮肤和呼吸道丢失的水分更多,通过尿液排出的水分相对减少,从而导致尿液浓缩,结石易形成。再加上现在年轻人喜欢喝碳酸饮料,其中的碳酸盐和磷酸盐,易与人体内的钙离子结合,长期大量饮用更易让结石形成。同样夏季也流行撸串、吃小龙虾,这些多是动物蛋白高、嘌呤高的食材,再配上啤酒,容易导致尿酸升高,诱发结石。这也是泌尿结石中尿酸结石逐步增多的重要原因,而且患者多以中青年为主。”
专家提醒,多喝水,勤排尿,夏季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至关重要。
持续高温,凉皮、凉粉和肠粉等美食深受吃货们喜爱。然而,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变质,由鲜湿粉如河粉、凉皮及泡发木耳等引起的中毒事件,也并不鲜见。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米酵菌酸耐热,即使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而且浸泡和清洗也无法去除。”省疾控专家提醒,摄入米酵菌酸1毫克即可致命,米酵菌酸现在没有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危害极大,“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无发热。平均病死率在68%—89%之间,个别中毒事件病亡率甚至高达100%,是我国病死率较高的一种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选购河粉、米线、凉皮等湿米粉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疾控专家提醒,“湿米粉保质期一般为24小时,但由于湿米粉生产工艺已经发生了变化,超过保质期的湿米粉感官性状仍然正常,且不会有发酸发臭等变质性状,会给人造成可以继续销售或食用的错觉,然而这类湿米粉却可能已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进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后引发中毒的风险将大大增加。”疾控专家强调,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就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31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