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有人问,有办法提前检测癌症对什么耐药吗?难道只能亲身试验吗?药物治疗癌症,耐药是永远绕不开的问题,如果没有耐药,或者说如果能解决耐药的问题,那癌症就不可怕了。
但事实上不可能,耐药是迟早必然要发生的。耐药有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原发耐药就是癌症一开始就对这个药耐药,这个药一用上去一开始就没有效果,相当于说是天生就对这个药有抗性。继发耐药,是后面才发生的耐药,一开始是有效果的,能控制或缩小肿瘤,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耐药了,没效果了。那有什么办法提前检测肿瘤是不是对这个药耐药吗?或者说可以提前知道这个药是不是有效果?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用药,从而既能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副作用,还能省钱。
确实可以部分做到,这主要是针对有明确靶点的药物,比如很多靶向药都是要提前进行基因检测,如果没有相应的驱动基因突变或者说相应的靶点检测阴性,那就不适合用这种药,否则的话,很可能就是无效的;如果检测是阳性,那大概率会有效。
但这只是相对的,并不是说检测阴性就一定会没效果,因为可能有假阴性(其实是阳性,但检测为阴性);而检测阳性也不是一定有效。
某个癌症,其实它的成分可能得杂,比如肺癌,尽管病理检查是腺癌,但其实可能有鳞癌甚至小细胞癌成分。而基因检测所用的组织其实也仍然只是代表它所检测的部分,不能代表全部病灶组织,不代表全貌。
对于化疗来说,很多人由于担心化疗的副作用,如果以提前检测出病人是不是对这种化疗药无效或有效,那就可以避免用上不必要的化疗药,更有针对性,从而就可以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化疗副作用。
这个想法挺好的,以前也曾确实热闹了一段时间,化疗前做基因检测来指导化疗药物和方案的选择。但临床实践发现,结果并不理想,并不能用来天很好的指导临床实际应用,现在一般都不推荐化疗前常规进行基因检测。
某种癌症,要不要化疗,用哪种化疗药物和方案,主要还是靠临床试验的研究数据,以及临床实践的数据积累,特别是早期癌症手术后的辅助化疗,更不能主观想当然,因为肿瘤已切切掉了,看不到近期疗效(肿瘤切掉了,不存在化疗后是不是缩小的问题),而是为了降低复发风险,看的是远期疗效,即长期生存情况,这个是需要长期随访才能知道。
对于无法手术的晚期癌症,由于有病灶存在,一方面当然仍然是以既往临床研究的数据来作为药物和方案的选择依据(所谓的诊治指南就是以这类数据为依据)。另一方面,对个体病人来说,临床实际疗效才是最终要看的。哪怕某个药物和方案在既往研究中的数据是90%有效,但这是群体数据,是概率,只要不是百分百有效,就肯定是有有会没有效果。
所以,晚期癌症有病灶的情况下,治疗跟着疗效走,即所谓“效不更方”,有效继续用,无效则不再用(经评估后更换新的方案,或者调整治疗策略,或者参加新药临床试验,或者不再治疗),这是基本的逻辑,我想很好理解,也就是看着疗效来决定治疗安排和走向。
当然,刚才说了,这并不是说闭着眼睛试药,而是建立在临床试验的人群研究数据上,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但有相当的概率有效,值得去用。但对某个具体的病人来说,到底是不是有效,用了才知道,百分之九十九的有效率,那也还是有百分之一的人会没效是吧。
简单地小结一下:
1、目前大多数靶向药需要在使用前进行相应的基因检测以决定能不能用这种靶向药。但也不是所有靶向药都需要基因检测,比如抗血管生成以及多靶点的靶向药,不需要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来使用。但注意,并不是都可以用,能不能用,仍然是要建立在既往的临床研究数据之上。
2、PD-1免疫治疗通常也要先进行基因检测或免疫组化检测,但有时也不是必须,特别是和化疗等治疗联合使用时。
3、化疗药目前不推荐使用前进行基因检测,除非是临床研究。不过要注意,某些化疗药由于某种基因缺陷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这个是要考虑基因检测,比如化疗药伊立替康使用前进行UGT1A1基因检测,不是为了预测疗效,而是为了提前预测可能产生的严重腹泻的副作用,可以算是药物安全性方面的基因检测,由于这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影响伊立替康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UGT1A1基因检测结果能为伊立替康的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4 23: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