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朱华逊
李拔出生四川省犍为县玉津镇,先祖于明朝初年,从湖北麻城搬迁去的。出生地带有“川”字、“津”字,似乎注定了他未来的水利职业方向。李拔幼时读书十分勤奋刻苦,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进士。入仕后,先后担任长阳、钟祥、宜昌、江夏知县,福宁、福州、长沙知府和湖北上荆南道统辖荆宜施等处地方兼管水利事。每到一地任职,他都大兴水利。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春,他调福宁府任职。由于福宁地处海滨,居民们对耕织不看重,多以捕捞为生,而捕捞自然有种种局限,不可能保证日日有稳定的收获,因此生活十分贫困。
李拔到任后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深入对当地山川、水源、土壤进行综合考察,结合在湖北长阳、东湖(宜昌)的治水实践经验,提出了“兴教化莫先于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的施政方略,督促各县“开河渠,治陂塘,勤播谷,广种树,儆游惰,尚节俭,禁停棺之恶习,惩好赌之颓风”。其施政方略,落脚水利,首开河渠。这一措施,真实地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据陈启西《一代循吏李拔在福建》介绍:“经他督促整修的有霞浦、福鼎、福安、宁德等4县的塘堰99处,桥涵6座。他亲自参加霞浦长溪河三坝的修理,并撰写《请修长溪河源议》和《修理福宁郡西山三坝记》。整治后‘既可以杀水之势,又可以收水之用’,能够‘蓄泄有方,旱潦无忧’。”李拔提出如此有见地的措施,取得如此成效,真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了。
黄牛峡江段,是西陵峡中一段极为险恶的河道,只有那些在长江边生活过、驾船行驶过的人才能感知。夷陵境内黄陵庙、乐天溪对河两岸的江心,有一些在枯水期才显现出来的高耸挺拔的礁石。全是浑然一体、一块连着一块的大石头,长达几百米。其中,黄陵庙前的三个大礁石,人称“三硃”,在此行舟,稍有不慎便可触礁。唐代诗人李白跋涉此峡,曾写诗长叹:“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船行三天三夜,仍能看见黄牛岩,愁得人鬓发都发白了。虽然是文学夸张手法,却也反映出通过黄牛峡的艰难。
担任湖北上荆南道统辖荆宜施等处地方兼管水利事的李拔,深知水的无情和防灾的重要。长江自巴东归州以至东湖,拽滩、新滩、空岭、三珠、鹿角、虎牙等处,无不立碎覆辙,相循接救无术,特别是黄牛滩中的三珠横卧江中,阻碍行船和靠船,一直是民众心头之患。李拔上任不久,便思考如何治理三珠,让自己管辖之地安然无恙。为此,专门作诗一首《三珠石》,表明拔掉三珠石,治理长江航道的决心:
楚天到处有三珠,
乱石横流不可图。
铸成秦鞭驱海底,
媚川好是影全无。
乾隆三十七年(1768年),李拔亲拟治理东湖县长江航道、请求拨付资金的公文,上报朝廷,获得批准。前期工作就绪,李拔遂率首领各官,开赴西陵峡。于水涸之时,亲临履勘,设法筹划,指挥劳工们不屈不挠地向凶滩恶水进击。一时间,峡江三斗坪、乐天溪对河两岸开工20余处。群工雨集,去危石、开官漕、除急漩、修纤路,万斧雷鸣。两冬之间,顿有成效,先后整治了危害最严重的“三珠石”“红石子”“渣波”等礁群、浅滩。
西陵峡段有太多的险滩暗礁,李拔在修理航道时,承担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难,每一个地方都洒下了他们劳动的汗水和心血。位于黄牛峡一条83丈长的纤道因多年失修,难以让纤夫过往。李拔率众在此砌补崩垮地段,凿开崖上纤道。一边是陡峭的岩石,一边是滔滔的江水,当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修补路基时,李拔该是何等揪心。好在,最终为船工们修出了“救命路”。
朝廷拨付的银两有限,地方财力、人力、物力更有限,峡江之险不可能在短时内完全消除。李拔认识到,自今以后,只要裹集众力,每届冬令,即凿去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历年即久,积石尽去。那时,就可以彻底根除水患,百姓就能安全通行了。
自然,让百姓安全通行的美好愿景,在腐朽的封建王朝不可能实现。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才能实现这一目标。1988年在葛洲坝工程投运前,航道部门对这些石头进行了爆破,加上葛洲坝工程形成的反调节库容8500万立方米,库区回水110至180公里,川江航运条件才得到根本改善。
李拔是一位文官,也是一位清官。整治三峡险关的十多个寒暑里,三峡的江水见证了他的勤奋,那些至今还赫然在目的石刻,留下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坦荡胸怀。
整治黄牛峡航道施工期间,李拔驻留黄陵庙。目睹庙内诸葛亮题写的《黄牛庙记》,触景生情,掀动了他内心的文人情怀。他奋笔疾书,撰写《凿石平江记》,记述他率领民工“去危石,开官漕,除急漩,修纤路”的艰难历程。末了,命人凿成六棱碑幢,竖立于庙前。此碑幢,高1.8米,上有盖幅,六面皆镌刻有字。文末写道:“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湖北分巡上荆州南道,统辖荆、宜、施等处地方,兼管水利事,随带加三级,记录四次,剑南李拔峨峰氏撰并书”,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他的功绩和朝廷对他的器重。李拔出身和功绩非同一般,他家曾经一门四进士,本人被乾隆皇帝召见过五次。
李拔率领峡江劳工,每整治一处河道,都会亲笔题字留下一副石刻。这些题刻不仅为丰厚的三峡水文化长廊增添一份光彩,也让后世记住了一个古代水利高官的雄心壮志。
2000年2月,一副落款“李拔”镌刻有“化险为夷”四个大字的石刻,露出巴东县北岸绿竹筏村水域,印证了李拔的事迹和良苦用心。石刻刻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冬,当水位下降时,经过这里的人们,望见这副石刻,就仿佛看见了李拔本人,由衷地生起一种敬意,增加了继续航行的信心和勇气。
李拔不仅勤于政务,也热心水文化研究,著述颇丰。所撰志书有《衡州续艺文志》《福宁府艺文志》,撰文有《壮游见闻》《离骚解意》等。今天,我们走近李拔,未能走进一位古代治水官员的内心,但我们可以透过他的著书立说,感知他像水一样的温润和秉性,这种充沛的学养在滋养他的人生时,也将一位古代官员的深邃思想和宽广的胸襟打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6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