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江西日报
赣州市赣县区、兴国县、会昌县对照问题清单一条条把脉问诊,一项项找准病灶,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
愿为敢为善为 绘就幸福底色
10月23日,赣州市赣县区章贡路人行天桥正在建设中。
10月24日,赣州市赣县区石芫中心小学副校长兰华福正给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
10月26日,会昌县麻州镇农户将收割好的稻谷装车。
兴国已建成县乡村三级一体的“零工服务驿站”31个。
扫二维码 看相关视频
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余红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海光 焦俊杰 实习生 周 源 赣南日报记者 余书福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赣州市赣县区、兴国县、会昌县党员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科学谋划、统筹安排,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一条条把脉问诊,一项项找准病灶,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从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入手,在就业、乡村振兴、教育等民生领域持续破题,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以“整改清单”赢得群众“满意清单”。
赣县区聚焦学生健康成长、消除安全隐患
搭建“连心桥” 办暖心实事
赣县区章贡路是该区交通要道,周边集中了3所学校和多个居民区,学生上下学时段人员密集、交通拥堵,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城关第四小学校长曾庆发说:“学校大门口正好在路的陡坡处,还有一条斑马线横穿马路,时不时发生一些小摩擦。”
赣县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民警谢梦瑶说:“我们维护这个地段的交通秩序,压力非常大,上下学时段3名执勤民警都忙不过来。遇上雨天,整条路堵得简直水泄不通。”
10月23日下午,正值放学时间,记者放眼望去,车流、人流交织,整条道路车辆通行缓慢。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后,赣县区决定由教育部门牵头,就该路段交通问题展开调研走访。在调研走访学校教师、交警、家长、商户等群体后,赣县区教育科技体育局提出了解决方案——取消横穿马路的斑马线,在附近建一座人行天桥。
目前,工人正在加紧对城关第四小学附近的人行天桥进行收尾工作。“为让人行天桥早日投入使用,我们多次优化调整施工方案,白天进行工程施工,同时避开车辆通行高峰时段,晚上进行桥梁吊装,在确保质量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不到两个月就完成项目建设。”项目建设负责人张贤有介绍。
“再过几天,这座天桥即将投入使用,孩子们上下学就能避开拥堵的车流,更安全、方便,家长也更放心了。”望着崭新的人行天桥,赣县区教科体局副局长马达贤欣喜地说,下一步,他们将把建设避雨长廊列入建设规划项目,为家长接送孩子提供更多便利。
与此同时,为缓解接送小孩的车辆集中停放在学校门口,造成章贡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赣县区教科体局建议城关第四小学采取错峰放学,并协调人行天桥下的贡江学府停车场定时向家长免费开放。“有70多个停车位,接送小孩的车辆不用拥堵到学校门口,学生安全问题迎刃而解。”马达贤说。
人行天桥是方便学生的有形桥,赣县区石芫中心小学则有座无形的“连心桥”。10月24日,石芫中心小学心育之光工作室,该校副校长兰华福正带领学生们开展团体心理拓展活动,学生们围坐一团,认真开展沟通游戏,活动室里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
赣县区教科体局和石芫中心小学聚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前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摸排情况后,实施“党建+心育之光工作室”项目,打造团体和个体心理辅导室,组建由19名青年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照亮学生健康成长之路。
办好惠民利民实事,用心用情为民造福……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赣县区教科体局聚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把家长反映强烈的教育短板问题列入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措施、整改目标、整改时限,压实整改责任,持续解民忧、办实事,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目前,该局共梳理问题351个,制定整改措施591条,已整改到位280条。
兴国县灵活就业人员从“盲目找”到“精准选”
工作可“抢单” 举措接地气
“登录兴国数字人力共享中心APP,点击进入‘零工市场’,页面就会出现用工主体发布的招人信息,有护工、月嫂、收银员、家政保洁员、水电工等各种岗位可供选择。只要愿意干,不怕没事做。”
“以前招零工大多靠发传单、贴广告、发朋友圈等,现在只要在‘零工市场’免费发布用人信息,就能轻松搞定,实现了企业招工与求职者供需衔接的精准匹配。”
从“盲目找”到“精准选”,是兴国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调研组聚焦解决零工就业服务堵点难点问题,对零工就业市场展开调研走访后,积极优化完善该局数字人力共享中心平台功能的结果。
“数字人力共享中心平台确实不错,但对我们个体户或私企老板来说,平台功能存在短板,希望做好延伸服务。”“平台服务功能还不完善,对全职求职人员确有帮助,但对一些低学历、缺技术、年龄大的灵活求职者帮助不大。”……兴国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平平就“如何利用数字人力共享中心平台,更好地实现用工需求和劳动力资源供给的智能匹配和高效对接”,深入乡村、社区、企业等开展调研时发现,平台功能存在短板是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
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是察实情知民情的有效途径。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兴国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广泛收集零散劳动求职者和灵活用工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后,打通他们之间的信息交互壁垒,全力做好灵活就业人员就地就近就业的暖心服务。9月上旬,经整合兴国数字人力共享中心云平台资源,该县“线上零工市场”“线下零工服务驿站”应运而生,通过线上数字赋能、线下专业运营同步发力。如今,用工单位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平台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也可以随时寻找各类零工岗位。
“我现在在兴国县城一家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学校做档案整理,离家不远,工资是按件计酬,上班很自由,既能接送小孩读书,又能照顾老人。”谈及目前的工作和生活,9月初刚从广州回到兴国的市民廖慧很满意。廖慧告诉记者,在她为求职迷茫焦虑时,是社区干部协助她下载了兴国县数字人力共享中心“暖心就业·职在兴国”小程序,登录“零工市场”模块,结合自身实际递交了个人简历,很快就被县城一家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招录,实现了在线报名、远程面试、报到入职全流程“云上服务”。廖慧说,有了这个“云”上求职平台,她每天都会点击手机“零工市场”,关注各用工主体发布的招工信息,这样能够“货比三家”。因为是灵活就业,当刷到有心仪的工种时,立即可以“抢单”,随时可以“跳槽”,由以前的“盲目找工”转变到现在的“精准选工”。
同时,当地还开辟线下就业服务渠道,在工业园区和乡镇打造“零工服务驿站”,点对点发布岗位,帮助就业群众寻找合适工作。
10月25日上午,兴国县埠头乡“零工服务驿站”,多名阿姨、大叔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很快便找到合适工作。埠头乡党委书记王亚男告诉记者,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为解决企业招工和农村劳动力求职间的信息差,乡里探索建立了“就创帮扶+助企稳岗+劳动维权+社会保障+暖心服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全链条的“零工服务驿站”,实现群众求职招聘有平台、信息对接有服务、管理规范有秩序,极大提升了求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据了解,目前兴国已建成县乡村三级一体的“零工服务驿站”31个,举办各类招聘活动30场,零工市场小程序入驻雇主110余家,提供零工就业岗位1300余个,服务求职者3000余人次。
会昌县“滴滴农机”助力晚稻收割
打破信息差 省钱又省力
丰收季节,会昌县麻州镇连片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微风掀起层层稻浪,一阵阵浓郁的稻香扑鼻而来。田间,收割机来回穿梭作业,一串串颗粒饱满的稻穗尽入“囊中”,收割、脱粒、粉碎稻秆、装车,现场一片繁忙。
如今,麻州镇种粮大户刘文圣的心宽慰了许多,不再像往年那般担心晚稻收割。他说:“400多亩晚稻已经收割了300多亩,收割价格比去年低。往年晚稻成熟,大家都赶着好天气收割,苦于村里的收割机数量少,成熟的稻子一遇到下雨,就出现倒伏现象,损失不小。”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会昌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乡村振兴大调研,了解到当前农民老龄化、青壮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已经影响了晚稻生产。会昌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引导党员干部回应群众需求、推动解决问题。会昌县农业农村局借助去年打造的智慧农业平台,今年9月,增设了“滴滴农机”。
会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钟跃毅介绍,农户通过“独好通”手机APP点单,在“滴滴农机”子栏目填上水稻收割亩数、地点,留下个人手机号码,他们便会就近调度收割机前去作业。“此举避免有的地方机械闲着,有的地方机械却忙不过来。”钟跃毅说,“不仅优化了全县农机资源配置,每亩收割价格还从之前的140元降到120元。”
据了解,会昌县“滴滴农机”对全县农机和农机手进行统一管理,农户通过平台统一点单,平台根据就近原则,给农机手统一派单,就近调度农机,减少了农机转场、转运的成本。农户下单后,到附近的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缴费。同时,农事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维修中心,受损的农机到维修中心,享受更低的维修费用。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68台农机上线“独好通”APP平台,服务范围涵盖19个乡镇。
“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农业机械化推广。”麻州镇党委书记姚平说,传统的水稻种植耗费劳力多、生产成本高、效益差。搭建农机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为农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姚平举例说:“请人工一天至少150元,收割一亩田的稻子得请两个人。机械化收割10分钟就解决了问题。”
不过,“滴滴农机”上线之初,需要整合全县散用的农机,最初遭到部分农机手的质疑。农机手蔡群锋说,他自己有农机,感觉加入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是在为他们赚钱。
好事要办好!为了调动农机手的积极性,会昌县农业农村局出台了配套的补贴政策。会昌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副股长程诗洋告诉记者,农机手免费加入农事综合服务中心,他们赚的钱,管理部门不提成;订单面积超过100亩,还会额外给农机手每亩机耕补助 30元。同时,油品也可以每升便宜0.5元,农机出了问题需要检修,只需出配件费用。
“政策上到位,我们也能得到实惠,愿意加入农事服务中心。”蔡群锋说,“没有‘滴滴农机’的时候,只能通过亲朋好友打听哪里需要农机服务,现在好了,自己可以就近接单,每天都有活干。”
“前一天,我在手机平台上下单,立马就有工作人员跟我联系,确定好服务的时间、面积、地点。今天一大早,农机手就带着农机准时到达田头,给我家提供收割服务,我觉得用这个平台特别方便,特别省心。免得农忙的时候,我们等农机耽误时间。”会昌县文武坝镇联丰村种粮大户黄自山在文武坝镇开展主题教育大调研时,道出了“滴滴农机”的众多好处,也建议实打实拿出具体对策,在土地翻耕、插秧时,农机也可以套用这种模式,更好地服务农户。
“我们将此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武坝镇镇长杨敏说,下一步,将把“滴滴农机”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全流程。今后,耕田、插秧、施肥等机械化设备都可以实现“点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固粮食生产。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福清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6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