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穿透野史和戏说,重识“乾隆下江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19 05:4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文汇报

穿透野史和戏说,重识“乾隆下江南”

《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 [美]张勉治 著 董建中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罗亚洪

比起稍显政治性和学术性浓厚的“南巡”一词,“乾隆下江南”之说似乎更让人耳熟能详,特别是乾隆帝在江南途中的诸多风流韵事,被《戏说乾隆》《还珠格格》《如懿传》等清宫戏大肆渲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化身为熟典,既“牵动大众和历史的想象”,又如清史专家郭成康所说,“人人都可以说两句,但是还没有人做过深入的研究”。《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一书将目光投射到一个辽阔的地理文化空间——江南,重点阐释帝国核心与江南地区之间既充满张力,又持续博弈的关系。这种视角,打破了史学家历来赋予清廷能动作用的“垄断认识”,从而为皇帝南巡的动机寻找一个更复杂、更具历史场景又更为精细的解释。

作者张励治敏锐地观察到,清朝带有“民族-王朝”双重向度的统治是一种嵌入了意识形态的特殊的“家产制”(如韦伯所言)统治;而“南巡”作为维护这种统治的特殊历史形式,统治者为其寻找的“法组”“无逸”“观民”“返淳还朴”等种种话术,本质是清廷运用霸权话语对其合法性进行的建构。

“乾隆下江南”似乎是对其祖父巡幸之风的沿袭,但纵深来看,“巡幸”不仅久已有之,还一直被诸多争议和博弈所裹挟。这一活动可追溯至初民时代的狩猎,带有演武、监管目的的“巡狩”一词分明散发着赤裸裸的军事化意味;在上古圣君时代,其代表的仍是“有德统治”。直至战国时期修养高深的礼仪专家才改变其所指,乔装为一个更为文雅的行政化名称“训守”。《孟子》、司马相如、魏徵等将皇帝巡狩视为节俭、勤政和仁政的对立物,动辄以奢侈、荒淫、政治失范为由提出异见,这体现了君主与官僚间的紧张关系。直到辽、金、元等非汉政权出现,有别于以“文”为导向的南方帝制官僚,以“武”为导向的北方帝制联盟的政治传统坚持认为,季节性迁移仍然是王朝统治之必需。这甚至深刻影响到了后世的汉人皇帝——哪怕遭遇士大夫们的反对,明永乐皇帝作为“马上皇帝”在武功上的种种建树,仍然激发后来者的无穷政治想象力。总之,张励治注意到,巡幸在文与武、君主与官僚、南方与北方、汉人与“蛮夷”之间达成了某种精妙平衡,这种传统被康熙和乾隆借用,演变为既迎合汉人精英政治文化,又明确维持“民族-王朝”(家产制)统治的工具,简言之,形成了“马上统治”的特定规制。

在康熙朝,巡幸最初带有“王朝孝道”等名头,借此激励民族-王朝荣誉;而乾隆皇帝努力实践其祖辈的遗产,恢复巡幸,精心将其打造成民族-王朝统治的意识形态支柱。尤其是乾隆以经典《尚书》中的“无逸”为由头,似乎要遵循狩猎以及守律、节俭的“旧道”和“祖制”,为巡幸披上“法祖”原则的合法性“外衣”。张励治发现了乾隆的别有用心:皇太后在巡幸中屡屡现身,似乎彰显着乾隆孝亲之心,但更值得玩味的是,其不过是意识形态的“屏幕”,投射出各种文化上经过校正的爱新觉罗家族的整体形象,在张励治看来,是“民族-王朝差异的一种主张”,足以弥合、和解清王朝与反对巡幸的以张灏为代表的内臣们之间的分歧。

为巡幸而准备的后勤和动员,本身就成为清廷纪律严明、有着善治能力的一个衡量标准。特别是以营帐和御营为象征物的一系列亚军事符号,影射着更具游牧性以及部落性质的草原治理方式以及政治构成。“将朝廷置于马上”,这便生动地解释了本书为何以《马背上的朝廷》为名。并且,巡幸过程中遭遇的民众非议和反对,佐证了孔飞力在《叫魂:1768年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中所言的乾隆中期弥漫着的那种“罕见的不安氛围”,在张励治看来,乾隆的南巡,恰是为了解决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种种不确定性,不过,他更看到了“巡幸的状态也是一种战争状态”的本质。

除了军事,在巡幸过程中,清廷与以扬州盐商为代表的商业精英集团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值得品味。后者往往在前者巡幸途中慷慨解囊,献上的政治“捐输”不仅帮助前者化解水利和军事危机,也给自己带来明显的回报。但乾隆寻求的,是鼓励又控制商业精英地位的上升,以便对其加以利用和钳制。不难发现,乾隆皇帝通过南巡,将自己包装成可以解决“士大夫”和商人挥霍者之间的文化合法性的国家机制,愈发为其南巡之行寻找美名。

乾隆皇帝还巧妙地运用绘画、诗赋和学术等士人身份验证标准来笼络江南地方精英,具体来说,便是赞助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学术转变和文化趋势。张励治也敏锐地观察到,乾隆皇帝不能完全表现士人所具有的社会身份,这使其和江南士族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对承载着乾隆皇帝思想和动机的南巡诗作稍作把玩便可知,清朝权威的建构,不仅在于文化上的迎合,更在于主张民族-王朝特权。比如,其吩咐徐扬绘制的《乾隆南巡图》,表面看是宫廷画,往深了说,却是宣扬王朝气象和帝王形象的别有用心的媒介。

其实,学界对康乾南巡的评价一直颇有争议,比如,有学者认为,康乾南巡充满了十足的戏剧味和演出味,所谓繁华“盛世”,不过建立在对百姓无情的掠夺之上。南巡是否如乾隆皇帝自己所理解的那样,是“勤政”“爱民”的表现?是否有纵情山水之嫌?是否有挥霍之嫌?森严的警卫会不会给百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骚扰甚至伤害?客观公允地说,乾隆南巡在巩固统一、安定社会、笼络汉人、治理水患、加强武备等各方面作用突出,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繁荣文化和经济,但《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穿透了野史和清宫剧,对种种传说和戏说进行了拨正,直抵历史现场,缕析出乾隆如何通过巡幸积极建构统治的合法性,也为我们加深对滥觞于初民时代的“巡幸”的认读和体悟提供了一个更全面和深刻的文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9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揭秘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中国古代史上寿命最长以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关于乾隆的故事,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总是非常多。比如乾隆六下江南就是其中之一。说到乾隆下江南,坊间对其下江南的目
2023-05-11 19:27:00
乾隆为何老是下江南, 他究竟是在找什么
乾隆皇帝曾经六巡江南,处处留情,导致江南有很多的外戚,从而让大清国危机四伏。野史中确实是这样评价乾隆的,让他在历史皇帝长河中留下了骂名,消耗大清国力、后世之君由于没有钱,无法开创
2023-10-15 17:23:00
乾隆皇帝6下江南,为何4次住在陈家
...的狸猫换太子,在清朝时期被称作为满清四大谜案之一的乾隆身世,也和这个有莫大的关系。在不少的野史中,对于乾隆皇帝的身世都有着诸多的描写,大多数认为乾隆不是满清族的亲儿子,而是一
2024-02-12 06:36:00
聊聊乾隆的生父之谜和民间传说
...帝的各种离世原因的猜测。今天要讲的这个话题,是关于乾隆皇帝的身世之谜。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从小聪慧过人,雍正驾崩后,乾隆自然就接替了龙位。封建王朝对于皇家子
2023-06-05 13:17:00
乾隆六下江南的原因是什么
...举行过南巡活动,一位是清圣祖康熙皇帝,一位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历史上对这两位皇帝的南巡是褒贬不一,不过清朝自乾隆南巡之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南巡了,就能看出来皇帝南巡不是啥好事,其
2023-05-26 16:26:00
...魄。清朝也有一位皇帝特别喜欢全国到处巡游,这位就是乾隆。我们以前热播的电视剧《还珠格格》里面就的紫薇,据说就是乾隆南巡时不小心与大明湖畔的夏雨荷留下的“龙种”,后面夏雨荷死后
2024-06-08 06:55:00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香妃,27岁嫁给皇帝备受宠爱,复原木雕惊艳世人
...的头饰和服饰都太美了。也许,很多人会有疑问:历史上乾隆皇帝真的有一位香妃吗?还是后来者编撰出来的人物。其实《还珠格格》里的香妃在真实历史上确有原型,只是跟电视剧里的人物故事有
2024-10-29 20:27:00
聊聊乾隆下江南时发生的风流韵事
与历史功绩相比,好像乾隆皇帝的风流韵事和农家乐审美,以及喜欢给文物盖章的行为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康熙皇帝对瓷器的审美偏向于厚重、豪迈,雍正皇帝对瓷器更偏向于简单、淡雅,乾隆则没
2023-05-18 13:57:00
看看雍正皇帝到底留给了乾隆皇帝多少家底呢
清代最大的败家子皇帝,这个名声估计只有乾隆担当的起,也只有他有这个名声。尤其是什么雍正给他留下的钱被他败光了等等,但是很少人知道雍正到底留下了多少钱,另外他留给了他的儿子多少钱,
2024-02-17 19:4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